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越椒很是不屑:“你是何人?”
“我乃樂將軍部下小校養繇基是也。”
“你不過一無名小卒,想和我比箭,須讓我先射上三箭。”
“莫說三箭,便要射上一百支又有何懼?躲閃的便不是好漢。”說完讓其他人退后,兩人分站于橋墩南北兩邊。
斗越椒先射上了一箭,用了十足的功力,恨不能把養繇基的頭直接射到河里去。誰知正所謂“忙者不會,會者不忙”,那養繇基見迎面箭來,提起弓背輕輕一撥,那支箭便愀然落入水中。
這還不算,他還不耐煩地對斗越椒說:“快射,快射!”
斗越椒忍住怒氣,再將第二支箭搭上弓弦,這一次覷得真切,颼地一箭發來。養繇基往下一蹲,那箭從頭頂飛過。這一次斗越椒可計較上了,大叫:“你不是說不躲閃嗎?怎么蹲下來躲我的箭?真不是大丈夫!”
養繇基說:“你不是還有一箭嗎?這一回我決對不躲,但你要是這一箭再不中,便該我射了。”
他若不躲,這一箭保管能中,斗越椒心里思忖著。這便取來第三支箭,端端正正地射去,大叫一聲:“著了!”
只見那養繇基果然不躲,只雙腳站定,張開大嘴,恰恰將箭頭死死咬住。斗越椒接連三箭都不中,心中暗暗叫苦,只是嘴上不能認輸,更不好在自己部下面前失信。便硬著頭皮說:“我讓你也射上三箭,要是射不中,還該我射!”
養繇基大笑:“要三箭才射得著你,我便是初學之人了。我只須一箭,管教你性命報銷在我手中!”
“敢口出狂言,想有些本事,便由你射來。”嘴上這么說著,斗越椒心里卻想著:哪里一箭就射得中?正好若一箭不中,我便好喝止他。便大膽由著他射。
誰知那養繇基于箭術上真的堪稱神乎其技。只見他取箭在手,叫一聲:“令尹看箭!”卻只虛拽弓弦,并未放箭。高度戒備的斗越椒聽見弦響,越緊向左一閃。
此時的養繇基就像個逗弄獵物的獵人:“箭還在我手上,還沒上弓呢!咱們講過‘躲閃的不算好漢’,你為何要躲?”
“怕別人躲閃的,也不算會射箭!”斗越椒還了一嘴。
養繇基又把弓弦虛拽,那斗越椒本能地向右躲閃。乘他這一閃的瞬間,養繇基迅速飛來一箭,斗越椒這回端的是躲閃不及,一箭貫穿腦袋。可憐斗越椒,做了多年的楚國令尹,手下冤魂無數,今日竟死于小校養繇基的一箭之下!
養繇基這樣的人,古時叫神箭手,現代叫狙擊手。真正的特種兵精英,以一神技青史留名,令今人亦能透過數千年光陰窺見其風采,叫人佩服。
斗家軍本已又餓又困,這一看見主將中箭身死,慌得四散奔走。楚將公子側,公子嬰齊分兩路追殺,直殺得尸積如山,血染河紅。斗越椒之子斗賁皇倉皇逃奔到晉國,晉成公拜他為大夫,賜苗地給他作為采邑,因此后世叫他苗賁皇。這是后話了。
楚莊王此次平叛大獲全勝,下令班師,將所有被俘的,與軍前斬首。回到郢都,將所有斗氏族人,不論大小,全部斬首。只有斗班之子斗克黃,官拜箴史,當時因為去齊秦兩國出使而幸免。
可這位在走到宋國時,聽說了斗越椒反叛被殺之事,左右都說:“不能回國呀!”
斗克黃很堅決:“君主好比是天,天命怎可違?”這便直入郢都復命之后,自請讓司寇把自己投入牢獄,說:
“我先祖子文,曾說過‘越椒有反相,必主滅族’,臨終時囑咐我父逃往他國避禍。我父世受楚恩,不肯離國,反被斗越椒誅殺。今日之事果然應驗了我祖父的話!我既不幸為逆臣之族,又不幸違背先祖遺訓,今日死得應該,怎敢妄想逃脫?”
楚莊王聽了,也十分感慨:“子文真是神人啊!何況他治理楚國功勞頗大,又怎么忍心絕了他的血脈?”
這便赦免了斗克黃的罪責,還給他官復原職,改名為斗生,意思是本該死卻得重生的意思。
至于那位神奇的狙擊手養繇基,楚莊王厚加賞賜,還命他執掌自己的親軍護衛,委任為車右。只是令尹一職尚未有合適人選,聽說沈尹虞邱挺賢能,便讓他暫時執掌國政。
這回大勝,楚莊王十分高興,自從他決心要“一鳴驚人”之后,到如此已六年不聞鐘鼓之聲了。如今叛臣斃命,四境安穩,也該樂一樂了。這便命大宴群臣于臺上,后宮的妃嬪也一起參加。
宴會上,君臣濟濟一堂,按次就坐。邊喝美酒,邊聽音樂,直喝到日落西山,仍意猶未盡。楚莊王讓點燭接著喝,又讓最寵愛的許姜給諸大夫送酒,大家都站起來接杯來喝。
正在此時,忽刮來一陣怪風,把堂上的燭火全吹滅了,廳堂整個陷入一片黑暗。許姜忽覺有人來拉她的衣袖,她一狠心,左手抽回衣袖,右手把那人頭上的冠纓拔了,那人一驚,馬上放了手。
許姜手里拿著一根冠纓,過步走到楚莊王面前,附耳對他說:“剛才有人對我無禮,乘著黑來牽我的衣袖。我已把他的帽纓拔了,大王可以點上燭火看是哪一個。”
這時內侍們已取來了火燭,只聽楚莊王一聲高喊:“且慢,先別點燭!寡人今日要與諸卿開懷暢飲,大家都把帽纓除了,不除不盡歡!”
于是直等到百官都把冠纓取了,這才點亮燭火,自是不知道哪個是那個膽大包天的登徒子了!
席散回宮,許姜十分不解:“男女有別,何況是君臣之間?大王命我給諸臣獻酒,是以示尊敬。但那個牽我衣袖的人,大王卻如此包庇他,這樣上下無禮,男女無別,成什么體統?”
楚莊王笑了:“真是婦人之見!古話說,君臣之禮不過三爵。這回寡人與群臣盡歡,喝的太多了,酒后狂態,也是人之常情。若寡人過于計較,彰顯了你的名節,卻傷了國士之心,那就不美了!”
許姜這才勉強被說服。后世稱此為“絕纓會”,便是此典故。這是不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意思?人生在世,果然是難得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