- 內(nèi)在的猩猩:一本正經(jīng)的情緒進化論
- 葉庭均
- 2845字
- 2021-07-13 10:56:39
02
了解情緒模型:如何停止不開心
情緒的維度: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的對壘
對于我們每天所體驗到的各種情感,心理學家們使用了一個二維模型來對它們進行分類。設想你在閱讀一本書,如《指環(huán)王》,這本書里包含的任何情感都可以在某個維度上找到它們的坐標,結(jié)合其主要性質(zhì),大致能被分為“好”或是“壞”,“開心”或是“傷感”。因此,當羅漢鐵騎大軍沖向獸人時抑或是霍比特人最終摧毀魔戒時,你會感到既興奮又快樂,情緒高漲;另一方面,如果你處在奇幻的中土戰(zhàn)場,你會因為羅漢國王的陣亡而傷感,會因樹精領(lǐng)地被獸人焚毀而悲慟,在這種沉重心境下,沮喪感可能是負面情緒和缺乏興奮的結(jié)合。
人們需要快樂,就像需要衣服一樣。同樣地,快樂并非是我們唯一的“衣服”,也不是唯一能讓我們保持健康的情緒,興奮、愉悅、驕傲等情緒同樣不可或缺。
如同進化一般,同一祖先的生物可能會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出現(xiàn)無數(shù)的進化分支和物種,來保持種群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2018年,來自美國與德國的心理學家們就曾思考,是不是正因如此,人類才進化出如此多樣且獨特的情緒,并得以通過多維度的情緒來保障自身生理以及心理的健康,即防止自己被某一種情緒完全主導。
心理學家們招募了175個中年人,要求他們在一個月的時間里每天記錄自己的不同情緒,感受不同情緒的頻率以及強度。這些情緒包括16種正面情緒(如熱情、感興趣、放松等)以及16種負面情緒(如害怕、失落、緊張不安、疲憊等)。在6個月后,這些中年人的血樣將會被采集以用于檢測他們的生理情況。
在我們進行更深的情緒探索前,不妨來看一看兩個情緒維度中各自有什么成員。
積極情緒維度:
熱情(enthusiastic)、感興趣(interested)、堅毅(determined)、興奮(excited)、愉快(amused)、有靈感(inspired)、警戒(alert)、活躍(active)、堅強(strong)、驕傲(proud)、聚精會神(attentive)、快樂(happy)、放松(relaxed)、鼓舞(cheerful)、舒適(at ease)、平靜(calm)
負面情緒維度:
恐懼(scared)、害怕(afraid)、失落(upset)、痛苦(distressed)、神經(jīng)過敏(jittery)、緊張(nervous)、羞愧(ashamed)、內(nèi)疚(guilty)、易怒(irritable)、敵意(hostile)、疲憊(tired)、遲鈍(sluggish)、困頓(sleepy)、陰郁(blue)、悲哀(sad)、昏昏欲睡(drowsy)
總體而言,每天都報告體驗到多樣情緒維度的人,患上炎癥的概率比體驗到較少情緒維度的人要低,即使他們感受到積極情緒的頻率相似。研究者們控制了這些被試人群的性格、體重、藥物、健康程度以及人口特征后,這個結(jié)果仍然沒有變。
可見,廣維度的積極情緒,有利于維持我們身體的健康。令人驚訝的是,在另一個維度(負面情緒)中,卻沒有觀測到我們預想的結(jié)果,對于炎癥來說,人們是否經(jīng)常經(jīng)歷負面情緒,似乎無關(guān)緊要。
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通過記錄情緒來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情緒帶來的益處。我們每天的生活被各式各樣的情緒所灌注,將這些情緒進行簡單的標注以及分類,能幫助我們更了解自身的內(nèi)在情緒,并能夠在心理上識別哪些場景能讓我們感到放松、平靜,哪些場合能使我們興奮。這個方法也被很多心理醫(yī)生推薦給來訪者使用。
不同文化中的情感差異
盡管情緒的標尺看似世界皆準,但事實上,在不同的種族、文化群體中,情緒所代表的含義以及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我們在遇到壓力時,體內(nèi)會分泌一種叫“皮質(zhì)醇”的激素來進行應對。心理學家們實驗發(fā)現(xiàn),美國人在產(chǎn)生負面情緒時,體內(nèi)的皮質(zhì)醇分泌更明顯;而有趣的是,對于日本人來說,他們雖然報告了更嚴重、更廣維度的負面情緒,但是這些負面情緒與他們皮質(zhì)醇分泌的關(guān)聯(lián)性卻微乎其微。結(jié)合我們平時所了解到的美國人個性張揚與日本人壓抑自律的社會文化差異,這種情緒上的差異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些差異從何而來?如何將文化和我們的情緒與健康結(jié)果聯(lián)系起來?研究表明,當我們處于不同文化群體時(如東亞文化,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等),即使是同樣的情緒,也會由于文化的不同而對其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
一方面,西方文化鼓勵獨立自我的認知。情感被認為與一個人的內(nèi)在屬性和個體責任緊密相關(guān),因此,人們通常積累和最大化個體的積極情緒來追求幸福。反之,消極情緒因其阻礙健康的性質(zhì)而常常被認為是“無用的”和“應避免的”。此外,消極情緒可能會被解釋為“有害”,因為它們可能代表著對自身的威脅。這種本能上所感知到的威脅感,便會帶來壓力,并最終損害健康。
另一方面,在東方文化中,關(guān)于情感的民間理論深深根植于佛教和儒家的歷史辯證傳統(tǒng)中,例如過猶不及、中庸等哲學觀點,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共存提供了更為平衡的空間。東方文化認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輔相成”且具有“周期性的”。相較于西方文化中,情緒更容易被個體內(nèi)在特質(zhì)以及責任所影響的觀點,東方文化更傾向于認為情緒更易受外在情境的影響。因此,東方人對負面情緒的理解更為溫和,同樣也可能會降低他們?nèi)粘I钪兴惺艿降膲毫Γ瑥亩鴾p輕了他們對身體健康的某些不良影響。
東方視角與西方視角
2001年,日本的社會文化學家增田貴彥和同事做了一個實驗,分別向日本人與美國人展示水下魚缸的圖片。當看這類場景圖時,美國人更注重于圖中焦點圖像(個體因素),比如魚,而日本人則更注重于背景(情境因素),比如水草、珊瑚、巖石。當最初圖片的物體被放置在新的環(huán)境時,由于失去了先前的背景因素,日本人識別原事物的準確度要遠低于美國人。
之后在2004年,他們又通過向被試者展示卡通形象來進行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相比于美國人,日本人更傾向于通過臉廓來辨別表情。在2012年,另一些心理學家也發(fā)現(xiàn)東方人更傾向通過眼周圍的肌肉判斷表情,而西方人更喜歡通過嘴周圍的肌肉判斷表情。這些研究的發(fā)現(xiàn),說明了文化因素的巨大影響:亞洲人更能注意到情境因素,而西方人則更注重于個人行為。另一個由莫里斯和彭開平在1994年所做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人和美國人在分析社會性事件時也有著不同的視角:美國人更關(guān)注內(nèi)在因素,而中國人則更關(guān)注外在因素。當報道同一個謀殺案時,英文報紙更注重于殺人犯的個人因素,而中文報紙則更注重于外在情境。
情緒的共通
盡管在整個地球村,每個種群、每種文化都對情緒有著不同的理解,但總體上來說,人類對情緒的認知是相近的。其中,最為著名的研究莫過于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于1967年前往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所做的情緒實驗,他選擇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是因為那個小島與世隔絕,島上的居民仍處于石器時代,未與外部世界有過任何接觸。令人驚奇的是,當艾克曼博士詢問與情緒相關(guān)的問題并讓他們做出相應的面部表情時,他們的表情與外部的人類世界是一致的。
每一種情感都能在積極與負面的二維模型中找到合適的坐標,就像是害怕更進一步會成為恐懼,生氣更進一步會發(fā)展為憤怒。這些極性,正與負,高昂與低落,影響著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也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因為究其根本,心理學也是生物學。當涉及我們情緒的物理影響時,它幾乎可以按照我們預期的方式進行。幸福是有益的,而長期的憤怒或沮喪會使我們?nèi)菀自馐芨鞣N健康與福祉問題的困擾。但慶幸的是,如果我們生氣或難過,我們常常會高估不良情緒的持續(xù)時間,而低估了我們適應創(chuàng)傷和從創(chuàng)傷中恢復的能力。即使情況非常糟糕,甚至令人絕望,但就如同“陰陽”一般,我們的情緒最終能調(diào)和出一種內(nèi)在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