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小史:西方哲學40講
- (英)奈杰爾·沃伯頓
- 2687字
- 2021-06-23 15:32:16
第八章
完美之島
安瑟倫和阿奎那

上帝是什么樣子?我們心目中都有一個想象。我們都明白“上帝”是什么意思,不論是否相信上帝真實存在。你現在一定正在想象自己心目中的上帝是什么樣子,但是這并不等于說上帝確實存在。安瑟倫(Anselm[1],約1033—1109)是一位意大利神父,后來成為坎特伯雷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他在這個問題上的論述與眾不同,其“本體論論證”(Ontological Argument)理論聲稱,從邏輯上看,正因為我們心中有“上帝是什么樣子?”這樣的想法,就足以證明上帝確實存在。
安瑟倫的這個說法出現在其著作《論證》(Proslogion)中,論述的起點并無爭議:沒有任何比上帝更偉大的存在。換句話說,上帝是可以想象到的最偉大的存在:全知、全能、至善。人不可能想象到比上帝更偉大的東西,如果能想象到什么比上帝還偉大,那其實就是上帝,上帝是至高無上的存在。這種對上帝的定義似乎沒有爭議,例如,波伊提烏(見第七章)就以類似的方式定義上帝。另一方面,在我們腦海中,可以對上帝是什么樣子有一個清晰的想法,這一點也沒有爭議。但是,安瑟倫接著指出,一個只存在于我們的頭腦中的上帝不可能是最偉大的東西,一個真實存在的上帝肯定會更加偉大。上帝在想象中是存在的,即使是無神論者通常也能接受這一點。但是,想象中的上帝不可能比現實存在的上帝更偉大。安瑟倫因此得出結論:根據對上帝的定義,必定能從邏輯上推斷出上帝的存在。他的意思是,就因為心中有關于上帝的想法,我們便可以確定上帝是存在的。這是先驗論證(a priori argument)的做法,得出的結論不依賴于任何對世界的觀察。這是一個合乎邏輯的論述,似乎從一個毫無爭議的出發點證明了上帝的存在。
安瑟倫以畫家為例說明自己的觀點。畫家在動筆之前會先進行想象,然后畫出想象中的場景。那么,這幅畫作既存在于想象中,也存在于現實中。上帝與畫畫這樣的例子不同。安瑟倫認為,如果只在心中有對上帝的想法,而沒有上帝的真實存在,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雖然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想象一個畫家頭腦中有一幅景象,但從未落在紙上,所以這幅畫只存在于頭腦中,而不是現實世界。我們可以在頭腦中想象出任何其他并不存在的事物,這沒有問題,但是上帝卻不是這樣,上帝有一種獨一無二的特性:如果我們真正理解上帝是什么,我們就會認識到上帝不可能不存在。
大多數人在明白了安瑟倫是如何“證明”上帝存在之后,都會覺得他的論證過程可疑,感覺就是不對勁。沒有多少人純粹因為安瑟倫的論證而信仰上帝。然而,安瑟倫卻引用《圣經·詩篇》(Psalms),說只有傻瓜才會否認上帝的存在。與安瑟倫同時代的另一位修道士馬爾穆熱的高尼羅(Gaunilo of Marmoutiers)對安瑟倫的論證提出批評,以一個思想實驗來支持安瑟倫筆下那個傻瓜的觀點。
想象一下,在大海深處,有一個無人能及的島嶼。島上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財富,各種珍禽異獸、奇花異草,而且無人居住,使之更為完美。事實上,它是人們能想象到的最完美的島嶼。如果有人說,這個島嶼根本不存在,他們的意思很清楚,不難理解。但是,如果他們告訴你,這個島嶼必定真實存在,原因是它比任何其他島嶼都更完美。在你心中,會對這個島嶼是什么樣子有一個想法,但是只存在于你心中的島嶼一定不會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于是這個完美島嶼必然存在。
高尼羅指出,如果有人用這樣的論證過程來說服你承認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島嶼確實存在,你可能會認為是在開玩笑。你只是想象一下一個完美島嶼的樣子,它就真實存在了,這太荒謬了。高尼羅指出,安瑟倫對上帝存在的論證與對最完美的島嶼存在的論證過程是一樣。如果你不相信世上最完美的島嶼一定存在,為什么就會相信完美之巔——上帝的存在呢?同樣的論證過程可以用來論證所有事物的存在:最完美的島嶼、最完美的山脈、最完美的建筑、最完美的森林,等等。高尼羅信仰上帝,但是他認為安瑟倫對上帝存在的論證軟弱無力。安瑟倫對這一批評作出了回應:他的這一論證只適用于上帝,并不適用于島嶼,因為其他事物都只可能是同類事物中最完美的,而上帝是一切事物中最完美的,所以上帝必然存在,而且是唯一不可能不存在的事物。
兩百年后,另一位后來封圣的意大利人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在《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這部長篇巨著中一個很短的章節里,概述了五個旨在證明上帝存在的觀點,即五路證明(Five Ways)?,F在,五路證明比這本書的其他部分更廣為人知。五路證明中的第二個被稱為“第一因論證”(First Cause Argument),和阿奎那的其他哲學思想一樣,這個論證是基于亞里士多德早就使用過的論證方法。跟安瑟倫一樣,阿奎那希望用邏輯推理來證明上帝的存在,第一因論證以宇宙,即世上一切事物的存在為出發點??纯茨愕闹車@一切都是從哪里來的?簡單的回答是萬事萬物都有某種成因,這種成因使之存在,并成為現在的樣子。就拿足球來說,它是許多成因的產物:設計和制造它的人、用來制作的原材料,等等。但是,是什么成因讓原材料存在呢?是什么成因讓這些成因出現呢?你可以一步步回溯追蹤,但是,這一連串的因果關系是否永無盡頭呢?
阿奎那堅信不可能有永無止境的因果關系,不可能沿著時間無止境地倒退回溯成因,即無窮回歸。如果存在無窮回歸,就意味著永遠不會有第一因,即一切事物的最早成因,因為在這之前必然還有更早的成因,成因之前還有成因,無窮無盡。但是阿奎那認為,從邏輯上講,一定會在某處,有某種東西開啟了所有的因果鏈。依照他的觀點,這種東西一定自己沒有成因,但可以作為其他事物的成因,接著在一系列的因果關系之后,把我們帶到了現在的世界,這是一個無因之因,也就是第一因。阿奎那稱:第一因必然是上帝,上帝是一切事物的無因之因。
后來的哲學家們對這一觀點作出了諸多評論。一種意見指出,即使你同意阿奎那的觀點,認為存在一個無因之因啟動世間萬物,也沒有特別的理由相信這個無因之因就是上帝。無因之因必然非常強大,但是在阿奎那的第一因論證中,并沒有說明它必須具有宗教通常認為的上帝所具有的屬性。例如,這樣一個無因之因并不需要至善或全知。它可能就是某種能量的爆發,而不是一個人格化的上帝。
另一個可能的反對意見是,我們不必接受阿奎那的假設,即不可能存在一個因果關系的無窮回歸。我們怎么知道不可能呢?對于任何一個宇宙的第一因,我們總是可以問:“是什么造成的?”阿奎那只是簡單地假設,如果我們不斷地問這個問題,我們將會到達一個點,在那里答案將是“什么也沒有,這是一個無因之因”。但是阿奎那的這個假設,跟無窮回歸相比并沒有明顯的優勢。
安瑟倫和阿奎那這兩位圣人的共同之處是對上帝的信仰以及對宗教生活方式的全心投入,這與尼可羅·馬基雅弗利(Niccolò Machiavelli)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后者是一個世俗思想家,有人把他比作魔鬼。
[1]也譯為“安瑟姆”、“安瑟爾謨”等。——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