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片筆記寫作法: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
- (德)申克·阿倫斯
- 2738字
- 2021-07-05 14:10:33
導論
每個人都離不開寫作。尤其是在學術界,學生要寫,教授要寫,而非虛構類寫作者們作為本書旨在幫助的第三類人,他們顯然也需要寫。這里所說的寫作,不一定指寫論文、寫文章或寫書,也包括日常基本的寫作或記錄。當需要記住些什么時,無論是一個想法、一句話,還是一項研究成果,我們往往都需要寫下來,還會借助寫來組織自己的思想,或者與他人交流。學生不僅在考試的時候需要寫東西;即使是準備參加口語考試,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拿起筆和紙來準備考試。我們要寫下那些我們擔心忘記的東西,而且要寫下那些我們試圖記住的東西,每一點腦力耕耘都是從一條筆記開始的。
寫作在學習、研究和探究過程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對寫作本身卻思考得很少。說到寫作,大家往往會聚焦在少數特殊的境況,比如寫一部長篇小說、一本專著、一篇文章,或者是作為學生必須交的小論文和學位論文。乍一看頗有道理:完成這些寫作任務是最讓人焦慮的,也是最費時費力的。所以,大多數學術自助書籍或學習指南所關注的都是這些長篇大論的“書面作品”,對于占據“寫作”最大份量的日常如何記筆記,相關指導書卻是少之又少。
具體來說,現有的寫作類書籍大致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形式上的要求,主要講寫作風格、結構,或如何正確引用文獻;第二類主要給予心理方面的指導,教你如何在精神不崩潰的情況下,趕在導師或出版商拒絕再一次推遲截止日期之前完成你的作品。
這些寫作書的共同點都是教大家從空白的屏幕或一張白紙開始寫作,而忽略了記筆記這個關鍵的步驟,并沒有讓人真正明白改善寫作的組織過程才是最重要的。他們似乎忘記了,寫作過程的開始遠早于在空白的屏幕上落筆,而實際寫下論點也只是這個過程中最小的部分。本書旨在告訴你,如何將你的想法和發現,高效地轉化為令人信服的書面作品,并在此過程中建立起一個卡片盒筆記寶庫。在這個過程中,你不僅可以利用這個筆記寶庫讓自己的寫作變得更容易、更有趣,還可以用來長期學習,產生新的想法。最重要的是,你每天都可以用寫作的方式來推進你的項目。
寫作并不是學習、研究和探究之后的事情,而是這些工作的媒介。每天的寫作、記筆記和打草稿就像我們的呼吸一樣,它對我們所做的工作至關重要。只不過因為我們一直在寫,所以很容易忽視它。也許這就是我們很少考慮改善寫作的原因。雖然再好的“呼吸”技巧也很難給我們的寫作帶來多大的改變,但是我們在組織日常寫作的方式上的任何改進,包括如何記錄所見所得,以及引發的所思所想,都可能會在我們真正面對空白紙張或屏幕的那一刻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即便達不到這種效果,那些會做筆記的聰明人也絕不至于對著空白屏幕而不知道從何寫起。
人們不重視記筆記的另一個原因是,即使筆記記得不好,也不會立即得到任何負面的反饋。因此,沒有直接的失敗體驗,也就不會有太多的改善需求。出版市場同樣遵循供需規律,大家對“如何記筆記”這類指導書需求小,自然就出版得少。而當面對空白屏幕所產生的恐慌驅使學生和學術寫作者們不得不轉向擺滿寫作自助書的書架時,市場化的出版商們便紛紛去提供“亡羊補牢”的教程了。而如果筆記做得不系統,不實用,或者干脆就是錯誤的,可能直到陷入截止日期的恐慌中時,才意識到這一點,為什么總有一些人能寫出很多好文章,而且每次他們還總有時間答應喝咖啡。我們想到的可能只是種看似合理而非真實的原因——“有些人就是這樣”“寫作就是非常難啊”“苦苦求索是解決問題的一部分”,這些話就像咒語一樣,讓太多的人忽略了成功的寫作策略和不太成功的寫作策略之間真正的區別在于——筆記做得好還是不好。
那么在面對空白頁之前的幾個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里,到底可以做些什么特別的準備工作,才能讓我們進入最佳的寫作狀態,最終寫出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不知道如何正確引用文獻或者害怕寫作,導致為完成論文苦苦掙扎的人是很少的,為給朋友發短信或寫郵件而苦惱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如果不會引用文獻可以查引用的規則,而害怕寫作的人也不會像論文逾期的人那么多。大多數人苦于寫作的原因都差不多,就是因為他們相信或者被迫相信寫作是從一張空白頁開始的。如果你認定手頭確實沒有什么可寫,你當然就會感到恐慌。僅僅在腦子里感覺滿滿完全不夠,因為把想法寫在紙上才是最難的。這就是為什么良好的筆記是構建好的、有成效寫作的基礎。把已經寫好的東西整理成另一篇書面作品,比把所有的東西都在腦海里組合起來,再從腦海里撈出來寫在紙上,要容易得多。
綜上所述,一篇論文的質量和寫作的難易程度,更多取決于在確定題目之前為寫作所做的準備。但如果事實果真如此(我完全相信),成功寫作的關鍵就在于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那么也就意味著絕大多數寫作自助書籍和學習指南只能幫助你正確地、中規中矩地把“牢”補好——不是及時“補”,而是“亡羊”幾個月之后。
了解到這一點,也就不再奇怪為什么說衡量人們能否取得學術成就,最重要的不是看他們頭腦中發現了什么,而是看他們平時功夫到不到位。事實上,高智商與學術成功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相關性——至少當智商在120分以內時相差不大。當然,智力水平高有助于你進入學術界,如果你在智商測試中感覺吃力,很可能你也會在解決學術問題時感到棘手。但是,一旦你進入學術研究領域,你會發現高智商既不能幫助你脫穎而出,也不能保證你立于不敗之地。事實上,在智力的各種因素中,起最大作用的不是智商,而是一個人具備怎樣的自律或自控力來處理手頭的事務(Duckworth and Seligman,2005;Tangney,Baumeister,and Boone,2004)。
其實你是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行動力。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務,并以聰明的方式去完成,如無意外,你就一定能夠成功。其實,這既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好消息是,雖然我們的智商很難提高,但似乎只要有一點意志力,我們就可以掌控更多的自律性。壞消息是,我們其實沒有這種控制自己的能力,僅僅靠意志力形成自律或自控力絕沒那么容易。就我們今天所知,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它消耗得很快[1],而且從長期來看,也沒有那么多手段快速提升意志力(Baumeister,Bratslavsky,M uraven,and Tice,1998;M uraven,Tice,and Bau meister,1998;Schmeichel,Vohs,and Bau meister,2003;Moller,2006)。畢竟,沒有誰樂意頭懸梁、錐刺股。
幸運的是,這個問題并非無解。我們今天知道,自控和自律與環境的關系遠比與個人的關系大得多(Thaler,2015),而環境是可以改變的。當周圍沒有巧克力棒的時候,人們自然不需要靠意志力來拒絕美食的誘惑。如果一個人特別想做某件事,他也用不著靠意力去完成。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間不存在沖突,所以每項有趣、有意義、明確的任務都會被完成,而且這樣的任務每次都能比靠意志力完成得好。如果做一件事不是因為你有意志力,而是根本不需要使用意志力,那就意味著你離成功不遠了。而組織寫作和記筆記就能發揮這樣的作用。
注釋
[1] 關于意志力或“自我損耗”的研究目前還眾說紛紜。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從長遠來看,依賴用意志力來完成一件事情是一種非常糟糕的策略。參見Inzlicht/Friese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