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渾沌里放出光明:黃公望的渾樸畫風(文人畫的真性)
- 朱良志
- 944字
- 2021-07-09 14:36:06
引言
黃公望是文人畫發展的一個高標[1]。明清以來,繪畫界曾出現過“家家子久,戶戶大癡”的情況,元四家是明清繪畫的楷模,而黃公望幾乎毫無爭議地被推為四家之冠,甚至有人將他比作書壇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圖》被視為畫道《蘭亭》[2]。
畫史界常以“倪、黃、董、巨”概括宋元傳統。龔賢說:“以倪、黃為游戲,以董、巨為本根。”以董、巨為代表的北宋大師之作是法度建立的基礎,規矩不立,畫無以成;而以倪、黃為代表的元人之作是變體,它以個體心靈的自覺去變通宋人法度,故有新的創造。倪、黃模式代表著一種新的發展方向。倪、黃的風標,主要體現在超越知識和秩序,直視人的生命存在之道,從古人法度和習慣中掙脫出來,從人當下的欲望、情感糾纏中掙脫出來,以筆墨直接表達生命體驗。這是倪、黃藝術留給后人最為珍貴的東西。
明清以來山水家以倪、黃模式為最高典范,得失在癡、迂之間[3],成為文人畫中一種新的潮流。子久與云林都有偉大的創造,二人年齡相差三十多歲,情性相與,卻成忘年之交。云林稱子久為“老師”,子久稱云林為“知己”,二人一起切磋畫藝,如云林的《六君子圖》因子久一句題跋“居然相對六君子”而得名,而子久的傳世名作,如《富春大嶺圖》《溪山雨意圖》等,都有云林的題跋,云林將子久視為當世典范而加以推崇。
二人繪畫并臻高致,對藝術又有相通看法,然因氣質不同,習染有別,在筆墨和趣味上表現出很多差異。黃的畫有大格局、大氣象,倪多是“小畫圖”,從當下圓成的小世界中尋求意趣的落實。黃畫結構復雜,以精純的筆墨鉤染創造一個個“層累的世界”,倪的構圖以簡為尚,一木一石,千巖萬壑不能過之。在氣氛上差異更是明顯:黃的畫莊嚴渾穆,氤氳著圣潔光輝;倪的畫寂寞幽冷,卻有耿耿清魂。
這篇專論黃的文字,由“渾”的角度切入,來談他的獨特創造。
注釋
[1]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又有以其初姓陸,名堅,因過繼給永嘉黃氏而改姓名),號一峰,入全真教,又號大癡。擅山水,畫繼兩宋,開一家門徑。
[2]鄒之麟跋《富春山居圖》云:“黃子久,畫之圣者也,書中之右軍。至若《富春山圖》,筆端變化鼓舞,又右軍之《蘭亭》也,圣而神也。”《歸石軒畫談》卷二引吳歷談子久《浮巒暖翠圖》的散佚時說:“嗚呼,昔之《蘭亭》,今之《浮巒暖翠》,傷哉,惜哉!”
[3]黃公望號大癡,倪瓚號迂翁,故有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