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用超導重塑社會經濟:區塊鏈創新理論與實踐
- 王春暉主編
- 920字
- 2021-07-07 15:58:59
第一節 區塊鏈不等于虛擬數字貨幣
以區塊鏈等同于虛擬數字貨幣是一個流傳最廣泛的誤解。
區塊鏈誕生的背景正是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的爆發時期,自稱中本聰的匿名人士選擇了以一種電子虛擬支付系統——比特幣,將區塊鏈技術帶到世人面前。部分原因是中本聰對于這次金融危機的看法源于其對經濟和金融的粗淺錯誤認知——該次金融危機是由于各國濫發貨幣造成的。于是,比特幣被設計成了一種數量有限實質上通縮的“虛擬貨幣”。
比特幣出現后至今,涌現了大量的應用區塊鏈技術架構的虛擬數字貨幣。其中,除了以太坊帶來了智能合約這樣的創新技術,其他虛擬數字貨幣基本上是比特幣和以太坊開源代碼的簡單重復和各種投機的擊鼓傳花騙局的包裝再現。關于虛擬幣的新聞基本上是同樣情節:某虛擬數字貨幣發布,數小時內募集若干億資金,然后在若干月后幣值跌至初始發行值的一個極低比例值,或者一天之內有百分之幾十甚至更多的漲跌波動。虛擬數字貨幣投機市場導致了很多重大虧損的悲劇。
虛擬數字貨幣大多與公鏈相關,其基本的運作邏輯是,通過一套公鏈構架,制造虛擬數字貨幣錢包,并發行虛擬數字貨幣,換取公眾的真金白銀。虛擬數字貨幣套取了公眾的真金白銀投資款后,絕大部分除了憑空造就了虛擬數字貨幣制造者和少數早期投機者成為巨富之外,什么額外的價值也不能給其他公眾帶來。任何一種虛擬數字貨幣背后都沒有實際的價值,也沒有如股票債券等可交易證券這樣還有股息紅利可分得,更沒有如同證監會規范股份公司發布報表公告和審計的強制措施。唯一機會只有前面的投機者期待以更高的價格拋售給后來者。因此虛擬數字貨幣被叫為“空氣幣”,而上述過程就是典型的龐氏騙局,這種騙取后來投機者財富的行徑被戲稱為“割韭菜”。
可以說,區塊鏈技術體系真正的價值不在虛擬數字貨幣的應用上。
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正式定性ICO本質上是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行為,要求立即停止所有代幣發行融資活動。這就宣告了虛擬數字貨幣發行在中國是非法的,為杜絕虛擬數字貨幣發行欺詐提供了法律依據。國內虛擬數字貨幣公開交易被認定為非法,其原因是,發幣、炒幣本質上離不開非法吸儲、非法集資、傳銷詐騙、龐氏騙局等危害極大的非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