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戰全勝:給企業家讀的孫子兵法
- 王吉坤 楊偉霞
- 3017字
- 2021-07-07 16:46:16
一、全勝——勝利的定義
《孫子兵法》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這段文字表述的就是對于“全勝”的理解。意思是:擅長用兵的人不是靠打仗來取勝,也不是靠攻城來取得對方的城池,更不是靠打持久戰來平定其他國家。必定是以保全的方式取得勝利,使用這種策略的將領,其部隊是沒有損耗的,可以使利益最大化,這才是“謀攻”之道。
全勝是對勝利的定義,也是給我們自己定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來說贏得一場戰爭不一定是勝利,因為有可能是慘勝。慘勝不是理想的勝利,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勝利,由此可見孫子對勝利的要求很高。
(一)全勝的三個層次
我們將《孫子兵法》中的全勝分為三個層次進行理解。
第一個層次:全勝的基礎是“徹底勝利”。什么是徹底勝利?徹底勝利不是百戰百勝,而是一戰而定的勝利。為什么徹底勝利是全勝的基礎?《孫子兵法》中有一段話可以用來印證這個觀點,“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就是說打一百次仗勝一百次,不一定是優秀的將領,優秀的將領是通過不戰的方式取得勝利。因為每一次戰斗的勝利,其實我們也是有損耗的,需要準備物資,訓練士兵,在戰場上還會有士兵傷亡。縱使每場戰役都取得勝利,但是在打仗的過程中會反復消耗人力、物資、金錢,我們自身的實力也在逐漸削弱;反復打仗是因為我們沒有徹底搞定對手,問題沒有得到真正解決。因此想取得徹底的勝利,追求的不是百戰百勝,而是一戰而定的勝利,也就是我們說的“徹底勝利”。
這是我們的觀點,也是戰爭的意義,發動戰爭的目的并不是這次戰爭結束,下次還接著打。如果這次我們打仗取得勝利,以后敵人三番五次地又回來騷擾我們,那么,無論打仗多少次,都是沒有意義的,最好的方式是一次性徹底鏟除,讓敵人不會死灰復燃,這才是我們發動戰爭的目的——一戰而定。
第二個層次:保全自己,取得勝利。《孫子兵法》主張“兵不頓而利可全”,就是希望我們的部隊在不受損失的情況下,可以取得全面勝利,所以“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
這句話里提到了三個“非”,非戰、非攻、非久,也就是說不要打仗,不要攻城,不要打長期消耗戰。打仗的時候,兩軍在荒野里備戰,消耗相當大,而攻城則損耗更大,更不要說長期的消耗戰。我們常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每次作戰都需要準備大量的糧草,因為部隊遠征,需要送糧,在送糧的過程中,送糧的部隊也需要吃飯,所以送10份糧,可能前線部隊吃到的只有2份。我們會發現長期的消耗戰對于后勤人員的消耗也很大,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采用閃電戰的方式,快速取得勝利,因此要盡量保全我們的前線部隊和后勤人員,保存實力,這樣才有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第三個層次:保全對手,取得勝利。使對手的損失也降到最低,才能達到最理想的勝利。《孫子兵法·謀攻篇》第一部分講:“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意思是說用兵的原則是使敵人舉國屈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的軍隊就次一等;使敵人一個“旅”的隊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一個“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一個“卒”的隊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投降是上策,擊破敵人一個“伍”就次一等。由此我們得出結論:大到國家,小到一兵一卒,能夠讓對手投降都好過擊敗對手。
為了理解這句話,我們需要探討發動戰爭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為了打敗對手,稱霸一方,打可以算是一種手段;如果我們打贏一場戰爭是為了統治這個地方,那么我們就不要去破壞這個地方的城池,因為它會變成我們的城池;我們不要傷害對手的軍隊,因為可以把其變成我們的軍隊;我們也不要去破壞當地百姓的生活,因為我們可以把他們變成我們的百姓。這樣的話,我們每打贏一場戰役,都會變得更加強大,然后就可以為下一步去打仗、攻取地盤做良好的準備,因此《孫子兵法》中所講的戰爭并不是以攻殺為目的的戰爭,而是以占領和統治為目的的戰爭。
所以,與其說保全對手,不如說保全我們未來的戰利品。
由此,我們可以對全勝的“全”進行定義,每經過一次戰爭,我們就可以徹底把對方的百姓、部隊、國家變成我們的百姓、部隊、國家,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這是我們每一次發動戰爭的目的,也是我們理解的全勝。
(二)為什么要這么理解全勝
為什么要這么理解全勝?這就要從《孫子兵法》產生的背景說起,孫武寫《孫子兵法》的目的是幫助吳國打敗越國,由于當時各國處于由爭霸戰轉為吞并戰的時期,因此《孫子兵法》的總目標是“天下歸一”。
大家都知道《孫子兵法》是孫武在春秋時期所寫,當時正值越國強大,吳國衰弱,孫武離開吳國,隱居寫書,《孫子兵法》中的很多細節都提到這一背景,比如“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敗哉”?意思是說越國的兵雖然多,但這對于決定戰爭的勝敗有什么影響和幫助呢?從書中的這段論述我們可以看到在越國強吳國弱的情況下,孫武是想寫出一本兵書幫助吳國打敗越國。
吳越戰爭這段歷史大概發生在兩千多年以前,吳越之戰的目的是爭霸,通過發動戰爭奪取領導權,讓對手屈服,把其他國家變為自己的諸侯國。但是此時已是春秋末期,很多戰爭已經從簡單的爭霸戰逐漸演變成吞并戰,不僅要讓對手屈服,還要統治對手的國家,進入戰國時期后,尤其是三家分晉以后,發生的戰爭完全是以吞并為主導的兼并戰爭,是以統治國土為目的。
秦國成功吞并六國,是《孫子兵法》應用成功的典型案例。秦國通過建設自身系統,按照《孫子兵法》的戰略原理,最終統一六國。
基于這樣的背景,我們再來分析發動單次戰爭的目的。在《孫子兵法》中講“勝敵而益強”,也就是說打敗對手后,我變得更加強大,把敵人的百姓、部隊、國家變為我們的百姓、部隊、國家。
如果在戰爭中把對方擁有的一切毀掉,我們會發現沒有百姓和士兵,就無法統治這個地方;發動戰爭沒有讓我們變得強大,反而在不斷地消耗我們的實力。國力衰弱,又如何保證在下一次的戰爭中取勝?
《孫子兵法》中所講的全勝是指一次性徹底打敗對手,然后把那個地方盡可能完好地保存下來,讓所有的資源為我所用。由此帶來的結果是我們的士兵、百姓、土地比以前多,物產更加豐富,國家變得更加強大。
如果我們不想打吞并戰,是否可以不采用全勝這種方式?答案是否定的,全勝依然是最佳選擇。如果我們全勝,不僅能夠平定天下,也可以節省成本,既讓自己變得強大,又減少消耗。
一旦發動戰爭,需要耗費很多顯性或隱性成本。《孫子兵法》作戰篇中有一段經典的話:“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意思是說打仗需要準備車輛、士兵,以及兵器,還要請一些賓客,比如謀士,每日要花費很大一筆費用,部隊才能出發上戰場。這是對于戰爭中顯性成本的描述。
至于隱性成本,《孫子兵法·作戰篇》中說: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意思是說如果打仗持續很長時間,我們就會發現,部隊士兵喪失銳氣。為了維持部隊的供給,國家耗費大量財力,致使國力衰弱。如果此時諸侯趁我們內部虛弱的時候開始進攻,再聰明的人也不能善后。如果長期打仗,會消耗巨大的顯性和隱性成本,因此我們說百戰百勝并不是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