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拍攝的一部紀錄片電影《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們》,在豆瓣上叫《剃頭匠》,在日本熱播的名字叫《胡同里的理發師》,近期卻在朋友圈又火爆起來。
主角靖奎,1913年生于北京,在影片中被稱為“靖大爺”,是一位老北京的剃頭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為無數人理過發。當他的故事被拍成電影的時候,已是九十多歲的高齡,不管春夏秋冬,無論大風大雪,依然騎著他的三輪車,在胡同里走街串巷,為那些七八十歲高齡的老主顧們,理發、刮臉,讓他們干干凈凈,舒舒爽爽地過每一天。
有一次,他到一位老主顧家中去理發,老主顧已經去世,躺在床上無人知曉。靖大爺打了電話,喊來人安排后事,然后坐在院子中抽根煙,回頭卻發現老主顧養的黑貓跳到了自己的三輪車上。
靖大爺把黑貓抱下來,騎車回去的路上黑貓不知道什么時候又偷偷地躥到了車上,靖大爺這次沒有趕它下去,而是把它帶回了家,算是一位新老朋友。
我把這部片子轉給朋友,并且說:“一定要看哦。”
朋友看后回復我說:“靜悄悄的,卻看得淚流滿面。”
我對朋友說:“靖大爺給我們演示了怎么樣看待生命,怎么樣對待生活。”
靖大爺給大人物剃頭,比如溥儀,比如梅蘭芳、尚小云,比如譚震林,也給小人物剃頭,可是,時光的隧道里,都是一天一天地過去,這些大人物,還有小人物老主顧們,也都一個一個的被老天喊回去了。生命終究都會逝去,并且,任誰走的時候,都是幾百字的介紹,說不定,還是套話。
靖大爺想一想,自己也會去的,就想辦法穿得整整齊齊,拍了一張像樣的照片,還給自己錄了一段錄音,“我出生于民國二年,自幼在私塾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中庸》《大學》《孟子》。學文不得,轉而學武混跡江湖。”好不容易錄了幾句話,算是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回顧,不料,身后的小貓伸爪子就把磁帶扯亂了,眼睜睜看著小貓的這一番作為,靖大爺似乎明白了,不錄了。過一天是一天,這一天就是好日子,想啥呢,多好的日子。
他還時不時去吃一頓老北京的爆肚馮,老店老傳統,老朋友老味道,對他來說才是踏實,只不過,后來當老板的老朋友也走了。靖大爺常勸自己的老伙計們,每天要樂樂呵呵的,每天要找事情來做,哪怕是曬曬太陽。他說:“我就是想得開,怎么都行,你說我,我不言語。你罵我,我聽不見。我就是不和你斗氣。”這便是靖大爺如何看待生命,看待死亡的,若說是一種智慧,也是稱得上的,一種樂知天命,自然隨性的生活哲學,恐怕就是這個樣子。
正如在西西弗書店矢量咖啡的玻璃墻壁上,印著的一句《呼嘯山莊》中的格言:“生命是一束純凈的火焰,我們依靠自己內心看不見的太陽而存在;生活是一串串的快樂時光,我們不僅僅是為了生存而生存。”
靖大爺所在的胡同,常年說要拆遷,靖大爺自己就像老古董一樣,看著周邊人和物的變遷,別人問起他的老主顧們,他笑著說:“都被我剃死了。”別人問起他的徒弟們,他也笑著說:“也都死了。”
他每次拿出傳統的推子、剃刀,給老主顧們刮臉、剪鼻毛,都是認認真真,甚至還會按按肩膀,說這不要錢,理一次發五塊錢。什剎海的老街坊都知道他的規矩,也都驚羨他的好身體,尤其是他每天都努力地干活。
靖大爺說,這人就是要有個手藝,活一天就要干一天的活兒,吃飯睡覺才算是踏實。對他來說,明天就是希望,每一天都有好心情好生意,就是盼頭,他每天早晨醒來,便是一天的神清氣爽,便是一天的希望。
突然有一天,他睡過頭了,他自己還以為醒不過來了,看到太陽透過窗戶照進來。貓咪嚷著要吃早餐,于是,爬到桌子上和他一起吃早餐。
2014年,笑呵呵的靖大爺,101歲,走了。那位老北京的老理發師走了,什剎海,楊柳依舊。
干活,生活,希望,不正是靖大爺給我們的啟示嗎?如何去對待生活,如何去追尋希望。“希望是一個好東西,也許是最好的。好東西是不會消亡的,抱著最好的希望,作最壞的打算,一息若存,希望不滅。”而這一句格言,也是西西弗書店矢量咖啡玻璃墻壁上的話,出自《肖申克的救贖》,雖然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但人類思考生命生活的時候,都有點相似吧。
我在和朋友討論這部紀錄片電影的時候,正坐在沏墨的茶館,點了一杯龍井,放了一本豐子愷的書。透過落地玻璃窗,看著窗外的斷橋殘雪和一塘枯荷,冬雨凄冷卻空氣清新,遠山朦朧,水墨連天,行人騎著自行車路過,定格一種明凈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