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用超導重塑社會經濟:區塊鏈創新理論與實踐
- 王春暉主編
- 1027字
- 2021-07-07 15:58:59
第二節 區塊鏈并不是貨幣的理想技術基礎選項
2016年起不斷傳出央行關于中國加密數字貨幣(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DC/EP)計劃的消息。區塊鏈從業者尤其是那些“發幣”的投機者一起鼓噪吶喊加緊宣傳,仿佛DC/EP印證了區塊鏈技術,也印證了那些空氣幣的合理性。
事實上,從各方面的信息,特別是央行發布的信息來看,DC/EP并不是區塊鏈的應用。
據央行的公開信息,DC/EP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央行發行加密數字貨幣基于主權貨幣學說的一般原理,國家中心化權威背書,并按照人民幣的現有規則向商業銀行分發。
第二層次,商業銀行獲得加密數字貨幣后,可以選定可靠可信安全的技術手段,向社會經濟單位進行支付、存儲和信貸活動。
也就是說,正在研究籌備及試點的加密數字貨幣(DC/EP)實際上不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加密數字貨幣的技術基礎主要與密碼學有關聯,DC/EP是關于M0(流通中現金)的。M0基本上等同于現金,主要是各種支付場景。DC/EP實際上可以看作數字加密形式的人民幣現金。廣泛應用的加密技術雖然是區塊鏈的底層技術之一,卻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用了數字加密就必然是區塊鏈。
在商業銀行對數字貨幣運營層次上,央行的政策是允許商業銀行自行選擇可靠的技術架構,其中包括選擇區塊鏈技術體系的可能性。區塊鏈原則上可以被選擇使用,但是必須滿足“成熟、可靠、安全”的條件,只是在第二層次不排除區塊鏈技術的使用。由于可供選擇的發行技術基礎構架很多,商業銀行選用區塊鏈技術只是其中一個可能。
就目前和可見的未來而言,區塊鏈技術體系并不是貨幣發行、存儲、流轉的適當系統技術框架。其原因如下:
首先,法定貨幣早已進入信用貨幣時代。當代貨幣金融理論的基礎是國家權威保證,國家稅務包收,無錨定物發行,國家權力與貨幣效力成正比。而區塊鏈技術體系主張的群體共識保證,在這里并無必要。
其次,貨幣史本身就是從稀缺貴重物品充當一般等價物,發展到政權鑄幣發行和貴金屬流通并行,直到現當代廢除貴金屬本位,實行信用法定貨幣制度。這個演化史本身就說明了貨幣演化的最終走向已經明確,并不需要重走回頭路。
再次,歷史上私鑄貨幣的事情的必然演化結果就是達到商業資本壟斷,與政權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戰爭和動蕩。
最后,一般商業銀行的信息系統至少要達成幾十萬次每秒的服務能力,才能應對電子貨幣的發行、支付、存儲、信貸等業務。而當前的區塊鏈技術水平在性能上還有巨大差距。
綜上,區塊鏈技術就可見的將來,不可能作為法定貨幣發行、存儲、流轉、支付、信貸等業務的作業系統的技術底層架構,而是可以當作加密貨幣經營層的可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