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花園小徑

伊壁鳩魯

041-01

想象一下你自己的葬禮。會是什么樣子?誰會參加?參加的人會說什么?你想象到的場景,其視角一定還是你自己的,仿佛你會出現在那里,從某處旁觀,也許是從天空俯瞰,或在吊唁者中間。有些人真的相信這很有可能,相信人可以脫離死后的身軀繼續存在,如同某種靈異之物,甚至可以繼續目睹世界的變化。但對于相信死亡即為終點的人來說,想象自己的葬禮真的很難。因為要想象離世之后會發生什么,必須先想象自己其實并未離開,還留在那里觀察離世后發生的事情。

無論你能否想象自己的死亡,對離開這個世界心存恐懼都是很自然的事情。誰會不害怕死亡?如果這世上有什么是我們應該擔憂的,那就是死亡。害怕自己什么時候就會不在人世,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即使在許多年之后才會發生。這是一種本能,很少有人活著的時候沒有深思過這個問題的。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前341—前270)認為,恐懼死亡是浪費時間,是基于錯誤的邏輯,是一種需要克服的心理狀態。如果你仔細想想,死亡一點也不可怕。一旦想通了,就會更加享受在世的時光,這一點在伊壁鳩魯看來極其重要。他相信,哲學的意義在于讓你的人生變好,幫助你找到幸福。有些人認為沉湎于思考死亡是一種病態,在伊壁鳩魯看來,這會讓生活變得更為緊張。

伊壁鳩魯出生在愛琴海(Aegean)上的薩摩斯島(Samos),但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雅典度過,在那里他受到一些人的狂熱追隨,有一群學生與他同住。他的學生甚至包括婦女和奴隸,這在古代雅典非常少見。這么做并沒有提升他受歡迎的程度,但是他的追隨者對他卻幾乎是頂禮膜拜。伊壁鳩魯的哲學學校設在一座花園里,因此就被稱為“花園”(The Garden)。

跟許多古代哲學家一樣,伊壁鳩魯認為哲學應該是實用的,能夠改變人的生活方式(一些現代哲學家也如此認為,如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見第四十章)。因此,伊壁鳩魯認為那些和他一起生活在“花園”里的人不僅應該學習他的哲學,更重要的是把其中的理念付諸實踐。

在伊壁鳩魯看來,生活的關鍵在于認識到我們是在尋找快樂,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在盡可能避免痛苦,這就是生活的動力。減少痛苦,增加快樂,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那么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應該是:過一種非常簡單的生活,善待周圍的人,與朋友們在一起,這樣你的大部分需求就能得到滿足,不會想去獲得那些得不到的東西。假如說永遠不可能有錢買一座豪宅,那么拼命想著要擁有豪宅是沒有用的。不要為了得到不可能得到的東西而浪費一輩子時間孜孜以求,與其這樣,不如過一種簡單的生活。如果欲望很簡單,那么就很容易滿足,就有時間和精力去享受那些對你來說很重要的東西。這便是他獲得幸福的秘訣,聽上去頗為令人信服。

在生活中應用這個哲學理念可以說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伊壁鳩魯的目的是去除他學生心中的苦惱,因此他提出可以通過回憶過去的快樂時光來減輕當前身體上的痛苦。我們在生活中獲得的愉悅,無論因何而來,在發生那一刻是享受,事后回憶起來,依然可以借此感到快樂,所以一時的愉悅帶來的是長久的好處。伊壁鳩魯在垂危之時,因病魔纏身頗為痛苦,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就曾提到自己是如何通過回憶他們過去談話時的美好感覺來轉移注意力的。

然而在今天,伊壁鳩魯的名字卻被用來命名“享樂主義”(epicurean)和“享樂主義者”(epicure)兩個詞,這與他倡導的哲學理念大相徑庭,幾乎南轅北轍。“享樂主義者”喜愛美食、沉溺于奢侈和感官享受,伊壁鳩魯對生活的要求則簡單得多。他教導我們凡事適度的重要性,如果向貪欲屈服,就會產生越來越多的欲望,最終因為欲望無法滿足而帶來精神痛苦,所以說應該避免那種貪得無厭的生活方式。他和他的追隨者吃面包、喝清水,沒有不同尋常的食品,因為如果你開始喝昂貴的葡萄酒,那么很快就會想喝更貴的葡萄酒,掉進渴望得到無法擁有之物的欲望陷阱中。然而,他的敵人卻宣稱生活在“花園”里的人毫無節制、吃喝縱欲。伊壁鳩魯過簡單生活的哲學理念,到了現在卻被理解成了享樂主義。如果伊壁鳩魯的追隨者真的是享樂主義者,那么他們一定是背棄了老師的教導。這些對“花園”生活的說法更有可能是惡意中傷。

伊壁鳩魯花了很多時間寫作,是位多產的作家,有記錄顯示他用莎草紙寫了多達三百卷書,卻沒有一卷保留下來。我們對他的了解主要來自其追隨者所寫的筆記,他們把他的著作背誦于心并記錄下來作為傳承。這些文字記錄中有一些片段在龐貝(Pompeii)城附近的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遺址中發現,留存在維蘇威火山(Mount Vesuvius)爆發時落在這里的火山灰中。有關伊壁鳩魯哲學的另一個重要信息來源是羅馬哲學家兼詩人盧克萊修(Lucretius)的長詩《物性論》(On the Nature of Things)。這首詩寫于伊壁鳩魯死后兩百多年,總結了伊壁鳩魯學派的主要思想。

讓我們回到伊壁鳩魯所提出的問題:為什么你不應該害怕死亡?其中一個原因是,你不會經歷死亡的過程。你的死不是發生在你的身上,發生時,你已不在人世。20世紀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在他的《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1])中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死亡不是人生中的一個事件。”他在這里表述的觀點是,人生的事件必須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事,但死亡排除了我們感受這件事的可能,我們已經不再有意識,因此不再可能經歷這件事。

伊壁鳩魯認為,當想象自己的死亡時,大多數人都會犯這樣一個錯誤,即認為還有一部分自我會繼續活下去,繼續感受發生在自己肉體上的事情。但這是對我們自身的誤解,我們其實是被綁定在特定的身體、特定的肉體和骨骼上的。伊壁鳩魯認為,我們由原子組成(不過他所說的原子和現代科學家使用的術語意思不太一樣),一旦這些原子在死亡時分離,我們就不再作為有意識的個體存在。即使后來有人能夠把所有的部分小心地重新組合起來,并為這個重建的身體注入新的生命,這個身體也與我無關。它不是我,盡管看起來像我,我也不會感受到它的痛苦。一旦身體停止運作,就沒有什么能讓它復活,意識的鏈條已經被打破。

伊壁鳩魯認為,還有另一套說法可以治愈自己的追隨者對死亡的恐懼。他指出了我們對未來和對過去在感受上的差別:我們關心未來,卻并不關心過去。試想一下你出生前的時間,那段你還沒有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時間。這里說的不僅僅是你在母親子宮里、臨近出生的那幾個星期,也不僅僅是你即將被懷上之前、對你的父母來說你的存在還只是一種可能性的那幾個星期。他指的是在你出生之前的數萬億年。我們通常不會擔心自己出生之前的世界,我都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操什么心呢?同樣道理,為什么要如此操心我們離開后的這個世界,那些將不會有我們存在的漫漫歲月?我們的思考是不對稱的,我們非常擔心死后會發生什么,卻不會在意降生前的世界。伊壁鳩魯認為這是錯誤的,一旦認識到這一點,就應該開始用對待生前世界的態度來對待死后世界,那么一切就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些人非常擔心自己可能會在來世受到懲罰,伊壁鳩魯對這種擔憂也不以為然。他充滿信心地告訴追隨者,神對自己所造之物并不真正感興趣。神與我們不在同一個空間,不會卷入我們這個世界,所以你不會有事的。以上這些理論綜合起來,就是治療死亡恐懼的解藥。如果起作用了,那么你現在應該能夠輕松對待未來將不在人世這一問題。伊壁鳩魯在他的墓志銘中總結了自己的整個哲學思想:

我過去不存在,我存在過,我已不存在,我不在意。

如果你相信我們只是物質的存在,并且不太可能會有死后受到懲罰的風險,那么伊壁鳩魯的推理可能會說服你,讓你覺得死亡沒有什么可怕的。當然你可能仍然會擔心死亡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通常是痛苦的,而且肯定會親身經歷。這種擔心是真實的,即使對死亡本身感到恐懼并沒有道理。不過你還記得伊壁鳩魯說過,他相信美好的記憶可以減輕痛苦嗎?所以他對這種擔憂也有應對辦法。但是,如果你認為自己是藏在肉身中的靈魂,而且靈魂可以在肉體死亡后繼續存活,那么伊壁鳩魯的方法就不太可能對你起作用,因為你會想象,當自己的心臟停止跳動后,你依然存在。

伊壁鳩魯學派并不是唯一把哲學當作一種治療手段的學派,大多數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哲學家都持有這種觀點。其中,斯多葛學派(Stoic)就是以教導人們在面對不幸時如何保持心理強健而聞名。


[1]也譯為《名理論》。——譯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洛市| 抚松县| 噶尔县| 马山县| 耒阳市| 济宁市| 会昌县| 广州市| 岱山县| 凌源市| 安顺市| 永川市| 海丰县| 册亨县| 南华县| 公主岭市| 禄劝| 北碚区| 枣阳市| 平顶山市| 黄冈市| 晋州市| 确山县| 科技| 盱眙县| 买车| 涡阳县| 贵港市| 高台县| 图木舒克市| 平南县| 德庆县| 宕昌县| 宜川县| 巴青县| 那曲县| 郴州市| 辽中县| 通榆县| 平谷区| 龙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