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腦幸福密碼:腦科學新知帶給我們平靜、自信、滿足
- (美)里克·漢森
- 1985字
- 2021-06-18 19:32:45
大腦的三個操作系統
大腦的進化史漫長而復雜,簡言之就是:大腦進化經歷了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與人類進化史上的爬行動物(reptile)、哺乳動物(mammal)、靈長動物/人類(primate/human)三個階段有著不那么緊密的聯系。就像三層樓的房屋一樣,大腦的三層構造也是自下而上的,緊接脊椎之上的是腦干(brain stem),它負責一些基本的生存功能(如呼吸),同時為你的行為提供能量和指引;位于腦干之上,并橫跨整個大腦中部的是大腦皮層下區域(subcortex),它是負責情緒、動機和情感聯系的中心;大腦皮層(cortex)包裹在大腦外部,它掌管著你的抽象推理思維,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思考以及同情心、語言、協同計劃等關鍵性的社交能力。
和大腦的三層構造大致相對應,自主神經(autonomic nervous)系統和非常重要的迷走神經(vagus nerve)也加入了進來。最早出現的迷走神經分支支持自主神經系統的副交感神經區(parasympathetic wing),這部分區域具有安撫個體和抑制情緒的功能,在個體面臨威脅時主導行為的退卻和停止。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區(sympathetic wing)會對副交感神經系統和迷走神經第一分支的影響產生抵抗作用,使個體獲得能量,處于興奮狀態。這種正反作用會使人們在威脅面前既愿意持續不斷地尋找機會加以反抗,也會產生落荒而逃的念頭。最新發現的哺乳綱動物所獨有的迷走神經分支,能夠支持一種“社會參與體系”(social engagement system),這種分支的神經須可以延伸至心臟等其他器官,可直達喉部以調節你的嗓音,也可深入頭部影響你的面部表情。
隨著大腦的逐漸進化,它滿足人類三種需求(安全感、滿足感以及關聯感)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這種能力正是通過避免傷害、尋求回報以及親附他人這三個操作系統來依次實現的。該模型是我從保羅·麥克萊恩(Paul MacLean)、雅克·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斯蒂芬·鮑吉斯(Stephen Porges)、保羅·吉爾伯特(Paul Gilbert)和E.托里·希金斯(E.Tory Higgins)等人頗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中總結改編而來的。這聽上去很復雜,但日常生活中其實充滿了各種簡單的例子。比如你正要出門去見一個朋友,在去你們約好的餐館的路上,你會避免類似闖紅燈這樣可能會帶來傷害的行為。當坐到餐桌前時,你會通過點好吃的食物來尋求回報。跟朋友聊天時,你會感到跟他更靠近、更親密。
總而言之,避免傷害系統是與你的腦干、最早出現的迷走神經分支、副交感神經系統以及在進化史上最早出現的魚、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等脊椎動物幾個階段相關聯的。尋求回報系統是與大腦皮層下區域、交感神經系統以及進化史上的哺乳動物期相關聯的。親附他人系統則與迷走神經最密切的分支、進化史上的靈長動物階段尤其是人類階段有關。(讓關系更復雜的是,交感神經系統同樣也能通過戰逃行為來取得避免傷害的結果,而進化史上的哺乳動物階段無疑也能做出復雜的社會行為。)說起來有點傻,但我有一個小訣竅能幫助你理解記憶——想象我們的頭腦中有一只蜥蜴、一只老鼠和一只猴子,它們分別代表了避免傷害、尋求回報和親附他人三個系統。當我們要滿足自己對安全感、滿足感和關聯感的核心需求時,我們需要愛撫那只蜥蜴,喂飽那只老鼠,擁抱那只猴子。
當然對這樣的比喻你不必太當回事兒。今天,避免傷害、尋求回報和親附他人這三個操作系統已經將大腦當作一個整體來實現各自的目的,定義它們的不再是其解剖學特征,而是它們的執行功能。雖然這些功能深深根植于各種古老的生物學意義上的任務——如何逃離食肉動物的魔掌,如何吃胡蘿卜,如何繁衍后代等,但它們如今履行功能的方式即使是古代的洞穴野人看到也會目瞪口呆,更別說那些金魚、地鼠和大猩猩了。舉例來說,無論是高中女生為參加畢業舞會而梳妝打扮,還是倭黑猩猩互相為同伴逮虱子,抑或北美大草原上的田鼠,在面對同類時其后葉催產素(oxytocin)水平會上升,大馬哈魚為了產卵溯游而上,這些行為無疑都是親附他人系統在發揮作用。實際上,你所擁有的日常生活,其內在構造都是人類歷時億萬年才得以形成的。
每個操作系統都各自有一系列的能力、精神活動和行為,具體描述見表3-1。其中,每一個系統都可以借助另外兩個來為自身服務。舉例來說,為了避免有人擅闖你家給你帶來傷害,你可以去一家五金店,買一把結實的鎖,同時找一條大只的看門狗來為你守家護院(與狗建立親附關系)。你可以同時運行兩到三個系統。去市場買東西時,你可以邊打趣坐在購物車上的學齡前兒童(親附他人),邊采購你需要的日用品(尋求回報),同時提醒自己避開賣餅干甜食的貨架(避免傷害)。
表3-1 三個操作系統的特征

我發現了一種非常有益的方法,那就是當你在滿足自己的核心需求(安全感、滿足感和關聯感)時,你最好更明確地讓自己去體會某種操作系統運行起來是什么感覺,以及我們如何內化對該操作系統特別有益的那些核心體驗,后者我們將在下一章加以探討。避免傷害系統、尋求回報系統和親附他人系統決定了我們如何面對挑戰。它們通過各自為戰和相互影響,影響我們大部分的體驗和行為。它們就像我們人生這出大戲的幕后導演,而它們的兩種導演方式又是那么的南轅北轍、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