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嬗變與挑戰:FinTech 2017-2018年度報告
- 王詠靜 歐陽曉紅主編
- 10字
- 2021-07-08 12:13:07
第2章 變局:巨頭攜手
行業格局生變,大行攜手互聯網巨頭布局金融科技
胡群
沒有人想到這一天會來得如此之快。又抑或趨勢使然,“分”與“合”注定了2017年的不平凡。
2017年可謂互聯網企業與大型銀行攜手合作重磅之年,四大行紛紛與BATJ牽手:3月28日,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與中國建設銀行簽署了三方戰略合作協議;6月16日,京東與中國工商銀行簽署金融業務合作框架協議;6月20日,百度與中國農業銀行攜手共建智能銀行;6月23日,中國銀行與騰訊成立“中國銀行——騰訊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
那么,金融科技會怎樣重構銀行業態及競爭格局?也許從各巨頭攜手的發布會上公司出席領導的層次上可看出端倪:互聯網一方由馬云、劉強東、李彥宏等一把手親自出馬,銀行方則是行長或董事長親自掛帥,其目的是推動傳統金融機構的科技轉型——盡管就合作內容而言各有側重。中國建設銀行、阿里巴巴、螞蟻金服之間的合作主要表現為推進中國建設銀行信用卡線上開卡、渠道業務、電子支付業務,以及打通信用體系等;中國工商銀行與京東的合作內容主要包括金融科技、零售銀行、消費金融、企業信貸、校園生態、資產管理、個人聯名賬戶、物流及電商等領域;中國農業銀行與百度的合作則主要在金融產品及渠道用戶等領域圍繞金融科技展開,包括共建金融大腦及客戶畫像、精準營銷、客戶信用評價、風險監控、智能投顧、智能客服等方向的具體應用。
麥肯錫在其研究報告《全球銀行業報告(2017)——鳳凰涅槃:重塑全球銀行業,擁抱生態圈世界》中指出,如果銀行不積極應對的話,到2025年,數字化威脅可能拖累行業的凈資產收益率,使其降至5.2%。
不過,數字化步伐的加快帶來的不單是威脅,也代表著機遇。麥肯錫估計,全面數字化加上數字化營銷和分析技能的顯著提高,有望在未來3~5年內為銀行業帶來3500億美元的新增利潤。上述報告指出,成功制訂并實施生態圈戰略的銀行可能在2025年之前實現9%~14%的凈資產收益率。
當然,也有人困惑:傳統銀行的產品鏈就像“魚”一樣,正在被金融科技切入和細分。若商業銀行不積極反擊,用不了多久,會不會變成畢加索手里的“魚骨架”?
畢加索還畫過一幅抽象的魚,這幅畫充滿生機、富有創新力。如果銀行積極反擊,擁抱金融科技會如何?
“在金融科技的攻擊下,我覺得銀行會迎擊、反擊、蛻變、創新,使自己變成一條新的魚,這條魚就會是畢加索的新魚。”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說。
未來已來,你來不來?
行業格局生變在即,各巨頭紛紛選擇同舟共濟!
自稱為第一代FinTech工程師的李彥宏在主題為“開啟智能銀行時代 共創普惠金融未來”的戰略合作發布會上稱,“中國農業銀行是中國規模最大、布局最完善的金融企業之一,也是普惠金融最堅定的踐行者。百度則擁有全球最領先的人工智能技術。金融作為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應用領域,雙方通過AI與FinTech的聯合創新,將推動銀行業進入智能金融時代。”
“金融科技的飛速發展,將帶來金融行業的深刻變革。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農業銀行與百度確立以金融科技為主要方向的戰略合作正當其時。雙方按照優勢互補、各取所長的原則,共同孵化創新型的產品和服務,打造數字化的技術支撐能力,促進農行數字化經營的深度轉型。”中國農業銀行董事長周慕冰在致辭中表示。
李彥宏與周慕冰的話外音是:物競天擇,今天,數字渠道正逐漸成為客戶的首選;傳統將互聯網作為業務和渠道補充的時代已成為過去。據中信建投研究部分析,在新興互聯網技術的沖擊下,傳統金融機構加快轉型步伐,從平臺、產品、內部管理和經營策略等方面都進行了重要調整,行業已迎來了新一輪金融科技革命。
對于銀行在金融科技大趨勢下的轉型嘗試,中信建投研究部認為,從形式來看,其平臺可分為網上銀行、手機App、微信銀行等電子渠道,以及電商平臺、直銷銀行等聚焦特色場景、搭建開放式統一的互聯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而從轉型內容來看,其產品分為支付、借貸、投資理財、賬戶、結算等不同金融服務需求,與之對應的是同樣伴隨著金融科技興起的競業產品,如第三方支付、P2P、“寶寶類”產品和網絡銀行等。
未來已來,你來不來?我們不妨從支付這個連接口切入,看一看這個行業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局,玩家們有哪些策略,以甄別時局,把握商機。
串聯起一個強大朋友圈
2017年1月4日,京東金融與中國銀聯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助理總裁胡瑩,京東金融首席執行官陳生強,以及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等16家銀行的高管出席了發布會。
根據戰略合作協議,京東金融旗下支付公司正式成為中國銀聯收單成員機構,雙方還將在移動支付產品創新、聯名卡、大數據應用、農村金融、國際業務等八大領域展開深度合作,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打造“金融+互聯網”的開放生態,為用戶帶來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金融科技服務。
這幾乎是一場“敵人的敵人即是朋友”的約定,馬云的對手們正在串聯起一個強大的朋友圈。這場發布會看似是馬云的兩位競爭對手——中國銀聯及京東成為合作伙伴,但背后還站著16家銀行。實際上,銀聯、銀行及京東金融的目光瞄向了更遠方: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等“金融+互聯網”的開放生態。
協議簽署之后,未及半年便已見成果。
2017年5月27日,中國銀聯聯合了超過40家商業銀行及包括京東支付等在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推出云閃付二維碼支付。央行副行長范一飛表示,從安全性看,產業各方一同對二維碼支付技術和安全規范做了全面充分的認證,建立起了具有完整業務規則、技術標準、風險控制的全鏈條業務體系,依托攻防、檢測、認證等手段,進一步提高支付安全性,能夠有效保障二維碼支付業務規范、健康發展。
“我們肯定不想加入線下支付圈地大戰中,那是一個低效的競爭方式。現在,只要對接標準二維碼、對接銀聯的網絡,就能全面實現所有場景進入。”京東金融副總裁、支付事業部總經理許凌稱。移動支付應從場景之爭進入下一階段的產品之爭、服務品質之爭。
敵人的敵人是朋友
余額寶開啟了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市場,螞蟻金服成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巨頭。馬云的阿里巴巴及支付寶有意無意間成了京東及中國銀聯的“宿敵”。而在余額寶及其他螞蟻金服業務進一步搶占金融市場時,再一次成為諸多銀行的競爭對手。
“國內持牌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大都是銀聯的收單成員機構,但不包括支付寶。”一位來自銀聯的人士稱。
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是歡迎互聯網金融機構利用銀聯網絡發展金融業務的。“我們也盡力把成本做得足夠低、運營效率足夠高,讓所有希望走銀聯網絡的機構都能進入我們的網絡,更多、更好地通過我們的網絡發展好自身的業務。”時文朝稱。
但他同樣堅持“四方模式”的合作原則,這顯然與支付寶的“三方模式”難以兼容。“四方模式”中的“四方”即卡組織、發卡機構、商戶和收單機構4類參與主體,目前,銀聯、Visa、萬事達卡等均采用“四方模式”。而支付寶等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繞開卡組織進行網絡支付,即采取“三方模式”。
銀聯技術專家、EMVCo管理委員會主席潘見仁表示,目前,“四方模式”被證明在全球實踐運行非常成功,國際卡組織的產品開發和服務都以“四方模式”為基礎,包括蘋果、三星、華為與卡組織合作的手機支付也遵循“四方模式”。
在中國銀聯與京東金融合作的背后,站著16家商業銀行。
時文朝在發布會上稱,“雖然是銀聯和京東的合作,但實際上背后有在座各位銀行的行長們、專家們的支撐,沒有你們,合作是很難落地的。”
根據戰略合作協議,中國銀聯將與京東金融共同制定銀聯品牌聯名卡產品標準,服務于銀聯發卡成員機構。在發布會上,參與銀聯品牌聯名卡簽約的有16銀行,包括: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華夏銀行、渤海銀行、北京銀行、上海銀行、廣州銀行、北京農商行、江蘇銀行、天津銀行、徽商銀行、桂林銀行、哈爾濱銀行、包商銀行。
這是中國銀聯首次與非金機構合作制定銀聯卡產品標準。
過去兩年中,京東金融分別與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等商業銀行合作發行聯名信用卡,輸出風控能力和客戶管理能力,極大地推動了合作銀行的發卡數量和發卡質量,這些聯名卡成了行業熱點IP。
“作為一家服務金融行業的科技公司,我們將為整個金融行業提供服務。”京東金融CEO陳生強稱。
支付新變局
金融業務始于賬戶,但如何通過賬戶及支付提供綜合服務才是取勝的關鍵。在這條路上,螞蟻金服、騰訊已分別利用支付寶、微信支付的賬戶及數據開展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等諸多創新業務,但無論是中國銀聯還是京東金融,都還在探索的路上。
中國銀聯無疑擁有強大的賬戶及數據,而且在支付創新中已取得一定成就。2015年12月,中國銀聯聯合20余家商業銀行推出云閃付,持卡人只需在手機銀行上生成云閃付卡,即可在具有銀聯閃付標識的POS機上完成支付。目前,云閃付產品系列覆蓋非接觸式IC卡、手機、可穿戴設備等多種介質形態,已與蘋果、三星、華為、小米等多家手機廠商合作。
從現金交易到刷卡是一種創新,從刷卡到手機支付則可以說是一種顛覆。在許凌看來,二維碼支付還需要一個App,而云閃付已不用App,無疑更加安全、便捷。
京東金融雖然擁有科技金融能力,卻弱于京東之外的賬戶及數據。而商業銀行則在科技領域面臨一定的短板。中國銀聯助理總裁胡瑩表示,智能手機與金融應用的融合對促進移動支付產業發展十分重要,銀聯云閃付自推出以來,得到眾多手機廠商的支持,正成為未來智能手機的標配。但目前,支付寶、微信支付已培養出一部分用戶的支付習慣,暫時而言,銀行的支付方式并無優勢。
京東金融金融科技事業部總經理謝錦生認為,銀行和金融科技的結合,將創造出新的金融模式。對于銀行來說,過去更多集中在規模的粗放式增長,而這種新金融模式未來更多聚焦在場景和用戶交互上,基于對用戶的認知和場景的滲透,創造出更多的交易機會,向精細化經營邁進。
最近一兩年,部分先知先覺的銀行已經在大力發展電子賬戶,在移動支付上投入大量資源,開展直銷銀行業務。這些新趨勢實際上都是在借助技術的力量實現經營模式的轉型升級,而這種轉變離不開對用戶的認知和識別、對應用場景的開發和滲透。新金融模式最終能幫助銀行在風險定價管理和流動性管理方面都前進一大步。
時文朝已經一語點明了合作的方向,“銀聯的龐大網絡現在被定義為中國的金融基礎設施,我們兩家一起合作,首先會在支付領域做一點名堂出來;其次,除了支付,金融業務還有很多,比如能夠通過網絡產生的龐大數據支持京東更好地把東西賣到百姓家里,這是我們的價值。如果大家在買東西時想找京東借點錢,走消費金融;供貨廠商資金短缺,想通過京東周轉一下,叫供應鏈金融。當然,也包括風險控制。”
簡而言之,三方(銀聯、京東金融、銀行)合作中,銀聯提供賬戶等信息,京東金融提供科技能力,銀行提供資金,共同發展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及風險控制。
陳生強表示,“雙方將在支付、風控和用戶服務等方面推動技術和商業模式上的創新,降低金融市場參與成本,提升效率,同時為客戶提供極致安全的支付體驗。我相信,在技術創新跟開放的心態下,支付市場一定會發生新的變局。”
支付的未來在哪里?
一位支付業內人士認為,銀聯的技術和成本太高,無法做好微支付,這源于“四方模式”中,產業鏈稍長,總成本將高于“三方模式”。
支付只是開端。商業銀行在支付領域與支付寶的競爭中,一直處于劣勢。支付寶提供的并非簡單的支付業務,而是基于支付等數據,提供安全、信用、理財、融資,即營銷、會員等多重功能。
螞蟻金服國際事業部總經理郟航表示,“未來我們不能只立足于支付而談支付,我們最終的服務對象是我們的客戶。客戶的需求圍繞著支付商業所衍生出的相關服務,或是相關的價值是我們所需要特別關注的。”
麥肯錫認為,互聯網類機構的另一項核心競爭優勢是對大數據和先進分析技術的追求及使用。金融從不缺少數據,但是全面利用非結構化數據,特別是互聯網端的數據,可以在產品和營銷設計乃至風險控制上產生更多創新。
京東金融與銀聯、銀行的合作使上述一切將變得明朗,諸多金融創新將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