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撲與物理
- 楊振寧 葛墨林 何楊輝編
- 880字
- 2021-07-05 16:51:11
前言
物理學中拓撲概念的早期示例[1]
楊振寧(C.N.Yang)
高等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國
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陳省身發表了將高斯-博內定理推廣至四維情況的“內蘊證明”的文章。這篇文章引出了陳類和陳數,引發了新的令人興奮的全局微分幾何領域,以及其他數學領域的重要拓撲新概念。數學家安德烈·韋伊(Andrei Weil)對其贊嘆不已。他為這篇文章寫了一篇熱情洋溢的評述,這篇評述極具影響力。
幾年之后,在1946—1949年,實驗物理學家發現了一些完全出人意料的新型基本粒子。他們不同于現有種類,具有非常不同的量子數,并迅速成為物理學家關注的焦點。
1948年的某一天,我參加一個午餐會,在那里韋伊告訴費米(Fermi),他推測這些新型粒子可能與幾何學中的某些拓撲分類思想有關,在場的所有人都沒有理解韋伊那跨越數學-物理學邊界的猜測所表達的意思。
多年以后,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當我從吉姆· 西蒙(Jim Simon)那里學到纖維叢幾何基礎以及相關概念之后,我才意識到那天韋伊也許在推測新型粒子(及其量子數)與拓撲概念(例如陳數) 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有關詳細信息,請參閱參考文獻[1][2]。
在2012年的一篇文章中[2],我詳細地討論了以下拓撲學早期進入物理領域的情況:
? 阿哈諾夫-玻姆實驗于1959年被理論預言,并由外村(Tonomura)于1983—1986年經實驗驗證。
? 20世紀50年代初期,物理學家們用新型計算機計算晶體的振動頻率分布,驚訝地發現在譜線中無法解釋的起伏。它們是真實的嗎? 或僅僅是計算巧合?這個困惑在1953年范·霍夫(Van Hove)的一篇論文中得以解決,該論文將拓撲(莫爾斯理論)引入物理學。
現在我們知道那個拓撲概念在物理中非常重要,尤其是涉及阿貝爾或非阿貝爾相位的現象(或問題)。下面這個示例表明,在經典麥克斯韋理論的一個問題中,拓撲已經起到重要作用。
考慮
一個與電荷e和磁荷g均存在相互作用的電磁場。
這是狄拉克在1931年就考慮過的問題[3]。當電磁勢(即聯絡)滿足解析連續時,其形成復雜的非平凡流形。作用量積分a僅在模4πeg 的情況下才可定義[4]。
如果我們嘗試量子化這個理論,基于費曼路徑積分,我們將要處理如下的量:

只有滿足如下條件才具有物理意義:

這個條件,首先由狄拉克給出,因此是經典麥克斯韋理論中拓撲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