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日本的相撲

出處:第二卷 夢幻風鈴 第九卷 謊話成真機等

相撲,是一種日本群眾非常喜聞樂見的運動,在各種文學漫畫動畫作品中均有出現,《哆啦A夢》也不例外,而且出現的程度還相當普遍,所以很值得一說。

話說相撲這玩意兒跟歌舞伎劍道之類的一樣,應該算得上是日本的國粹了,這個已有定論,沒啥太大的異議。

關于相撲的起源,通常有兩說,一種認為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另一種則是認為來自于中國,如果根據常理來推斷的話,似乎是第二種比較靠譜些,畢竟日本有太多的東西傳自中國,相撲自然也不該例外。

但歷史這玩意兒畢竟不是幾何證明題,不能這么個一概而論的搞推理,故而還是相當有必要地說道說道。

單從歷史文獻上來看的話,相撲的雛形(注意是雛形)起源于中國,這是確切無疑的,早在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上就有記載,說當年黃帝跟蚩尤對干的時候蚩尤以及其部下喜歡拿頭上長著的角去頂黃帝他們(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頭,以角抵人),這種被稱之為“角抵”的動作,便被后世認為是相撲最早的起源。

姑且不論蚩尤銅頭鐵臂以沙石為食這事兒究竟是真是假,光是頭上長角恐怕也是很難讓人相信“角抵”是確有其事的吧。所以雖說有記載,個人認為完全可以將此段忽略不計。

不過雖說如此,但也足以證明以頭相觸,互相角力這樣的運動在中國的歷史夠長夠悠久。基本上是可以認定無論和千年后的近現代相撲有多大相似度,至少最初的源頭,是在我們這里。

而相撲這個詞,則應該是出現在西晉時候,由此也能證明之前的那句話多半是無差的。

至于日本方面關于相撲的最早記載,則是在成書于養老四年(720)的《日本書紀》,根據這本書上的記載,說是在垂仁天皇七年(大概公元前23年)的七月七日,也就是七夕節的時候,天皇于御前舉行了盛大的相撲比賽。

日語中,比賽被稱之為“試合”,讀作siai(西愛),但是在垂仁跟前的這場相撲大賽,卻被寫成了“死合”,讀音仍是siai未變,但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一個是比試比試,一個則是比到死。

不過考慮到大家的生命都是很寶貴的,沒事兒閑著誰也不肯跑到天皇跟前穿了個兜襠布光著屁股跟一個不認識的人拼死拼活的,所以為了調動眾選手的積極性,天皇又下了一道很陰險的圣旨,說誰能把自己的對手弄死,那就能同時獲得對方的領地或是俸祿。

簡單說來就是我打死了你你家你老婆就是我的了,你每個月的工資也都歸我所有。

這一聽大家就高興了,畢竟領地這玩意兒本身就是靠搶的,跟上陣打仗沒啥兩樣,那就干吧。

話說在這選手隊伍里有一個叫當麻蹶蘇的,算是當時全日本最強的大力士,當下他便主動站出來對天皇說:“皇上,普天之下無人是我敵手,說老實話,我自己都在尋找更強的人挑戰,但找了半輩子,全都是些不中用的貨色,我想這場比賽我就不參加了吧,免得有欺負人的嫌疑。”

這話說的實在是招人恨,于是當場又站出來了位仁兄,表示自己愿意挑戰當麻蹶蘇,生死自負。

此人名叫野見宿彌,出云國(島根縣)豪族,在家鄉算是第一能打之人。這次特地前來參加死合以弄幾塊領地回家去讓老婆過好日子的。現在一看當麻蹶蘇如此囂張,便熱血方剛地燃了一回。

垂仁天皇一見有人接茬兒,頓感好戲開場,連忙命人拉開場子給這兩位騰個地兒,并親自當起裁判。

一聲令下,雙方立刻扭打在了一起,雖然全日本都認為這是史上第一次相撲,但實際上當麻蹶蘇和野見宿彌誰都沒有用相撲的招兒,而是都使著一套王八拳,從抽人耳光到蹬人胯下什么都干,只求把對方打倒。

看著這種打法,怎么都不像是相撲,倒是很有一些現代格斗K-1的風格,不過就算是K-1那也是有規則的,再怎么著你打死人是肯定不行滴,當然,踢襠挖眼同樣不行。

經過一番較量后,野見宿彌一腳踹斷了當麻蹶蘇的肋骨,接著又緊追不舍再次大踏步向前踩上了一只腳在對方的腰部,狠命一頓用力之后,當麻蹶蘇眼瞅著就活不成了。

獲勝之后的野見宿彌不僅如愿以償地獲得了當麻蹶蘇的領地,并且還受到了垂仁天皇的重用,成為了御前貼身侍衛,不僅如此,這位勇士后來還成為了門神一般的人物——垂仁天皇死后,生怕在陰間遭遇不測,特地命人以野見宿彌為模特打造泥人數只用于陪葬,后來也成為了日本上流社會的一種殉葬風俗。

再多說一句,野見宿彌的某位后裔相當有名,他叫菅原道真,乃是一代大儒,人送外號學問之神,換算成中國的神仙的話,大抵便是文曲星了。

一般認為,上述的這場七夕節的御前相撲,是日本歷史上有記載的首場相撲比賽。雖說看起來相當不靠譜,首先這垂仁天皇是否真有其人就很值得推敲,因為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這位皇上的壽命至少超過了130歲,別說在那年頭了,就是在現在,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實除此之外,關于日本相撲的起源還有一個比七夕御前大賽更早的故事,只不過這事兒已經不再算是歷史范疇內了,純屬傳說。

且講在遠古時代,建御雷神和建御方神互相開戰,都想奪取對方領地,但后來又覺得這種行為太累太不文明,有損自己神靈形象,于是便又約定說干脆這樣吧,就我們倆來一場單挑,誰贏了,對方的領地就歸他,多省事哪。

于是在某個不知名的上古時代,兩位神仙于出云國擺下擂臺,互相角力,最終建御雷神獲勝,建御方神羞愧而逃,是為日本歷史上最早的相撲。

這話忒不靠譜,所以我說過你聽過就當算過。

相撲真正傳入日本的民間,是在公元5世紀左右,農民為了預測或是祈禱豐收,往往會在田間舉行相撲比賽,算是做給神靈看的文娛表演。到了明治四十二年(1909),明治天皇又將相撲定為國技,從此之后,這項運動便成了可以代表日本的重要競技之一。

到了昭和十六年(1941),為了加強所謂的“武道教育”,相撲開始走進了普通的中小學校門,成為了當時學生們的必修課之一。

二戰結束后為了防止軍國主義死灰復燃,所以相撲又和武道教育撇清了關系,經過種種改良之后,便又以日本的傳統競技出現在了擂臺上。也就是今天你我看到的那個樣子。

綜合以上的各種說法,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結論:在唐朝之前,日本就有相撲了,而且名字一直叫的是相撲,所以,這東西傳入日本的年代多半能確定在西晉后,唐朝前,將其傳入日本的,或許是南北朝受冊封的倭王使者,也有可能是大名鼎鼎的遣隋使小野妹子(男),在傳入之后,又經過日本本土數千年的改良和革新,終于形成了近現代相撲的模樣——兩個彪形大漢在一個小圓圈兒里互相角力,并能將摔跤技能也融會貫通其中,成為了既不失古典特色又有當代氣息的現代格斗術,甚至還有相撲力士跑去K-1參加格斗比賽的事情發生,此人叫曙,是當年日本相撲圈中最強的一人,然后因為古格斗和現代格斗之間畢竟存在著相當大的鴻溝,所以曙力士在K-1的擂臺上想要再巡回當年玩相撲時候的風光肯定是不可能的了,不過混得據說還算不錯,好歹上了擂臺還能打幾個人,不至于總挨人打。

順便一說,在歷史上其實還曾有過女子相撲,源于雄略天皇時代(456——479),他在即位的時候曾搞過一次,當時參加女賽的女子和男人們一樣,光著上身只穿個兜襠布便開始互相角力了,故而后世多認為此舉忒丫妨害風化了,于是便很少再有人敢去問津,到了現代偶爾也會搞兩場,只不過女力士們都會穿著T恤來參加比賽,要想看這個看那個,是不可能的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川市| 敦煌市| 明星| 南召县| 彩票| 钦州市| 崇阳县| 衢州市| 大理市| 宝清县| 加查县| 和静县| 灵寿县| 越西县| 巴楚县| 仙游县| 山阴县| 古田县| 图木舒克市| 榆树市| 鄂尔多斯市| 浦北县| 利川市| 潮安县| 蓝田县| 凤翔县| 麻城市| 城市| 海门市| 金平| 绥江县| 苏州市| 铅山县| 嵊泗县| 南召县| 门源| 武山县| 纳雍县| 宝鸡市| 宜章县| 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