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該出手時就出手
- 游記:秋天的思考和冬天的告白
- 現代劍客
- 1144字
- 2021-06-17 18:57:11
交流了半天,該出手了,但幾萬元的,太貴了,我雖然喜歡收藏但還沒有癡迷到這個地步。于是在第二個展臺選了一塊起步價5000元的,用手指使勁按了一下,拿開后按過的地方出現一些淡淡的霧氣,然后迅速消失了,我暗自點點頭,問營業員說:“你有稱嗎?”
大家可能奇怪了,買菜買肉講份量,難得買硯臺還輪斤來買?
這個營業員一看,來了行家了,于是拿出一個電子稱。
原來,判斷歙硯的標準之一就是看重量,越重說明石材的密度越高,品質就越好。
因此,對于歙硯來說,石材的密度越高,其熱容量就越大,因此用手指用力按一下,由于手與石材的溫差關系,就會出現淡淡的霧氣。而且好的歙硯,手摸上去像上過油,非常滑,甚至有點想嬰兒的皮膚。
這時營業員拿來了稱,一稱,足足5斤重!
這方歙硯真的很漂亮,上面的龍尾紋非常清晰,包裝也很講究,是用香樟木做的硯臺盒!
原來歙硯又名龍尾硯,因為歙硯的主產地是在徽州的龍尾山,因其所產的石料上有龍尾狀的花紋,因此得名龍尾山。
但就在我準備付錢的時候,又發現問題了!
我在用放大鏡檢查時,發現這龍紋中有一條細細的石筋。石筋不是裂縫,是石料的密度在這個地方發生了變化而產生的。這樣這方歙硯的價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于是我對營業員說:“這里有一條石筋,因此這5000元也太貴了,應該便宜點。”
營業員拿過去看了一下,說,沒錯,是有一條石筋。
“但如果沒有這條石筋,還會是這個價嗎?”營業員娓娓道來:“要知道,歙硯,7寸是珍,8寸是寶。這方歙硯是將近7寸見方了,因此即使有這么一條石筋,也已經是很難得了!”
“3800元吧!”我堅持討價還價。
這時驚動了里屋的一位白發老者,他漫步走出來問道:“先生也喜歡歙硯?想必寫得一手好字吧?”
我一看,心想這位一定就是周小林老先生。
“不敢,我是‘葉公好龍’之徒,小到時候練過幾天毛筆字,1966年后,說寫毛筆字是四舊,因此一氣之下就不練了。后來去了美國留學,寫英文,當然毛筆用不上。后來又回來創業了,但用電腦打字,毛筆還是用不上。現在只是愛好收藏,因此路過寶齋,想請一方‘三百硯齋’的歙硯回去。”我恭敬地答道。
老者一聽我的經歷還滿豐富(適度炫耀一下自己的經歷,這招很多時候還很管用),乍一看我還真有誠意,于是把我請到里屋。
營業員泡上茶來,我一喝,好茶,黃山的祁紅!于是連聲稱贊。
我們邊喝邊聊(反正有的是時間)。
您真的做得不錯啊,可謂是“三朝元老!”
原來這個“三百硯齋”真不是“蓋”的,中國改革開放后的三代領導人都來過!
想不到老者還很風趣,答道:“你都來了,他們還敢不來?”
隨后我才知道,老者原來是個電視劇編導,是92年“下海”才改的行。過去我一直以為周小林先生是祖傳做歙硯的!
說到“下海”,我可是老前輩了!我1984年就開始承包了,那時還沒有“下海”一說,如果有,那就是了。
二個人,屬于同一個時代,有共同的經歷,自然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