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諸接過“魚腸”劍,已經明白了公子光的意思,慷慨言道:“我定可殺了吳王,如今吳王身邊二弟遠離,公子慶忌出使,能奈我何?只是死生之際,還得稟過老母,方敢從命。”
專諸回家見到母親,還沒開口已是雙淚橫流。專母說:“你何需如此悲傷?莫非是公子要用你了?咱們全家都蒙公子恩養,大恩大德自當回報,忠孝豈能兩全?你一定要去,莫要牽掛我!若你能成事,名垂后世,我死了也會聲名不朽的。”
雖如此說,可專諸依舊戀戀不舍。專母說:“我想喝點清泉水,你到河下取些來。”
等專諸捧著泉水回家,堂上不見了老母,問妻子,說:“婆婆剛才說困了,要關門睡會兒,讓我們不要驚擾她。”
專諸自然疑心,打開母親臥房門,卻見老母親早就在床梁上自縊了。
孝子專諸痛哭一場,辦完母親后事,對妻子說:“我受公子大恩,知所以不敢以死相報,只是因為老母親。如今母親已亡,我將為公子赴難。待我死了,你們母子公子定會照拂,從此不必再牽念于我。”
專母之死,公子光也是過意不去,好生安慰了一番。良久,二人才談及刺殺吳王僚的事情,專諸說:“公子不如在家中設宴款待吳王?他若肯來,此事便成了八九分。”
姬光依言,入吳宮邀請吳王僚說:“家里有個新從太湖來的廚子,做的烤魚味道鮮美,跟其他人很是不同。請大王降臨舍下品嘗一二!”
王僚的確愛吃烤魚,馬上欣然允諾:“來日定會去王兄府上叨擾!”
姬光回府,趁夜暗中埋伏甲士于地室中,再命伍員暗中約好一百名死士,在外頭接應。布置妥當,開始準備宴席。
次日一早,姬光再次入宮相請吳王。王僚入宮告知其母:“公子光請我去赴宴,不會有什么圖謀吧?”
“姬光素來心氣怏怏,似有不服之意,此次相請,怕是不懷好意,何不推辭?”
“推辭怕會生嫌隙,如果嚴加防范,也沒什么可怕的!”
吳王僚在里頭穿了三層軟甲,帶了許多衛士,浩浩蕩蕩自吳宮擺駕,往公子光家來了。到底帶了多少人,反正前呼后擁,整條街連綿不斷。
公子光在門口迎拜相接,入席后,也是在吳王僚身邊侍坐。王僚的親信,布滿臺階上下,侍候宴席的力士有上百人,個個手執長戟,腰帶利刀,不離王僚左右。廚子們端菜時,都要在庭下搜身,再跪地膝行,后頭有十幾個力士握著劍盯著。這些廚子們哪里敢抬頭,獻上菜品,再跪著膝蓋挪地出去。
姬光勸了幾觴酒后,忽然跌坐一旁,臉上作出痛苦的表情,奏曰:“我的足疾發作了,實在痛徹心肺,得用大長布纏緊才能止痛。請大王寬坐片刻,容我去裹一下腳。”
“王兄請自便。”
公子光一瘸一拐地到內室去了。少頃,專諸要上烤魚了,跟別的廚子一樣,先得搜身。你道這“魚腸”劍藏在何處?原來短劍已暗藏在盤中烤魚的肚子里。力士們依舊夾著專諸膝行向前------
忽然,專諸從魚腹中抽出匕首,直接刺向吳王僚的胸膛。這個手勁可不一般,直接貫穿了三層軟甲,劍尖透出后背。王僚大叫一聲,馬上氣絕身亡。侍衛力士們一擁而上,刀戟齊舉,把個專諸剁成肉泥,堂中大亂。
內室的姬光一揮手,甲士們一股腦兒殺出來,兩下交斗。這邊知道專諸得手,勁頭十足,為功名而奮斗;那一邊眼見王僚已死,氣勢先弱上三分。漸漸地,王僚帶的人一半被殺,一半逃走,外頭的軍士,也全被伍員領人殺散。
姬光升車入朝,聚集百官,宣布王僚背約自立為王的罪狀,宣告國人:“今日不是我姬光念圖大位,實在是王僚不義。我先攝國政,等王叔季子回國,便奉他為王。”
接下來,先將吳王僚依王禮下葬,又厚葬專諸,封其子專毅為上卿,封伍員為行人,大約是客卿的意思,不是正式的吳國臣子。市吏被離推舉伍員有功,也升為上大夫。對于下頭的百姓,姬光也開倉放糧,賑濟貧民,使國人安心。
外頭還有一個慶忌,姬光十分忌憚,親率大軍在長江邊上屯扎,準備守株待兔。慶忌聽說國中巨變,立馬逃了,姬光在后頭窮追不舍。慶忌只得棄車而逃,他大約輕功很好,行走如飛,姬光的馬根本追不上。無奈,只好下令軍士們張弓射他,慶忌只用兩只手,輕輕松松接住后頭射來的箭,無一中的。
這下,姬光知道公子慶忌他是拿不住了,只得命令西面守吏嚴加防備,自己回到吳都。又過了些日子,季札從晉國回來,知道王僚已死,特意到他墓前祭拜。姬光也來到王僚墓前,假意要讓位,說:“這是祖父與諸位叔叔的意思。”
季札十分厭惡:“這是你一直想得到的王位,為什么要讓?只要你不要廢了吳國的祭祀,使百姓們安居,便也是我的君主了。”
他十分堅絕,姬光便自己即了吳王之位,自號為闔閭。季札依舊為吳臣,他是品性高潔之士,恥于自家這些血淋淋的爭位之事,遂歸于延陵,終身再不入吳國,不參與吳國之事,終老于延陵。
季子的確是高風亮節,標準的春秋君子。可是這樣的人適合在這大爭之世做一位君主嗎?肯定不合適。他有自知之明,可惜他父親吳王壽夢不這樣認為,這才惹出了吳國幾十年的亂子。
再說說王僚的同母弟掩余與燭庸正困在潛邑沒了主意,日日盼望的救兵不來,反而得到姬光弒主奪位的消息,二人放聲大哭,商議道:“姬光必容不下你我,想要投奔楚國吧,又怕他們不相信咱。有家難奔,有國難投,該怎么辦?”
燭庸說:“困在這里總不是個事,不如乘夜從偏僻小路逃奔到小國家去,以圖后舉。”
“這楚兵圍得鐵籠一般,如何脫身?”掩余問。
“我有一計。傳令兩寨將士,假稱明天與楚兵交鋒,到了半夜,你我微服秘密出逃,楚人必不會懷疑。”
欲知二人能否脫身,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