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卡片筆記寫作法: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作者名: (德)申克·阿倫斯本章字數: 3189字更新時間: 2021-07-05 14:10:33
譯者序
本書所介紹的方法適用于大多數人。書中的原型尼克拉斯·盧曼,原本就和如今的大多數人一樣,做著朝九晚五的公務員工作,平日里回家以后就讀一讀自己喜歡的書,連最初做筆記的方式也和大多數人沒有差別,比如在空白處寫寫評論。只是他很快意識到這樣做筆記除了會得到大量筆記,不會有任何成果。于是,盧曼改變了記筆記的方式,轉而將筆記記到卡片上,收集到卡片盒里,并且經常思考某些筆記如何與另一些筆記建立聯系。在盧曼的卡片盒里,一個個原本孤立的想法漸漸變成了想法集群,并衍生出更多系統性的思想。這套筆記系統成了盧曼的生產力引擎,使他這個釀酒師的兒子從公務員變成了社會學教授,并使他憑借高質量、高產出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社會學家之一。
以往教授筆記方法的圖書多以兩類為主:一類是教授記筆記的形式,比如一頁紙法、九宮格法、思維導圖法;另一類則以教授原理為主,如費曼筆記法、康奈爾筆記法、PQ4R法等。這些內容大多只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即讓大家把筆記記起來,但是久而久之積累下來的筆記將把我們引向何處卻很少提及。常見的情況是這學期記了很多筆記,下學期又重新開始,或者是讀某本書記了一些筆記,讀另一本書時又重新開始記。這樣的問題在于我們的學習成果不能跨領域、跨時間形成累積,不能幫助我們取得更大的作為。非常可惜。
本書以盧曼卡片盒為核心的一整套記筆記流程,不僅可以讓我們有效地記錄想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想法還可以匯聚成想法集群,在我們學習其他內容時幫助我們理解,在我們需要輸出時可以引用已有的素材創作出滿意的作品。
因為平日里的所讀所想都已經被記錄,眾多的想法集群再經過長期的迭代,甚至都已經孵化出了論文的雛形。如果你是學生或科研工作者,不會再為寫論文發愁,如果你是知識工作者,不需要再為明天的更新寫什么而發愁,也不需要為在自己和熱點之間尋找結合點而焦慮,因為你平日里的輸入就是在輸出,最后寫出來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當開始寫譯者序時,我遇到了作者在書中說的情況,即有太多東西想寫,需要精心做出取舍并組織好內容。而現實中當我們想寫一些東西時,卻往往不知道從何寫起,只能面對著空白屏幕或白紙從零開始,然后憑感覺、憑記憶、憑運氣去寫作。這也正是本書所說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工作流程的區別之一。前者是把功夫花在平時,當我們前期學習時,就以一種聰明的方式記筆記,這些筆記會成為我們日后的生產性資料。后者常常是以計劃開始,然后圍繞某個主題去搜集資料,這樣就難免有很大的隨機性,甚至經常要持續面臨階段性的風險和可能最終失敗的代價。
書中的精彩內容有很多,每位讀者從自己的經驗出發,都可以讀出不同的內涵。這里以譯者的視角選擇幾例與讀者朋友分享。
為什么要記筆記?我們看書學習時會產生自己的思考,這樣的洞見來之不易,如果不記筆記,往往會轉瞬即逝,因此記筆記可以鞏固我們的思考成果。自己的思考并不意味著完全不同于原始的知識,有時哪怕是精簡一下語言,調整一下語序,使得下一次再查看時不需要花費和第一次一樣多的時間,那么我們花在第一次學習上的時間也就有了價值。更不要說像本書建議的那樣,用自己的語言,以標準化的格式記下筆記,再在筆記之間建立聯系,產生更多新的想法了。一個筆記系統不僅可以是我們的外接大腦,也可以是生產力的助推器。
為什么同樣都是記筆記,卻很少有人能像作者和書中介紹的盧曼那樣輕松且順利地做研究呢?這就是作者在書的末尾談到的為什么不是寫一篇文章,而是要寫一本書來向讀者介紹這種方式的原因了。這是一套工作流程,而不僅僅是一個工具加上幾個概念那么簡單。為了形成這套工作流程,我們需要先自己閱讀本書,然后用自己的話記下自己的理解,并要鞏固這些思考成果。之后選擇一項不得不做的學習任務或工作任務,借助某個工具將書中的部分方法付諸實踐。一段時間后,再結合使用經歷回頭重新看看,有哪些部分自己當時看的時候沒在意,又有哪些地方自己看到了但是沒能記下來,還有哪些自己記下來了卻沒能去應用。學習時,我們需要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又一層地解構書中的原理;而運用時,則需要像在故宮修漆器類文物一樣,分多次、分層地復原書中的原理。
既然書中介紹的盧曼卡片盒方法那么好,為什么長久以來很少有人能用這套方法取得像盧曼一樣杰出的成就呢?書中提到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人們普遍認為巨大的成就一定來源于偉大的想法,這和譯者的切身感受一致——一些人已經用Anki(一款很受歡迎的間隔復習軟件)提高了學習質量,另一些人則還在尋找所謂的更厲害的工具。其實哪有什么驚人絕技,有的只是把簡單有效的方法用到極致罷了。
看過這本書以后,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
許多外國人寫的書在中國讀者心里都有一種“明明可以通過一篇文章說清楚的事情,卻偏偏要寫一本書”的印象,本書卻是個例外,至少對那些具備相關知識或經驗的讀者,或者是愿意花時間將原理付諸實踐的讀者來說,信息量其實很大,而且是常看常新。
比如本書的核心,將記筆記分為閃念筆記、文獻筆記和永久筆記三類,許多人或多或少地都在做某些方面,但為什么做不好呢?可能也記了很多靈感,但是不是因為分散在許多個地方而沒有集中于一處,并且沒有及時整理呢?在記筆記時,是抄錄,還是用自己的話?是有選擇地記,還是什么都想記?在整理文獻筆記時,是否以標準化的統一格式記錄?記了永久筆記以后,能否像盧曼一樣,每天抽出固定的時間在筆記中漫游、思考和尋找可能的聯系?這些讀起來很容易,但做得到或做不到,結果卻是云泥之差。
又比如書中介紹的兩種衡量記憶的方法,我們究竟該用哪一種?或者是以哪一種為主?如果直接拋棄通過重復來記憶的“存儲強度”,只依賴于通過建立聯系來記憶的“提取強度”,相信很多人會壓根就不知道自己記過某些筆記,又如何能將它們與新筆記建立聯系呢?以譯者的經驗,如果已經是某個領域的資深專家,可以完全依賴“提取強度”去記憶,因為可供建立聯系的已有知識已經相當充足了;如果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新手,還是要以“存儲強度”的一遍遍重復作為主要的記憶方式,也是為后續學習儲備前置知識;如果是介于新手和專家之間的水平,那么可以將兩種方式適當配比,融入自己的學習之中。
如果讀者只是從網上瀏覽了別人分享的關于這本書的書摘,那么這種既不是自己的理解又沒有語境的干貨,就很難在自己的知識、情感和實踐層面等找到契合點,這就是教育學上講的“惰性知識”,自然很難為己所用。如果讀者看過原書,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卻沒能記得住,或者習慣性地用一句“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來搪塞自己,那么可能忽視了學習心理學上關于成功模仿的四要素——觀察、保持、復現和動機。書中提到了兩種記憶方式,一種“提取強度”,采用Zettelkasten等工具,通過建立頻繁的聯系來增強記憶;另一種是“存儲強度”,通過閃卡類工具,如譯者長期在普及的Anki軟件,通過間隔復習來增強記憶。只有先記住,讓原理在頭腦中保持住,才有下一步在實踐中復現的可能性。由于自身知識的不足,我們常常在第一次學習時錯過某些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又由于實踐的缺乏,常常會忽略某些重要的方面。譯者建議讀者在實踐書中這套工作流程時,給自己更多的耐心,在學習和實踐方面交替進行多次。如果沒有理論的指導,實踐就會變得盲目;而如果沒有實踐的充實,那么理論就會顯得空洞。
本書的內容相當精彩,留給讀者朋友們自行探索,相信會對大家改善學習有所幫助。
譯者能有幸作為本書的翻譯,還要感謝天津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樹義老師的牽線,同時感謝人民郵電出版社的張渝涓女士在促成本書順利出版方面給予的全程支持。還要感謝我的前同事馮淑嫻,她是本書的第一位非專業讀者,也是一位優秀的語文老師。很多對專業讀者來說不言自明的地方,在非專業讀者看來都存在疑問,在她的反饋下,本書的諸多地方又做了修改,使得內容的難度對于普通讀者也更加友好。
不過,由于譯者水平有限,譯文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譯者 陳琳
學習駭客公眾號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