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產品全網營銷: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品牌打造
- 吳之
- 1181字
- 2021-07-07 16:42:00
推薦序二 知音者,同行
文/劉強德
吳之先生是一個有情懷的人,有著真摯的戀農情懷,有著濃郁的文藝情懷,有著敏銳的俱進情懷,而這些恰恰是一個農業品牌人的“品牌”。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重點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繼續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農業品牌的培育,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對于農業,我們面臨著諸多挑戰,環保、疾病、人工成本、市場溢價、土地效率、消費信任危機、預判、數據、精準服務等,但挑戰也是機遇,消費升級、健康、溢價買單、渠道多樣、IoT(Internet of Things)、5G……
企業家之間最大的區別是認知的區別,這是最底層的商業邏輯,認知的改變將重構和再造商業結構。我想,這正是吳之先生想向農業產業人傳達的諄諄之音:創新思維、科學謀略、再塑品牌,讓你的農產品“飛起來”。的確,新型農業主體需要懂得品牌的規律,洞悉消費的升級需求,認清自己產品的優勢,謀劃好農業品牌新戰略。吳之先生的新書,恰如甘霖。
優秀的品牌,就是在同行中“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農產品品牌,有著清晰的印記符號和特點,而我覺得,最核心的策劃是做好消費群體定位及產品細分,“搶占消費者心智”。
吳之先生的觀點,很科學,也很接地氣。農產品營銷,一定要確立戰略大單品或明星產品,我們需要的是聚焦、聚焦、再聚焦,最終形成代表品牌、收獲利潤的戰略型產品。其實,戰略決策就是取舍的決策,相對于取,很多農業主體在戰略上不舍的問題更突出,因為舍需要更大的決心和勇氣。當下的農產品品牌營銷,我們一定要關注社群營銷模式。
曾經,平臺為商品引流量;現在,品牌自帶流量。我們要多平臺布局:網紅直播、社群營銷、微信小程序、企業自有平臺、第三方平臺同時發力,打造自己的流量私域,把粉絲握在自己手里。我們的農產品,容易形成社群黏性,以共同愛好和價值觀為紐帶建立品牌社區,以產品和技術來連接和重構經濟模式。品牌廣告語要說明兩件事:我是誰?為什么買我?而且順口押韻易記。
品牌符號傳播和消費者記憶,如何讓你的農產品品牌一眼看上去就和別人不一樣呢?
吳之先生在書中一一為你道來。
未來農牧業的商業模型,我認為有三點需要思考:一是線上與線下有機融合,要重視新技術的應用(AR、VR等);二是文化娛樂與消費認知高度融合(美食文化與快樂消費);三是C2F的模型: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扁平化渠道和精準化營銷,“消費者”變成“消費經營者”,反過來影響研發和生產(研發、生產、經營、消費者的關系會模糊,關系鏈變成價值鏈)。
讀了吳之先生的新書,讓你的農業品牌在新的風口中“飛起來”,這也許是吳之先生的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