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論
- (德)卡爾·馬克思
- 1464字
- 2021-06-18 19:35:33
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
絕對剩余價值,是指通過把工作日延長到超過必要勞動時間而產生的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余勞動時間延長而產生的剩余價值。
一定程度的勞動生產率是剩余價值生產的前提。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相聯系的,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說,剩余價值有一個自然基礎。自然條件的優劣,對于剩余勞動的數量有一定影響。但良好的自然條件始終只提供剩余勞動的可能性,從而只提供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的可能性,而決不能提供它的現實性。要想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需要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強制。
資本主義生產的不僅是商品,其本質上生產了剩余價值。工人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資本家,所以工人只完成一般意義上的生產是不夠的,他必須生產剩余價值。只有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或為資本自行增殖服務的人,才是生產工人。因此,生產工人的概念不僅包含活動和結果之間的關系,還包括工人和勞動產品之間的關系以及一種社會的、歷史的特殊生產關系——它把工人變成生產剩余價值的直接手段。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成為生產工人不是一種榮耀,而是一種不幸。
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構成了整個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一般基礎,并且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起點。因為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將工作日延長至超出工人只生產自己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的那個點,并由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的這部分剩余勞動。就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而言,在一開始就把工作日分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兩部分。
因此,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以資本主義特殊的生產方式為前提,這種生產方式最初是在勞動由于形式上從屬于資本的基礎上自發產生和發展的。
生產絕對剩余價值,要求勞動在形式上隸屬于資本,比如,要求以前為自己勞動或作為行會師傅幫工的勞動者變成直接受資本家雇傭的工人。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方法對生產絕對剩余價值同樣適用。

通宵工作的工人
資本家為了追逐剩余價值,采取各種手段來延長工人工作日,如上班后不準中間休息,限制吃飯時間,采取撥弄時針的手段強迫工人提早上班,推遲下班,以及尋找各種借口強迫工人加班等。圖中這些排隊領取早餐的工人,都是剛結束通宵工作。
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絕對剩余價值是絕對的,因為它是以工作日絕對延長到超過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為前提。相對剩余價值是相對的,它以勞動生產率的發展為條件,將必要勞動時間限制為工作日的一個部分為前提。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剩余價值的運動,這種表面的同一性就會消失。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旦確立并占統治地位的情況下,只要涉及剩余價值率的提高,就可以發現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之間的區別。
如果一個工人生產維持自身和家庭所必需的生產資料需要他付出全部的時間,那就沒有剩余時間來為第三者勞動。這種剩余時間的長短受勞動生產率的影響,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勞動生產率,工人就沒有這種可供自己支配的剩余時間,也就不可能有剩余勞動,更不可能有資本家、奴隸主和封建貴族。
良好的自然條件最多只是提供剩余勞動和生產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的可能,而絕非提供現實意義上的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不同條件下的勞動使同一勞動量在不同的國家滿足不同的需要,因而在其他條件相似的情況下,必要勞動時間也各不相同。這些自然條件只是作為自然限制對剩余勞動產生影響,它們只是確定工人為別人勞動的起點。
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對立統一關系[1],說明資本家一方面用延長工作日來榨取剩余價值,另一方面又用縮短必要勞動時間來榨取剩余價值,因此,價值增殖是資本家追求的唯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