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用超導重塑社會經濟:區塊鏈創新理論與實踐
- 王春暉主編
- 1244字
- 2021-07-07 15:58:55
第三節 區塊鏈構建數字經濟底座
數字化創新戰略驅動數字經濟,2020年,我國推出了數字經濟新基建產業政策,為“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融合提供發展基礎,實現“數字化治理”和“數據價值化”,提升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比重。
任何一項技術的創新與發展都源自該領域基礎技術研究和應用實踐,5G技術大大加快了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和智能制造等數字經濟板塊的快速升溫。
當前信息技術領域應用最前沿的熱門發展方向稱為“ABCD”: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云技術(Cloud)、大數據(Big Data)。其中最富想象力、最吸引眼球的無疑是區塊鏈技術。這一方面歸于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應用比特幣的起起伏伏,獲得了世界公眾的關注;另一方面歸于無數借助區塊鏈技術的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烏托邦想象和宣傳;最主要是由于區塊鏈技術體系背后為有識之士覺察到的嶄新的、革命性的社會和經濟思想、運行邏輯。
區塊鏈技術誕生已經超過十年,但人們真正意識到該技術體系在實體經濟方面有掀起一場革命性的發展的潛力,不足四年。不同于以往的信息技術創新,區塊鏈技術并不是單點技術創新,而是在信息體系結構和信息全生命周期的處理技術等方面形成的新綜合體系和平臺。可以說,區塊鏈技術思想的核心是在互聯網所有涉及數據處理的環節中采用了多方協同來構造的數據交互過程的信任機制,最終服務于數據本身的信任。
這一思想革新區別于所有傳統互聯網應用技術,使區塊鏈與眾不同,其內核是底層數據的信任。基于區塊鏈思想的信息交互體系和平臺,在數據構造層面運用時間、空間、密碼三重疊加和組合,構成出數據的信任屬性,進而在數據的生成、存儲、傳輸、處理和應用表達中均都基于這種邏輯體系構架,從而讓數據這個在物理元器件上的狀態具備了可信任的邏輯屬性,這種應用范式造就了區塊鏈技術體系倒逼互聯網數據信任的創新更替。比如,在身份標識機制上,對標識存儲與標識認證的平臺進行重構;在數據存儲機制上,從分布式正走向分片存儲模式的演變;在數據交換機制上,從驗證式多次交互向互證式一次交互模式演變等。這些都倒逼物理元器件在算力、算法、構架上從基礎算法和結構進行重構。
自2000年以來,互聯網的電子數據加密技術突飛猛進,尤其是非對稱加密算法技術得到了突破性進展,促進了分布式密碼大量應用,以安全多方計算為支撐的新一代計算構架成為發展方向,并因此推動了多種信息技術的融合。這些形成了一個技術創新集合,多種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構成了價值傳輸的技術體系。
區塊鏈技術創新帶著價值傳輸的使命,推動互聯網技術體系的發展,并非解決某單點應用場景的問題,而是解決互聯網整體系統的補償性發展,從體制和機制上,直面傳統互聯網由于不信任數據大量積累而帶來信任成本上升的困境,從底層開始構建數據可信任的交互平臺開始,重構互聯網中數據交換的信任模式和運營機制。
區塊鏈在底層重構數字信任的平臺架構,并不與現有的互聯網基礎平臺和應用相沖突,而是作為一種補償型應用,旨在構建數據的信用底座,從而為構建在其上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提供支撐,這已成為業界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