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論
- (德)卡爾·馬克思
- 3138字
- 2021-06-18 19:35:33
勞動力價格和剩余價值量的變化
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勞動力的價值反而下降,勞動者所創造的剩余價值卻提高了,這是資本主義勞動力價值與剩余價值量變化的規律之一。
勞動力價值是由工人必需生活資料的平均價值決定的。而剩余價值生產體現著雇傭勞動者和資本家的對立關系,這個關系的量的表現就是勞動力價格和剩余價值量的對比。我們假定:①商品按其價值出售;②勞動力的價格不低于它的價值。此種情況下,勞動力的價格和剩余價值的相對量變化,取決于三種情況:①工作日的長度即勞動的外延量;②正常的勞動強度即勞動的量或勞動的密度;③勞動生產力,即等量的勞動由于生產條件發展程度的不同而提供較多或較少的產品量。這三個因素可以有多種組合,以下分析幾種最主要的組合及其變化規律。
工作日的長度和勞動強度不變,勞動生產力變化
在這個假定條件下,勞動力價值和剩余價值由三個規律決定:
一、不管勞動生產率如何變化,也不管產品數量和單個商品的價格如何變化,一定長度的工作日總表現為相同的價值產品,即一定長度的工作日所生產的產品價值總量與勞動生產率的變化無關。例如,一個12小時的工作日可生產10件商品,總價值為6先令。如果提高勞動生產率,12小時可生產20件商品,每件商品的價值有所下降,但總價值仍為6先令。
二、勞動生產力與勞動力價值成反比,與剩余價值成正比,即勞動生產力提高,勞動力價值下降,剩余價值提高。勞動生產力下降,勞動力價值提高,剩余價值下降。
三、在工作日長度已定和新創造的價值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力價值的增加或減少決定剩余價值的減少或增加,即在勞動力價值和剩余價值的反向變化中,勞動力價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以上規律表明,不管勞動生產力如何變化,工人在一定勞動時間內只能創造一定的價值量。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必然引起勞動力價值的變化,并使剩余價值量相應發生變化,因此,勞動力價值的變化是剩余價值量變化的根本原因。
工作日和勞動生產力不變,勞動強度變化
提高勞動強度對勞動力價值和剩余價值量變化起著重要的影響。
提高勞動強度,會增大勞動消耗,在相同時間內,勞動強度較大的工作日比勞動強度較小的工作日會提供更多的產品。在工作日長度相同的條件下,提高勞動強度和勞動生產力都能增加產品數量,但是,提高勞動生產力就會減少在一定時間內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那么,隨著產品數量的增加,產品的價格就會下降。而提高勞動強度,在一定的時間內生產產品要比過去耗費更多的勞動,因此,雖然產品的數量增加,但它的價格沒有下降。就是說,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情況下,提高勞動強度,就能生產更多的產品,在貨幣價值不變的情況下,就能獲取更多的貨幣。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產品所必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平均的勞動強度,是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的產品價值會隨著工作日強度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同一個工作日的產品價值,就由不變量變成了可變量。而這個產品價值的兩個部分,即勞動力價值和剩余價值,則可以同時按照相同或不同的程度增加。然而,勞動力價格的提高并非必須超過它的價值。與此相反,當勞動力價格的提高不能補償因勞動強度的提高而使勞動力加速消耗時,勞動力價格還可能降低到勞動力的價值以下。

機器的附庸
資本主義社會工具的理性發展,以及技術和生產組織的改進使分工越來越細,工人成為一種局部的人、片面的人,成為機器的附屬物。工人消耗了大量勞動,提高了勞動程度,為資本家提供了更多的產品,創造了更多的剩余價值,而他們自己,卻變成了畸形物,許多生產志趣和生產才能也被壓抑。如圖中的女工,她們已淪為機器的附庸,根本不可能發展自己的一技之長。
勞動生產力和勞動強度不變,工作日變化
工作日可以向兩個方向變化,它既可以延長,也可以縮短。
一、假定勞動生產力和勞動強度不變,縮短工作日不會使勞動力價值和必要勞動時間發生變化,但它會使剩余價值的絕對量和相對量降低。資本家為了避免損失,只有把勞動力價格壓低到它的價值以下,因此,資本家會用各種借口反對縮短工作日。實際上,在資本主義社會,每當工作日縮短的前后,勞動生產力和勞動強度總會發生變化。
二、如果勞動力價格不變,延長工作日就會增加剩余價值的絕對量和相對量。雖然勞動力價值的絕對量沒有變化,但勞動力價值的相對量卻降低了。
隨著工作日的延長,勞動力的價格盡管能保持不變甚至還稍有提高,但它還是可能降到勞動力的價值以下,因為勞動力的日價值是根據勞動者的平均壽命來計算的。勞動力的消耗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在這個限度內,如果增加勞動力的消耗,可以用增加報酬來補償;但如果超過限度,就無法用任何報酬來做補償了,所以延長工作日將會加重對勞動者的剝削。
勞動的持續時間、勞動生產力和勞動強度三者同時變化
之前三種組合都是假定三個因素中兩個不變,其中一個因素變化而產生的情況。這里,我們綜合分析當三者同時變化時所出現的情況:
一、降低勞動生產力,延長工作日
勞動生產力的降低,是指產品決定勞動力價值的勞動部門,由于產品價格上漲而使勞動力的價值提高,從而引起勞動生產力的降低。假定一個工作日是12小時,它的產品價值為6先令,其中3先令是補償勞動力的價值,另3先令為剩余價值,12小時工作日分為6小時必要勞動和6小時剩余勞動。假定由于產品的漲價,勞動力的價值由3先令提高到4先令,那么,必要勞動時間也應該由6小時增加到8小時。而剩余勞動就會從6小時減少到4小時,剩余價值也就相應地從3先令降低到2先令。如果把剩余勞動延長2小時,即把工作日從12小時延至14小時,那么,剩余勞動還是6小時,剩余價值仍是3先令,但剩余價值量同勞動力價值相比卻有所下降。如果把工作日從12小時延至16小時,那么,無論是剩余價值和勞動力價值的比例量,還是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的比例量都不會改變,但是剩余價值卻由3先令增加到4先令,剩余勞動也由6個勞動小時增加到8個。因此,在勞動生產力降低的同時延長工作日,即使剩余價值的比例量降低,它的絕對量仍可保持不變,同樣的,即使它的絕對量增加,它的比例量仍可保持不變。并且,當工作日延長到一定程度時,剩余價值的比例量和絕對量都可能增加。

康奈爾工廠
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勞動強度,可以縮短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工人的勞動力價值沒有改變的情況下,降低生產成本。這樣,商品就具有相對的價格優勢。資本家大都以這種方式提高商品的競爭力。圖為馬薩諸塞州福爾河康奈爾工廠的紡紗間,工人們(包括許多童工)在高強度下勞動。
二、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勞動強度,縮短工作日
勞動強度的增加和勞動生產力的提高,都會使一定時間內生產的產品總額增加,它們都能縮短工人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所必需的工作日部分。工作日的絕對最低界限,總是由工作日的這個必要的但能縮減的部分形成。但是,如果把整個工作日縮小到這個必要部分,那么剩余勞動就會消失,資本主義也就不復存在了,所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因此,只有消滅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可能把工作日限制在必要勞動上。但那時,必要勞動將會擴大自己的范圍:一方面,是因為工人的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從而他們的生活需求也日益增長;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剩余勞動中的一部分將會列入必要勞動,也就是說,這種必要勞動是為社會創造準備基金和積累基金。
在勞動強度和勞動生產力不變的條件下,勞動在一切有能力的社會成員中越是平均分配,一個社會階層把勞動的自然必然性從自身解脫并轉嫁到另一個階層的可能性就越小,社會生產中必須用于物質生產的部分就越小,從而個人從事自由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時間就越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縮短工作日的絕對界限就是勞動的普遍化。在資本主義社會,一個階級享有完全自由的時間,是因為工人的全部生活時間都轉化成了勞動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