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28. 為什么不進貢包茅?
- 東周五百年
- 湛兮若存
- 3306字
- 2021-06-25 09:28:02
齊桓公城邢存衛,華夏頌揚之聲傳至荊楚,楚成王心中不樂,對令尹斗子文說:“齊國聲威日盛,當今天下,只知有齊不知有楚,深以為恥!”
斗子文說:“齊侯經營霸業已三十年矣。大王若想圖謀中原,必先取鄭國不可。”
鄭國也是倒霉催的,每次楚國想有一番北進的作為時,必先拿鄭國開刀,這次也不例外。楚成王點斗章為將,帶領兵車二百乘長驅伐鄭。
可是鄭國這許多年也在提防著楚國,一旦有事,鄭伯一面派聃伯把守純門,一面星夜向齊國告急。
斗章見鄭國似早有準備,又聽說齊桓公在檉地大合諸侯兵馬要來救援鄭國,怕自己吃虧,便掉轉馬頭回師了。楚成王聞訊大怒,解下佩劍交給斗廉,命他前往軍中直接將斗章斬首。也不知是他氣糊涂了,還是帝王心術,難道他竟想不起這個斗廉可是斗章的親哥哥?會乖乖聽他的殺了自己的親弟弟?
果然,斗廉來到軍中,給弟弟出主意:“你若想免死,必須立下功勞,方可贖其罪過。鄭國已知你退兵,必不做防備,不如搞個突襲,取勝把握很大。”
于是,斗章率兵悄悄潛入鄭國境內,恰好遇到聃伯在點閱兵馬,兩下里接住廝殺。此時斗廉的后隊已到,將鄭軍前后包抄夾擊。聃伯力不能支,被斗章用鐵簡打下馬來,束手就擒。楚軍乘勝掩殺,鄭國人馬損失近半。
斗章想要乘勢直入鄭都,可斗廉說:“此番成功只為了能免你一死,若還想進軍,要是敗了豈不是前功盡棄?”于是,二人便班師回國了。
楚成王十分不高興:“既能擒住鄭將,權且免死。但鄭國未服,怎能撤兵?”
斗廉說:“帶去的人馬太少,沒取勝的把握。”
“你借口兵少,實際是怯敵畏戰。現再增二百乘兵車給你,再不成功,休回來見!”
這一次,楚成王拜斗廉為大將,斗章為副將,一共率車四百乘,直望鄭國殺來。
那邊齊桓公也正在大合諸侯準備救鄭,但他擔心這樣大張旗鼓楚國必有準備,己方沒有取勝的把握。管仲建議不如以征討蔡國的名義出征,待楚國不防備時,再突然殺過去。
為什么要征討蔡國呢?這里有個緣故。之前,蔡穆公把妹妹蔡姬嫁給齊桓公作為第三夫人。有一天,齊桓公與蔡姬一起坐船泛舟湖上,采蓮為樂。
這個蔡姬頗有點淘氣,先是撩水來潑小白,后又站在船上,故意用兩只腳來回搖晃。搞得小船左右搖擺,湖水不時濺到齊桓公的衣服上。姜小白是真的怕水,嚇得臉都白了,大怒。于是派豎貂把蔡姬送回了娘家。
蔡穆公見妹妹被送回來了,以為齊桓公是休了她,于是將蔡姬又改嫁給楚成王了。因此齊桓公深以為恨,恨蔡侯也恨楚王。
齊桓公此時想起一事,他說:“江國與黃國不堪忍受楚國的欺凌,想臣服于我,可否約為伐楚之內應?”
管仲覺得不妥:“江黃兩國離齊國遠而離楚國近,若背楚從齊,楚國必會征討。到時怎么辦呢?要救他們吧,道阻且長;不救吧,又未盡盟主之義。何況現在中原諸侯齊心,何必多他們這么兩個蕞爾小國?不如婉言相拒為好。”
齊桓公對管仲言聽計從,可在這件事上卻不聽,還是與江黃二君會盟,約以明年春正月共討楚國。兩人還出主意,說舒國助楚為虐,建議齊國先討伐舒國,剪除其羽翼。
齊桓公的第二夫人正是徐國的嬴氏之女,于是寫信給徐子約以共討舒國之事。魯僖公這時也來示好,齊桓公也與他約定了出兵的日子。
這時候,斗章半廉的大軍已進入鄭國境內,鄭文公再次遣使往齊國求救。齊桓公一面安撫鄭國堅守待援,一面率領軍隊出虎牢關,于上蔡和宋魯陳衛曹許合兵,名義上說要征討蔡國,實際上是要伐楚。
周惠王十三年春正月,齊桓公命管仲為大將,率車三百乘,甲士萬人,浩浩蕩蕩向蔡國進發。豎貂已先領一軍,日夜兼行直撲蔡國。
蔡人自恃有楚國撐腰,竟全不做防備,等到豎貂已在城下耀武揚威時,這才如夢方醒。蔡穆公知道豎貂不過是個小人,小人必貪財。于是趁夜派人密送去一車金帛,求豎貂暫緩攻城。
豎貂有自己的計較,不如將計就計,嚇破蔡國軍民的膽,自己也好不戰而得城,立個不世之功。于是把齊桓公糾合七路諸侯,先伐蔡后攻楚的計劃和盤托出,還說:“不日大軍一到,蔡城將蹂為平地,不如及早逃命為上。”
蔡侯聞言大驚,當夜領著宮眷出奔楚國,百姓也瞬時潰散。豎貂以為自己有功,飛馬將喜報回稟于齊桓公。蔡國是打下了,可計劃也泄露了,楚成王開始備戰了。他一面簡閱兵車,一面召回斗章伐鄭之師。
此時,八路諸侯已抵達上蔡,宋桓公御說,魯僖公申,陳宣公杵臼,衛文公毀,鄭文公捷,曹昭公班,許穆公新臣,再加上霸主齊桓公姜小白,一共八位,兵威甚壯。
可剛一到,許穆公便于當夜病亡,齊侯不得不留在蔡地三日,為其發喪,這又給了楚國備戰的時間。
待到八國之師到達楚界,早有一人衣冠齊整地等在那里,見到桓公深拜行禮道:“來的可是齊侯?楚國使臣恭侯多時了。”此人自報姓名,為楚國大夫屈完,奉楚成王之命出使齊師的。
齊桓公大驚:“楚人怎知吾軍計劃的?”
管仲說:“必有人走漏消息。事已至此,臣以大義相責,或可使其不戰而降。”
管仲于是與屈完車上見禮,屈完問:“齊居于北海,楚近于南海,風馬牛不相及也。不知貴國軍隊何故要踏足于吾國地界?”
管仲對曰:“昔日成王封我太公于齊地時,曾授予吾國征伐之權。現楚國居于南荊,按例當每年向周室進貢包茅,以助天子祭祀時縮酒之用。如今已一連數十年不曾進貢,特來相責!且當年昭王南征時落水溺于漢水,也要來問一問!”
“周失其勢,朝貢廢缺,其他諸侯也沒有上貢,也不是只有咱楚國!當然,沒進貢包茅是咱們的不是,主公知罪矣。至于昭王不返的事,只有去責問漢水了。”
說完,一拱手駕車回去了。管仲說:“楚人倔強,光憑口舌不能令其屈服,必須進兵相逼才行。”
軍隊行進到陘山,離漢水不遠了,管仲突然下令就地駐扎,不許前進。諸侯們都不解:“既然已深入楚境,干嗎不放手一搏,反而逗留于此呢?”
管仲解釋道:“楚國已有準備,一旦交鋒,則不可解。現今只有屯兵于此,虛張聲勢,楚人畏吾兵多將廣,必會遣使求和。只要求得楚國服我,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上之吉。”
那邊楚國的朝堂上,子文也進言:“管仲是個知兵之人,現今八國之眾,逗留不進,怕是有什么陰謀。不如遣使再去察探虛實,是戰是和,再做決定。”他還建議此番仍派屈完去出使。
屈完提出一個條件:“包茅的事情,臣上次已承認是吾國的過失。主公若是想講和的話,臣愿勉力一行,以解兩國之爭。若是要戰的話,就派別人吧。”
楚成王安慰他:“是戰是和卿可自主決定,孤不干預。”
屈完這才欣然領命。再至齊軍,提出若能退讓三十里以示誠意,楚國便答應進貢包茅,并與齊國講和會盟。齊桓公答應了,果然退師三十里后在召陵駐扎。
楚成王見齊軍果然退了,又不想進貢包茅了。屈完是個講原則的人,哪里肯依?怒責道:“八國之君不失信于吾一匹夫,吾豈能食言于天下?”
楚成王也覺得自己沒臉,于是命屈完帶著八車金帛前往犒勞八國之師,還有一車包茅進貢與周王室。
齊桓公聽說屈完又來了,很想在他面前擺一擺軍威,以壯中國之勢。金帛都收了,只有包茅驗過后,讓楚國自己派人送往洛陽。桓公問屈完想不想見見中原的軍陣,屈完不卑不亢地答:“吾久居南方一隅,未曾親眼目睹中國之盛,愿以一觀。”
二人同登戎輅,望見八國之兵,連綿數十里不絕。齊軍一聲鼓起,七國鼓聲相,如雷霆震動,驚天駭地。齊桓公喜形于色,對屈完說:“寡人有這樣的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屈完微微一笑:“您之所以主盟華夏,乃是向天下召示天子之德,以撫恤百姓。您若以德服人,諸侯何人不服?若倚仗兵威,楚國雖偏小,卻也有方城漢水,深溝堅城,且有百萬楚民,正不知如何為國效力呢!”
齊桓公面有愧疚色:“大夫您真是楚國的人才呀!吾國愿與貴國修好,如何?”
屈完就是來干這個的,有何不愿?于是立壇于召陵,兩人歃血為盟,其余七國也與屈完一一歃血盟誓,共曰:“自今以后,世通盟好。”
屈完答應放聃伯回鄭國,管仲也答應從蔡國撤兵,再不追究。齊國班師途中,好朋友鮑叔牙問管仲:“楚國最大的罪就是僭越稱王,你為什么只揪著包茅那樣的小事不放,我實在不明白。”
“楚國稱王都三世了,是以被中原諸國斥為蠻夷。倘若讓他們去王號,必不肯聽。那么兩國必然開戰,一旦開戰,彼此報復,兵亂將延綿數年不息。天下從此無和平矣。所以只能拿包茅這樣的小事相責,這樣楚國也好讓步,咱們在周天子那里也說得過去。”
管仲是明智的,可世間事有利必有弊。此役過后,桓公漸老,中原再沒有合兵伐楚的可能。楚國日漸坐大,兵鋒北指,中原漸漸無寧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