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新金融案例年度報告
- 新望主編
- 2420字
- 2021-07-08 12:11:43
推動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
陳道富
非常高興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我對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的看法。我去了好幾次內蒙古,專門調研當地的普惠金融。內蒙古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腹地遼闊,有些地方沒有安裝電話,在這樣的地區開展普惠金融難度無疑很大。包商銀行在此做了很多扶貧工作,值得稱道。在推動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我覺得需要更多智慧,以下跟大家分享三個方面的內容。
普惠金融已經具有一定的市場基礎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具備一定的市場基礎來推動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我們知道普惠金融已經成為金融回歸本源、踐行金融服務使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普惠金融經常面臨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怎樣讓普惠金融跟真正的受惠群體的需求很好地結合。最初的普惠金融更多的處于理念層面,更多是政府的一些自上而下的推動行為,但是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我認為普惠金融現在具有一定的市場基礎。主要表現為3個方面。
第一,中國的GDP,特別是人均GDP出現持續上漲。2017年,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8800美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也超過3.6萬元,這種水平的人均GDP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經可以辨別金融的服務,可以提供生命周期的金融資金調用的平衡,可以承擔一定金融服務成本,所以我覺得中國經濟,特別是收入的上升為普惠金融落地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第二,技術的發展。原來的信用技術,原來的數據采集與分析,原來的風險評估技術,使得普惠金融成為一個高成本業務,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隨著可及性的提高,隨著風險評估難度的下降,隨著平臺的建立,使得普惠金融的風險評估和金融服務提供的成本在快速下降。
第三,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涌現。這些代表新業態、新模式的企業剛開始的時候大多是小微企業,這些小微企業在初創階段很可能成為具有強大的未來發展潛力的中國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實際上為中國普惠金融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前景。
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實體經濟內在價值的發現
我們知道金融本質上是基于信任的一種合作,由于普惠金融跟傳統企業或者傳統行業的信任基礎不完全一樣,所以需要去發現普惠金融所要服務的這一類群體、這一類企業、這一類地區所承載的信任載體的特點,來為之提供特殊的金融服務,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挖掘其內在價值,形成良性互動的金融形式。因此,我覺得關鍵是要發現所有普惠群體的內在價值,關于內在價值,我認為有幾個方面是可以去探索。
第一,我們原來通常把普惠金融服務的那些群體當成個體來看待,視其為一個單獨的個人或者單獨的企業。由于其無抵押、無擔保,所以存在各種問題。實際上這些群體本來就不是以個體的形式表現其價值,其價值依附于某一個完整生態的組成部分。小微企業要不沒長成、沒長大,要不依附于其他企業的下游的組成部分,所以只有把它當成一個整體,當成一個生態才有可能對其價值做一個合理的評估。某種程度上來說,供應鏈金融提供了可以把企業作為一個生態來展現其價值的一個過程,當然這個過程面臨著監管上的一個大問題,即貸款集中度問題。借助供應鏈金融的核心企業或者中心企業賦予的信任,在評估某企業的價值時,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村鎮銀行都很輕易地超過了貸款集中度的要求。所以這里出現了一個非常深刻的理論上的問題:我們對流動性的管理,到底是基于個別的金融機構,還是基于我們可以視為一個整體但形成了分層合作關系的流動性管理體系?
有專家提到抱團取暖,其實在另外一個方面是一個分層合作的問題。是不是可以形成這樣一個平臺,在平臺上可以進行流動性的分攤,允許個別組成部分突破流動性管理?這其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路:怎樣才是在流動性上可靠,是否每一個機構都要保證其流動性上的獨立性,還是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視為一個整體。
第二,普惠金融就是要看得見、看得懂、信得過、供得起。什么才能看得見呢?怎么才能信得過呢?其實很多時候要不你講的故事金融機構聽不懂,要不你的數據不可靠,你的報表不可信,所以這里面涉及怎么借助我們的信息技術,借助我們的各種平臺,讓這些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讓金融機構能夠看得見、看得懂、信得過,并最后形成一個供得起的金融服務的問題,使得普惠金融能夠真正落到實地。
第三,不同于成熟企業,小微企業具有大進大出的特點,大量的企業進入,同時大量企業死去、退出。單個小微企業,風險很高,因為單個小微企業的生命周期都很短,但是其所在的行業整體來說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普惠金融如果僅僅糾結于個體的生死,你會發現不穩定性很高,但是針對整體來說其價值就能體現出來。在這時政府就要發揮積極引導作用,政府在這個過程中面對的應該是一個整體,通過保險,通過政府的各種各樣的征信、擔保、平臺,使得能夠對整體提供服務。
對普惠金融來說,關鍵是要摒棄我們原來對傳統行業、傳統企業的價值點的挖掘,真正去發現和挖掘普惠金融的價值點,并且創造出符合普惠金融的供給方式,才能使得普惠金融走完其最后一公里,實現可持續良性發展。
智慧開啟的過程
如果給錢就可以解決貧窮問題,世界上早就沒有貧窮了。貧窮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很多時候是沒有發現窮人身上的價值點,開啟其智慧。普惠金融面臨的問題其實也一樣,普惠金融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去發現所服務對象的價值。但另一方面,普惠金融不等同于扶貧,我認為普惠金融本質還是金融,所謂金融就是要形成一人基于信任的合作,這種合作是一個共贏。一定要發現并且開發其價值,通過這種合作來實現共贏。普惠金融不同于救濟,不是無條件單向地對扶貧對象進行的幫助和支持,而是要發現和開發服務對象的價值,通過共贏的方式實現可持續的發展,這也正是普惠金融的核心要義所在。其實在很多業務過程中,包括2017年被嚴厲監管的現金貸等,當其把服務對象拓寬到不能夠甄別、不能夠進行風險管理的領域,就會帶來難以掌控問題。
普惠金融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個具有巨大可開發性的市場,作為金融從業者,我們既有這個情懷,也有這個使命,同時也具有這種智慧和技術來把它開發出來,我們深信普惠金融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