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管理六部曲(套裝共6冊)
- (加)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 (美)珍妮弗·泰茲等
- 1229字
- 2021-07-09 18:06:46
錯誤常識一:100%的積極才會開心幸福
這個世界上永遠存在著被拒絕的人、失敗的人、自我懷疑的人、虛偽的人、失落的人、無聊的人和惹人厭的人,所以我們兩位作者都反對把所謂的積極情緒當作人生的唯一追求,也不認為健康的標準就是人生的痛苦越少越好。
事實上,只有當我們不愿意去正視生命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痛苦,比如不愿正視父母去世、夫妻離婚、晉升無望時,這種痛苦才會使我們受煎熬。然而當我們試圖回避情緒、身體或者社交方面的不適感時,這份痛苦就會變得更加難熬。
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努力獲得更多的幸福,而是應該想辦法接納自己所有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積極方面的和消極方面的,并且合理應對生活中發(fā)生的每一件事情。簡單來說,我們要接受的是全部的自己。
在面對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挑戰(zhàn)時,如果我們不去嘗試對那些消極想法和感受做一些無效且無意義的控制的話,我們的狀況可能會好得多。
當一個人在做他覺得非常重要的事情時,有時候是需要從消極情緒中汲取力量的。科學研究顯示,那些通常被定義為消極的事情往往比那些積極的東西更有益:
◎ 在學習中有疑惑,并且通過努力解決困惑的學生,往往比那些“一聽就懂”的學生成績更好。11
◎ 活過100歲的世紀老人們都覺得消極的感受更能促進他們身體的健康,讓他們更有活力。12
◎ 如果警察自己也曾是個受害者,那么他在處理民眾的案件時,往往能夠表現出更堅韌的精神和更強烈的工作熱情。13
◎ 在遇到家暴時,如果你選擇容忍對方的身體侵犯和語言暴力,你往往會再次淪為受害者。14然而那些拒絕原諒施暴者的人,則很可能不會再受到同樣的侵害。
◎ 那些早上心情不好,卻能在下午調整過來的工人,往往比一整天都開開心心的人更能投入地工作。15
研究顯示,在創(chuàng)造力方面,經歷過積極和消極情緒的人們提供的點子,比只有積極體驗的人提出的點子要更好一些。工作中各種挑戰(zhàn)帶來的壓力往往會激勵人們去更好地完成任務。羅納德·巴羅(Ronald Bedlow)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完成了上述的最后一項關于工人們工作狀態(tài)的研究,他們是這樣描述研究結果的:“我們認為,能夠忍受消極情緒并努力調整自身狀態(tài)是一種很強的適應力16。相反,如果回避消極影響,或者壓抑自己的消極情緒,對于提高工作熱情和個人成長都沒什么好處。”
巴羅的研究團隊特別強調了一個極為重要,卻又常被忽視的事實:所有的情緒都是暫時的。人們在談及快樂或者沮喪時,往往有一個預設,就是這些感受是穩(wěn)定不變的。在現代積極心理學運動中,“持續(xù)的幸福”(1)這一觀點越來越流行,就好像只要打開幸福的開關,微笑即成永恒一樣。事實上,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是經常轉換的,有的時候積極,有的時候消極。真正圓滿的人可以在不同的情緒之間自由切換,以適應不同的情況。所以他們往往是最健康的人、最成功的人、最善于學習的人,他們能感受到最深層次的幸福和快樂。我們傾向于認可“二八定律”:一個圓滿的人差不多80%的時間是積極的,20%的時間是消極的,并且他能從消極狀態(tài)中獲益。我們并不是說這個比例就是確定的數值,只是將它作為一個經驗總結,幫助大家了解圓滿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