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計算剩余價值率的各種公式

在預付資本量已定的條件下,利潤率的大小與剩余價值量成正比,剩余價值量越大,利潤率越高。而剩余價值量又是由剩余價值率決定的,因此,利潤率的大小,首先取決于剩余價值率的高低,即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

計算剩余價值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公式Ⅰ:

前兩個公式是價值的比率,第三個公式則表示生產剩余價值所需要的時間比率。由于它們都表示剩余價值率,所以可以互相替代。然而,在概念上卻有嚴格的區分。這些公式早在古典政治經濟學[2]中就已經出現,只是當時并非有意識地、有目的地制定出來。在古典政治經濟學中,我們看到的是下列派生的公式。

公式Ⅱ:

這里,同一比率交替地表現在勞動時間和勞動時間借以體現的價值以及這些價值借以存在的產品形式上。毫無疑問,這里所說的產品價值只能理解為工作日的價值產品,并不包括產品價值的不變部分。

在公式Ⅱ中,實際的勞動剝削程度或剩余價值率表現為一種虛假現象。我們假定工作日為12小時,根據之前所舉例子的其他各項假設,實際的勞動剝削程度就可以表現為以下比率:

但是,根據公式Ⅱ得出的比率卻是:

這兩個派生的公式,實際上表示工作日或其價值產品是按怎樣的比例在資本家和工人之間進行分配。如果把這些公式看作是資本自行增殖的直接表現,就會得出一個虛假結論:剩余勞動或剩余價值絕不會達到100%。因為在一個工作日中,剩余勞動始終只能是其中一個部分,而剩余價值也始終只是價值產品的一個部分,所以剩余勞動始終小于工作日,剩余價值也始終小于價值產品。只有當兩者相等時,才能達到100%。也就是說,剩余勞動要占據整個工作日(這里指一周勞動或一年勞動等的平均日),必要勞動就必須為0。但是,如果必要勞動消失了,剩余勞動也就不復存在,因為后者只是前者的函數。因此,在這個派生公式中,剩余價值率永遠不可能達到100%的界限,更不會提高到。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剩余價值率或實際的勞動剝削程度完全能夠達到這種程度。

把價值產品分為剩余價值和勞動力價值兩部分,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種表現。這種表現方式掩蓋了資本關系的特殊性質,也就是說,它掩蓋了可變資本與活勞動力的交換,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工人與產品的分離。資產階級用一種協同關系的假象,掩蓋了資本關系的本質,仿佛工人和資本家在這種協同關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按照產品的不同形成要素的比例來分配自己的產品。

事實上,公式Ⅱ在任何時候都能轉化為公式Ⅰ。我們假定:6小時剩余勞動/12小時工作日,那么,必要勞動時間則等于12小時工作日減掉6小時剩余勞動,即:

公式Ⅲ:

無酬勞動/有酬勞動這個公式容易引起誤解,就如資本家是向勞動支付報酬而不是向勞動力支付報酬,不過,通過之前的分析,這種誤解已經消除。無酬勞動/有酬勞動這個公式只是剩余勞動/必要勞動這一公式的通俗表述。資本家用支付勞動力價格的價值購買工人的勞動,從而在交換中取得對活勞動力本身的支配權。他把這種勞動力的利用分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兩個時期。在必要勞動期間,工人只生產相當于他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資本家預付出購買勞動力的資本后,就得到一個價格相等的產品,這就好像是資本家在市場上購買現成的產品;而在剩余勞動期間,工人生產的產品全歸資本家所有,而資本家卻無須付出任何代價,就無償地獲得了對這種勞動力的利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剩余勞動可以稱為無酬勞動。

因此,資本不僅是對勞動的支配權,在本質上還是對無酬勞動的支配權。一切剩余價值,不論它后來是以利潤、利息、地租等形式表現,還是以其他的特殊形式表現,實質上都是無酬勞動時間的化身。資本自行增殖的秘密,歸結起來就是資本對他人一定數量的無酬勞動的支配權。


[1]從資本對雇傭勞動的關系來看,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不論是延長工作日還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結果都延長了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提高了剝削程度,增加了剩余價值的生產。

[2]古典政治經濟學:是西歐資本主義誕生時期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產生于17世紀中葉,完成于19世紀初。其主要成果是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并在不同程度上探討了剩余價值的各種形式,如利潤、利息和地租等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林市| 灵川县| 佳木斯市| 苏尼特左旗| 河北省| 彩票| 平顺县| 桓台县| 离岛区| 麻栗坡县| 商河县| 卢湾区| 民勤县| 陇川县| 敦化市| 昌宁县| 柯坪县| 乌兰察布市| 平邑县| 福安市| 昂仁县| 雅江县| 西昌市| 阿克陶县| 明溪县| 新宁县| 丽江市| 沅江市| 嵊泗县| 邯郸市| 商水县| 诏安县| 曲松县| 长兴县| 且末县| 武城县| 丹江口市| 牙克石市| 雷波县| 武清区| 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