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聰明過了頭就是糊涂
- 戰國風云三十年(全集)
- 許葆云
- 5702字
- 2021-06-25 10:37:12
魏國中大夫須賈到趙國的時候,燕國的相國鄒衍也帶著車駕百乘、玉璧十雙來到邯鄲,對趙王提議共伐齊國,此事并不在趙國君臣意料之外。會見須賈、鄒衍之后,趙王立刻招集平原君趙勝、亞卿廉頗、左師觸龍、上大夫樂乘、樓昌、趙梁,中大夫賈偃、韓徐、賈偃到彰德殿議事。聽說齊相孟嘗君出走魏國,號召諸侯興師伐齊,趙國臣子們一個個樂得合不上嘴,武將們更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自三家分晉、趙侯立國以來,齊國,一直像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壓在趙國頭上,有這個強國在,趙國就無法興旺,扳倒齊國這座“泰山”,是趙國君臣幾代人的夢想。現在夢想終于成真,所有臣僚只有高興的份兒,并無一人提出異議。
臣子們喜悅非常,趙王何卻全然不動聲色。
身為人君,趙王的思路和將帥臣僚截然不同,大戰之前,他所想的并不是怎么打贏這一仗,而是在出戰之前先找個因頭,敲打手下那些桀驁不馴的武將。于是刌目低眉,臉色凝重,不發一語,直待得大殿里靜了下來,這才緩緩問了一句:“這個燕國上將軍樂毅是什么人?以前怎么從沒聽過他的名字?!?
其實以趙王的精明,怎么會不知道燕國上將軍樂毅的出身來歷?他這樣問實在是話里有話。平原君趙勝腦子最快,聽出了趙王這個話頭兒,忙抬眼偷瞄著殿上群臣,凡被他目光掃過的臣子一個個都低頭不語。偏是亞卿廉頗性子急,指著坐在自己下位的上大夫樂乘說:“大王怎么忘了?樂毅就是樂大夫的親哥哥,以前也曾是趙軍中的大將,后來不知為何出走魏國,又投了燕王。這幾年在燕國整軍經武,為燕王職賣了不少力氣,極得寵信,這不,又拜為上將軍了?!?
廉頗這幾句話把樂乘說得面紅耳赤,忙翻身拜倒:“大王,樂毅確是家兄。當年‘沙丘之亂’公子章起兵謀反,家兄正好在公子章帳下,一時糊涂,竟追隨叛賊作亂,后來公子章兵敗被殺,家兄只得出走魏國,自此就斷了消息。這些年家兄從未回過趙國,臣下也不知兄長怎么又到燕國做了將軍。只是家兄當年助逆謀反,實在有罪,還請大王寬恕?!闭f完拜伏在趙王腳下,連頭也不敢抬。
其實趙何早知道樂乘與樂毅的關系,特意問這句話,一來因為樂乘執掌武城要塞的兵馬,拱衛邯鄲,是個重要將領,平時偏又與平原君過從甚密,所以拿“沙丘之亂”的話點一點樂乘,讓他識時務些;二來,趙國此戰要用廉頗,而打壓樂乘,就是抬舉廉頗,只是這個“抬舉”卻做得毫無痕跡。
廉頗是趙國亞卿,戰功彪炳;樂乘是上大夫,手里掌握著邯鄲周邊的五萬精兵,這兩位同是趙軍的中流砥柱,偏這二人一個只認趙王何,另一個卻親近平原君,如此一來,這兩員大將平素就有了隔閡,這事在趙國盡人皆知?,F在趙王一句話把樂乘整治得灰頭土臉,廉頗在旁看著,心里暗暗好笑。
眼看樂乘嚇得拜伏請罪,趙王的目的已經達到,當然不會再去怪他,淡淡一笑:“‘沙丘之亂’過去十多年了,那時寡人年輕,想來樂毅當年也只是個普通的部將吧?軍旅生涯,奉命行事,并不為過。只可惜如此人才不能為趙國所用?!鄙酚薪槭碌貒@了口氣,對樂乘說,“樂大夫這些年為趙國東征西討,功勛彪炳,過去的事且不必提,歸座吧。”
樂乘已經嚇出了一身冷汗,忙再三叩謝,回歸座位,忍不住狠狠瞪了廉頗一眼。廉頗端起爵來喝了一口熱酒,昂昂不睬。
趙王又問:“如今魏國用孟嘗君為相,會盟諸侯共討齊國,秦國、燕國已經響應,燕王派相國鄒衍來問趙國的意思,諸位怎么看?”
其實這件事并沒什么可討論的。諸侯伐齊,趙國當然響應。所以趙何話音剛落,廉頗已經搶著說:“齊國本就是個強國,這些年齊王在重丘破楚國大軍,在觀津破趙、魏聯軍,如今又滅了宋國,擴地千里,勢頭越來越兇,下一步恐怕就要攻伐趙國了,與其困守待敵,不如先發制人!請大王給臣十萬精兵,與燕軍一起和齊國決一死戰,徹底滅掉齊國,以絕趙國的后顧之憂?!?
見廉頗要占頭功,樂乘也急忙叫道:“大王,臣也愿領兵伐齊!”看了廉頗一眼,又故意加上一句,“若臣伐齊,只需五萬兵馬即可!”
眼看兩員大將各自爭功,趙何肚里暗暗好笑,先不理這兩條莽漢,扭頭問平原君:“燕國能發多少兵馬?”
趙勝略一沉吟:“大王,為了破齊,燕國人準備了二十年,國內已有精兵二十余萬,此番必是傾巢而出。秦國出兵不少于十萬,魏國因齊王陷害失了安邑,深恨齊國,此次出兵也當在十萬上下,韓國夾在秦、魏兩國之間,一向仰人鼻息,這次秦、魏都出兵了,韓國必然響應,也算他五萬。這算起來也有四十多萬兵馬了,其中燕、秦、魏皆是精銳之師。齊國傾國之兵不過五六十萬,在宋國一場惡戰損失不小,又要占據宋國各處城邑,至少動用十萬人,能調集起來的不會超過三十萬。而且齊王驕橫跋扈,與臣下離心離德,齊軍連年征戰,兵士困乏,糧草不濟,這些年齊國與魏結盟,在齊魏邊界上又一向疏于防范,恐怕不是聯軍的對手,所以趙國不需要出兵太多,五萬精兵足矣?!?
在座的幾個人里平原君趙勝年紀最輕,可說到胸襟見識,反倒以趙勝最高?,F在趙勝這一番話說出來,又借著樂乘的話頭主張趙國發兵五萬,明里是把大局分析得極為透徹,暗中卻透出“以樂乘為帥”的意思。一時間大殿里所有人都住了口,等著趙王獨斷。
若說聰明才智,趙王不如平原君,可要論城府心機,他卻絲毫不輸于自己的親弟弟。在伐齊這件大事上他早拿定了主意,雙眼微閉深思良久,這才緩緩說道:“燕國、秦國、魏國,都是第一流的大國,我們趙國只是個小國,不必與大國爭先,就出兵五萬,以亞卿廉頗為上將軍,上大夫樓昌、中大夫韓徐為副將,隨燕軍東進伐齊?!?
趙王決定出兵五萬,表面上接受了平原君的主張,暗中卻否了平原君之策。此戰既用了廉頗,當然不會再用樂乘,樂乘心里不是滋味,可剛在朝堂上丟了顏面,此時也不敢多發一語。廉頗不由得意起來,斜眼瞟著樂乘捻須微笑。
大事已決,平原君也不好多說,在一旁問道:“將軍打算如何作戰?”
廉頗縱聲笑道:“大王已經吩咐了,秦、魏、燕是大國,趙國是小國,破齊之時讓他們這些大國打先鋒,咱們跟在后面撿便宜就是了。此戰趙國只要收復觀津,鞏固武城、平邑,再奪取茌平、長清、平陰,把國土向東擴展二百里也就差不多了。至于伐齊一戰如何收場,且看燕人的作為吧?!?
廉頗勇謀兼備,沉穩老辣,在趙國名將之中是第一人,眼前他這番計劃不急不躁,略保守些,卻很合趙王的意,點頭贊道:“如此勝則有功,敗亦無損,甚好?!闭f完這些話,頓了頓,忽然轉頭對平原君說,“寡人有個想法,說出來諸位議議?”
趙王說話時只看著平原君,話里卻說與諸臣共議,倒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平原君忙說:“大王請講。”
趙王故意扭過頭去不看平原君,半晌才緩緩地說:“此番伐齊,主力是燕國。為表示趙國助燕伐齊的誠意,寡人想拜樂毅為趙國的國相,你們覺得呢?”
趙何的這句話說得非常突兀,在座眾人都暗吃一驚,平原君更是變了臉色,半天說不出話來。
自從權臣李兌死后,趙國的相印一直掌握在平原君趙勝手里。這些年趙勝治民領軍井井有條,毫無過失,趙國上至臣子下至百姓都對平原君十分佩服,所以平原君的相位坐得穩穩當當,可現在趙王一句話,竟要把相印交給燕國上將軍樂毅!當然,樂毅是燕國的大將,趙王讓樂毅佩趙國相印只是表明趙國追隨燕國的誠意,并未把軍政大權交出去,可這么一來,畢竟這顆相國之印已經不在平原君手里,也就等于奪了平原君的相權。
平原君是個耿耿忠心的謀國之臣,趙王又是他的兄長,卻忽然奪了他的相印,而且是當著眾臣的面公然說出這樣的話來。這分明是要打擊平原君的權勢,做個樣子給眾臣看。剛才趙王面責樂乘,平原君未能進一言,已經折損體面,現在趙王竟公然解了他的相印,這讓平原君在朝堂上顏面何存?
大戰將臨之際,必先從內部整治起來,而后破敵,這是王者的權術,平原君未必不懂。只是沒有想到,趙王竟會“整治”到自己的身上。
也就轉眼之間,平原君趙勝已經壓住了心中的沮喪惱火,硬擠出滿臉笑容,高聲道:“大王英明!讓樂毅佩趙國相印,不但表明趙國伐齊的誠心,且顯示了大王對樂毅的招納之意。樂毅本是趙國人,如今趙國用他為國相,樂毅一定心存感激,將來有了機會,或許他會回趙國來為大王所用,趙國有了樂毅這樣的賢臣輔佐,他日必兼并六國,一統中原!臣這就回府請出相印,交給鄒衍送到燕國去吧?!逼鹕硐蜈w王行了一禮,也不再理旁人,大步走下殿去了。
從王宮回到府里,平原君趙勝的王孫脾氣再也壓不住了,就在府里發作起來,把廳堂里的器物擺設全都摔在地上,沖著身邊的門客仆人沒頭沒腦地亂罵,嚇得眾人躲閃不迭,家宰李同慌忙跑進后堂把魏夫人請了出來。
見夫人來了,平原君好歹收拾脾氣,不再鬧了。
魏夫人本是魏國的公主,當今魏國掌權的太子魏圉、公子魏無忌都是她的親弟弟,比夫君趙勝也年長幾歲。幾年前秦、齊兩國一東一西各自稱霸,秦伐魏,齊伐趙,逼得趙魏兩國不得不結盟以抗強敵,于是魏夫人就被當成聯姻的工具嫁到了趙國。
這倒也不奇怪,戰國亂世之中,下自臣民百姓,上到王公貴族,人人都要為國獻身。各國的公子、公主們也是一樣,在婚姻大事上自己完全做不了主,全看政局需要,隨君主安排罷了。
魏夫人運氣倒不錯,嫁給了平原君趙勝,這個男人有學識,有雄心,脾氣又好,相貌年齡也相當,尤其魏夫人剛嫁過來的時候,趙國正是李兌專權,趙勝只是個閑居在家的公子,手里沒有權柄,日子就更好過些。那些年魏夫人和平原君琴瑟和諧,日子過得倒也安穩。可自從權臣李兌死后,趙勝封了平原君,掌了趙國的相印,日漸操勞,對夫人的情分似乎也淡了,在府里納了不少姬妾,魏夫人知道這些王孫公子本性如此,也沒辦法。好在趙勝雖然風流,他身邊那些姬妾都是庸脂俗粉,毫無見識,不能和魏夫人相比,所以趙勝對夫人倒還十分尊重。
魏夫人太了解平原君了,看他的樣子就猜出是受了趙王的氣,揮手屏退隨從,等屋里只剩他們兩人,這才問:“聽說燕國要舉兵伐齊,魏國、秦國都會響應,這么一來你們趙國得了大便宜了,你怎么倒不高興?”
趙勝這里發作了一頓,氣也泄了,見夫人來哄他,心里倒有了幾分頹唐的意思,嘆了口氣:“趙國得不得便宜與我無關?!?
“你是趙國的大貴人,趙國得了便宜就是你的便宜,怎么與你無關了?”
“我已不是趙國的相國,這些日子就要回平原封邑去了……”
趙勝這話倒讓魏夫人一驚:“大王命你回封邑去?出什么事了?!?
“大王倒沒這么說,只是解了我的相印,送給燕國的上將軍樂毅了。”說到這兒,趙勝不由得又動了肝火,“我掌趙國相印以來,不敢說有什么功勞,可也沒有過失,如今趙國內和外息,國力日強,我不居什么功,可這里實實在在有趙勝一份功勞吧?如今大王一句話就奪了我的相印,拿去送給燕國人了,他如此虧待于我,難道就因為我是他的親弟弟?可我趙勝一顆心天日可表,又沒想過奪他的權,篡他的位,大王何苦如此!”
見平原君像個孩子一樣大發脾氣,牢騷滿腹,說得全是些糊涂話,魏夫人不由得笑了出來,也覺得趁這機會勸他幾句倒好:“你這個人呀,讓我說你聰明,還是說你傻?你自己也說大王有心防著你,只因為你是他的親弟弟,這話說得對,當年發動‘沙丘之亂’的公子章還是大王的親哥哥呢!又怎么樣?還不是一樣起兵來奪大王的王位,結果釀成一場巨禍,不但公子章兵敗身死,就連先王那樣的蓋世英雄也被李兌逼死。后來李兌為了掌權,又逼害先王駕下的臣子,弄得多少名臣大將或逃亡國外,或死于刀俎,趙國的實力也由此衰弱。如今大王掌了權柄,封你為平原君,食邑萬戶,又讓你做了國相,趙國的軍政大權都握在你一個人手里,偏你這個人心胸太大,才智太高,門客又多,結交又廣,動不動又喜歡跑去跟大王說什么‘破齊楚,弱韓魏,敗秦而并天下’的大話,叫大王怎能不防你?”
夫人的一番話,把趙勝的怒氣打消了一多半,好歹又坐了下來,可心里到底憤憤不平,黑著一張臉不出聲。
魏夫人在丈夫身邊坐下,低聲勸道:“君上身為王孫,又得大王器重,正是《易經》中的一個坤卦,元亨安貞,所謂‘黃裳元吉’,終身安享富貴,這是你的福分,一定要惜福尊榮,適可而止,千萬別弄到‘龍戰于野,其血玄黃’的地步?!?
“什么‘龍戰于野’,我可沒動過這個心思!”
魏夫人咂著嘴連連點頭:“你是沒動過這個心思,可你卻總喜歡說那些惹人嫌的大話。我看你在大王面前一向不很恭敬……你先別強辯,聽我說完:如今大王收取了你的相印,就是想警告你一下,讓你知道進退。可大王也沒把你怎樣,畢竟你還是食邑萬戶的平原君,大王對你照樣言聽計從,他哪里虧待你了?你要是在‘虧待’兩個字上動腦筋,以后必遭大禍,你信不信?”
魏夫人這幾句話,一字一句都說到趙勝的心里去了,想起剛才自己發狠說的那些牢騷話,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見丈夫肯聽人勸,魏夫人才放下心來,笑著說:“所以說呀,大王奪你的相印,不是大王的錯,倒是你的錯,若你真是聰明人,早該自己辭去相國之位,可你卻把這顆燙手的大印握了五年之久,到現在還不愿意交出去。老人說:‘聰明過了頭就是糊涂’,這話真是一點也沒錯。你以前聰明過了頭,變成一個糊涂人了,現在高高興興地把相印交出去,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夫人的話句句說在點子上,趙勝不得不服。到這時,也就把失去相權的事看開了,心情好了起來,再想起自己馬上要出使魏國,這一去不知要走多久,看著夫人嬌美的容顏,不覺心中一熱,抬手攬住夫人的腰肢。在她耳邊低聲道:“今夜你可得好好陪我……”
魏夫人臉上一紅,輕輕推了丈夫一把:“你這個人吶,正事辦不來,只有這些事上勤快!你不是說府里的門客沒有出色的人嗎?我幫你訪到一位賢人:邯鄲城西堵山腳下有一位高士名叫公孫龍,聽說此人長于堅白之辯,善詭談,其辯才不在蘇秦、張儀之下。”
“詭辯之輩,我用他何益?”
魏夫人半開玩笑地說了一句:“你這人心術不正,詭辯之徒對你最合適。”見趙勝略有不高興的意思,也就收起笑容,“我也知道蘇秦、張儀之輩皆亂世梟雄,詭詐百出,久之于國無益,非要像秦國魏冉、燕國鄒衍那樣的治世能臣才好。可趙國是小國,一時之間哪里去找這樣的人才?現在趙國武將云集,兵強馬壯,卻無治世能臣,能訪到公孫龍也不錯,所謂‘無麒麟用犬馬,無犬馬用狐鼠’,將就一下吧?!?
聽夫人說得有趣,趙勝也笑了:“好,明天我就去訪訪這只‘狐鼠’。”
魏夫人白了丈夫一眼:“你呀!為人要厚重,不可多戲言,不然養成習慣,遇上大人大事也難收口,孔夫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要記得!”
平原君趙勝枉稱聰明,卻被夫人像教訓孩子一樣訓斥了一頓,一句話也答不上來,只得嘿嘿笑了兩聲,也就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