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錯圖(手繪彩圖修訂版)
- (清)聶璜著 戴啟飛 吳冠臻譯注
- 443字
- 2021-06-18 19:39:21
廈門江魚

廈門江魚
廈門江魚,體形很小,通體透明,一對小眼如同瑪瑙,一般在春天大量涌現。人們喜歡將它炸著吃,十分美味,因此經常將它作為饋贈佳品。
【原文】 廈門海上產一種小魚,名曰“江魚”,至春則發〔1〕。背上一條燦爛如銀,長不過二寸。土人〔2〕晏〔3〕客,以為珍品。干之可以貽〔4〕遠人。炸此魚,先以粗糠焙熱,然后下魚,不焦而自脆矣。
《廈門江魚贊》:江魚味美,其背銀裝。干而臘〔5〕之,可攜遐方〔6〕。
【注釋】
〔1〕發:產生,出現。這也體現了作者的“化生觀”,即認為自然界的事物是由另一物變化而來,所以是一時間大量“發”出來的。
〔2〕土人:當地人。
〔3〕晏:通“宴”,宴請。
〔4〕貽:贈送。
〔5〕臘(xī):晾干。
〔6〕遐方:遠方。
【譯文】廈門附近海域出產一種小魚叫“江魚”,這種魚每到春季就會大量出現。江魚背上有一條燦爛反光的銀色斑紋,身長至多兩寸。當地人將它作為待客珍品。而曬干的江魚則往往被作為饋贈佳品。油炸江魚時,先裹上粗糠,再烘烤加熱,然后放入油鍋,這樣既不會炸焦,口感也會很酥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