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王朝抗倭錄2:窮追
- 許葆云
- 6114字
- 2021-06-15 16:30:20
五、李如松到了戰場
剛剛被困之時祖承訓命朝鮮騎兵趕回坡州求援,想不到這些朝鮮人半路上就與大帥李如松率領的一千騎兵相遇。
大帥李如松先知先覺,早在接到查大受那份“迎曙驛與倭寇遭遇”的戰報時,他已經感覺到前線情況不妙。迎曙驛離漢陽太近,明軍在此處與倭寇遭遇,片刻功夫漢陽的倭寇就會得到消息。而查大受遇敵之后并未退回坡州復命,只是原地扎營等待增援,實為不智之舉。
所謂驕兵必敗,查大受這五百寬甸騎兵已成“驕兵”之勢,祖承訓的隊伍同樣也是“驕兵”。這位祖總兵本來帶隊接應查大受,可到了迎曙驛之后,祖承訓不但沒有勸說查大受回坡州,反而與查大受一起繼續向漢陽進發,非要看見漢陽的城墻才肯回頭!這不是送一口肥肉給倭子們吃嗎!
得知查大受、祖承訓輕敵冒進的消息,李如松已經預感到戰場局面可能發生逆轉,急忙調一千騎兵與李如柏、張世爵等部將一起南下,希望在先鋒遇敵之前攔住祖承訓,把他們帶回坡州。哪知剛走到半路,已經遇上從前線回來的朝鮮人,報稱:先鋒軍遭到敵人圍困。
想不到最壞的估計竟然成真,李如松暗吃一驚。副總兵張世爵急忙勸他:“咱們兵力太少,就這樣沖到碧蹄館去實在冒險,請大帥在這里駐扎一晚,我立刻回坡州把右軍兵馬全帶過來,天亮后再救先鋒軍不遲。”
一旁的李如柏也說:“兄長在此暫駐,我也回去帶兵!”
剛聽到先鋒遇困的消息時李如松也大吃一驚,頓時生出猶豫之心。現在張世爵和李如柏一勸,這位大帥不由得沉思起來。半天,終于下了決心:“調大軍到碧蹄時間太久,根本來不及!而且各軍匆忙上陣,難免混亂,倭子兵多,漢陽離碧蹄館又近,不等咱們兵到,他們先到了。”又想了想,把牙一咬,“先鋒軍是早上被圍的,現在不到中午,倭子大軍不會這么快趕到,咱們以快打慢,趕緊把先鋒軍帶出來,哪怕陣前多死幾個人也值!”根本不與張世爵、李如柏商議,回頭吩咐尹承赫:“你們回坡州通知副總兵楊元,就說我帶一千人去救先鋒軍,叫他不要驚動大軍,只從中軍調一千遼東騎兵隨后跟進,策應全軍從碧蹄館撤退。”
李如松從前線戰報中估計到先鋒軍可能遇到危險,趕來阻止先鋒軍繼續南下,這不稀奇,但這位大帥僅帶一千騎兵趕去救援被敵人重兵圍困的先鋒部隊,似乎有些不合常理。古來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李如松聽信謠言,以為漢陽方面的倭寇即將撤退,所以親自到漢城打聽情況;有人說李如松過于輕敵,以為倭寇已經失去戰斗力,故爾輕兵犯險;也有人說李如松作戰時有“輕騎搗巢”的習慣,經常率少數部隊奔馳千里打擊敵人,這次他又犯了這個“毛病”……這些說法都應了一句俗話:猴兒摘苞米——瞎掰!
李如松冒著生命危險率領一千輕騎去搶救先鋒軍,完全是出于對大軍安全的考慮。
按計劃,明軍主力部隊是分三批渡江南下的。第一批部隊正月二十四日到坡州,第二批于二十六日才陸續渡過臨津江往坡州進發,查大受所部先鋒軍是第一批渡江,二十四日向漢陽方向哨探;祖承訓、李寧的部隊二十六日到坡州后奉命出發接應查大受,兩軍被困碧蹄館則是二十七日,也就是明軍第二隊人馬剛到坡州的第二天!此時明軍大部隊尚未到齊,第三批部隊還在臨津江北岸,在坡州城里的明軍不足兩萬人。而倭寇在漢陽城中的兵力是八萬余人!就算李如松把全部人馬投入戰場,兵力僅有對手的四分之一。
更可怕的是,此時的先鋒軍已經孤軍前出。
碧蹄館和坡州之間有八十里山路,可碧蹄館到漢陽才三十里,這就造成一個嚴重的問題:即使明軍全是騎兵,倭寇全是步卒,明軍大隊人馬趕到戰場的速度也絕不會比倭寇更快。如果李如松集合兩萬大軍趕到碧蹄館營救先鋒軍,倭寇的八萬大軍也會同時趕到,一場會戰在所難免。此時,明軍不但在兵力上處于絕對劣勢,而且部隊剛到坡州未得休整,人馬疲憊,建制不齊;倭寇卻是從漢陽出發,以逸待勞,部隊嚴整,給養充足,士氣高昂。在這個戰場上,明軍從兵力、態勢、士氣、組織,方方面面都落在下風。
與此同時,明軍還存在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雜亂。
在坡州的明軍部隊從建制上分為遼、宣、大、薊、浙五軍,從裝備上分騎兵、步卒、車兵、銃手、炮手幾類,排兵布陣各不相同。遼東、宣大皆是騎兵,沖殺如飛;薊鎮、浙兵多是步卒,火器犀利,行動遲緩,如果一起上了戰場,可能騎兵已經沖出老遠,步卒還在原地列陣,火炮更是移動不得,怎么辦?尤其明軍各部隊來自不同的地方,分屬不同的將領,各將官都只統率本部兵馬,大同參將未必能調動薊鎮兵,宣府游擊不認得遼東兵,遼東總兵指揮不動浙江兵……真正叫做“兵不識將,將不知兵”,一旦投入復雜的戰場,與敵人的兵力對比又如此懸殊,打起來難免成為“亂戰”,情況將變得難以預料。
此時的明軍就好比一頭大象,體大力強,就算倭寇是獅子老虎明軍也不怕它,最怕的就是踏進泥潭,四足深陷,轉動不靈,被一群“餓狼”東咬一口、西撕一塊,要真打成這樣一場“亂戰”,想全身而退就不容易了。
——事實上,這樣的麻煩在后來的戰斗中真的發生了。先是蔚山之戰,因為一個多余的文官在軍中搞“派系”,導致遼東、延綏、薊鎮、南兵四支部隊互不信任,攻勢瓦解,蔚山作戰沒有成功。之后在泗川之戰中南兵、大同、保定、新軍協同作戰,因為大炮炸膛,保定騎兵不聽軍令臨陣脫逃,引發混亂,拖累各軍,造成了明軍在朝鮮戰場上唯一的一場戰敗。
在碧蹄館,李如松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他不肯向戰場投入大軍,是在敵眾我寡、敵軍設伏在先、戰區靠近敵人巢穴、戰場態勢不明的情況下,害怕大兵團作戰打成“亂戰”的局面,使部隊遭受難以預料和難以挽回的損失。這種情況下李如松輕騎出發,是寧可自己犯險,也不讓大軍冒險。
李如松的決定,表現出了這位大帥過人的定力和超人的勇氣。
另一方面,李如松對被圍困的先鋒部隊很熟悉,有信心能把他們帶出來。
被困碧蹄館的明軍包括查大受部下寬甸騎兵五百人,祖承訓部下遼陽騎兵兩千五百人,這都是當年老帥李成梁練成的精銳之師,祖承訓、查大受都是老帥的親信部將,李如松了解他們的根底,這些將領和士卒也愿意追隨李如松拼死搏殺。有了這個底氣,李如松才敢于放下大軍不用,只帶一千親兵趕赴戰場,不是要用這一千人去“救”被圍的三千人,而是要用自己的威信號召被困將士,大家盡力拼殺一回,把這支先鋒軍從敵人的陷阱里“帶”出來。
抗倭大帥李如松是位大英雄!不止是抗擊外敵的民族英雄,更是戰場上頂天立地、橫勇無敵的鐵血英雄。碧蹄館之戰中李大帥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用自己的孤身犯險換來了坡州兩萬明軍的安全。而且最終靠著毅力、勇氣和威信,僅憑前后兩隊、區區兩千騎兵,就把被四萬倭寇圍困的三千先鋒軍成功解救出來。
李如松這位將軍,著實了不起。
派人回去求援的時候祖承訓知道援兵必至,卻沒想到援兵來得這么快,更想不到李如松親自來救他們。見了大帥,查大受和祖承訓又喜又愧,趕緊上前參見。李如松拿鞭子指著查大受氣呼呼地說:“你們真行,讓你探個路,你往倭子老巢里鉆!怎么沒沖到漢陽去?朝鮮國攏共才十來萬倭子,我看有你們倆人就夠了!”兩員大將都低著頭不敢吭聲。
這時候李如松也沒功夫責備部下:“還剩多少人?”
祖承訓忙說:“倭子都不禁打,我們總共才折了兩百來人。”
聽說先鋒軍損失不大,李如松的臉色好看了些:“你們有什么打算?”
查大受說:“我看大帥帶的人也不多,咱們再撐一陣子,估計明天早上大部隊就上來了。”
“屁!等到明天早上大軍沒上來,倭子先上來了!”李如松掄起鞭子照著身邊的兵士沒頭沒腦一頓亂抽,“蹲著干什么?都窩在這兒,等著倭奴沖進來剝你們的皮?這幫倭子才半人來高,可你們蹲在這兒,倒比倭子矮了一頭!咱們遼東鐵騎什么陣仗沒見過!野地里那幫玩意兒,咱們一個人頂他們十個!都起來!全體上馬!跟我出擊!”
一個將軍,一聲號令,頓時改變了戰場上的一切。被當作主心骨支撐了一上午的偏廂戰車全都推到了一旁。騎兵們一起上馬,提起長矛,揮舞馬刀,迎著倭寇沖擊的隊列撲了過來。
對面沖上來的倭奴正是小早川隆景的弟弟毛利元康,緊隨其后的是部將筑紫廣門。
在上午的戰斗中,毛利元康手下這支倭寇雖然上了戰場,卻被布置在第二隊,還沒正式與明軍交鋒,算是一支生力軍。本以為明軍正在全力防守,所以毛利元康仍然布成密集陣列向前突擊,卻想不到明軍忽然改變了打法,拋棄堅固陣地全軍沖殺過來!這下打了毛利元康一個措手不及,沖鋒的倭奴們頓時亂做一團。前面的傻了眼,面對咆哮而來的騎士和明晃晃的鋼刀嚇得扭頭就跑,后面的還沒搞清狀況,仍然狂叫著往前亂撞,前隊后隊擠成了一團。眨眼間,明軍鐵騎從倭寇的人肉堆中橫掃而過。緊跟在毛利元康身后的筑紫廣門急忙揮軍向前,結果正撞在明軍的刀口上,面對潮水般涌上的騎兵,筑紫廣門所部全無招架之力,軍陣一下被明軍撕裂,五百倭奴喪命當場,山坡上扔下了一大片血肉模糊的尸首。
騎兵集群,是冷兵器時代最兇悍的戰術,在全世界任何一個戰場上,騎兵集群沖擊的威力無可匹敵。
要想阻滯騎兵的集群沖鋒,需要配置三四層有效的陣列和器械。在這方面明軍經驗十足,他們布成緊密的方陣,以偏廂車為依托,用鋒利有效的刀車、槍拒馬阻塞戰馬突擊的通道,用遠距離轟擊的佛郎機、中距離發射霰彈的虎蹲炮和近距離射擊的鳥銃、抬槍、弓弩、三眼銃、“一窩蜂”之類武器密集齊射,從遠、中、近三層同時對騎兵進行殺傷,打亂隊形,從而挫敗騎兵的沖鋒。
在中原戰場上,一千多年來,我們始終在與世界上最強悍驍勇的騎兵較量。在與強敵反復廝殺了一千年以后,明軍完全掌握了步、騎、車、火器綜合配置的全套戰術。可是在海島上閉門內戰的倭寇,自從開天辟地以來從未與任何一支游牧民族的騎兵部隊交戰過,對于騎兵和克制騎兵的戰法,他們一無所知。
倭寇陣中沒有戰車,沒有火炮,連發射霰彈鐵沙的大型抬槍也沒有配備。加之倭寇沒有制造復合弓的技術,配備的“長弓”又大又笨,射程奇短,與明軍、朝鮮軍配備的弓箭根本無法相比,面對騎兵,唯一有用的只是火繩槍。可火繩槍制造難度很大,價值不菲,二十個倭奴未必能分到一桿,裝填速度又慢,只靠這種單一的火器,不足以阻滯騎兵的沖擊。
既無戰術又無器械,面對騎兵沖擊時,倭奴們顯得異常被動。
當騎兵迎面沖殺過來時,他們把身體隱蔽在馬頸后,倭奴看到的只是一匹迎面沖來的戰馬和一枚銳利的槍尖。顯然,狂奔的戰馬和鋒利的長矛都是無法阻擋的。尤其那種雙手握持的笨重倭刀更是毫無用武之地。倭奴想活命,唯一辦法就是躲閃。然而數以千計的騎兵以楔形陣沖殺過來,在倭奴的躲閃逃避中,隊形迅速被騎兵踏破,當騎兵沖過步兵陣列時,倭奴的隊列不是被撕開一個口子,而是整個斷成兩截。如果明軍騎兵數量上能達到倭寇兵力的一半,那么這種反復的沖鋒、撕裂和截斷很快就能打亂對方陣形,殺傷大量倭奴,造成整個軍隊的崩潰。
眼看明軍騎兵的幾輪沖殺對正面沖鋒的筑紫廣門所部造成了可怕的殺傷,小早川隆景大吃一驚。這員年已六旬的老將富有臨敵經驗,立刻想到對付騎兵的辦法只有那套由織田信長發明的經典的“三段射擊術”,急忙命令持火繩槍的倭奴集結成群,準備迎面阻擊明軍。哪知火繩槍隊還未列陣完畢,正在向前沖殺的明軍忽然一起轉向西南方向,沖著栗屋景雄的部隊殺了過去。
所謂“三段射擊術”是倭寇在島國混戰中摸索出來的一套火槍戰術——也可能是從荷蘭人、葡萄牙人那里抄襲回來的,誰知道呢?
三段射擊術是一種“以守為攻”的戰術,簡單地說就是在戰場上集結盡可能多的火繩槍手,前后列成三排,第一排槍手向前射擊,發射之后立刻后退,重新裝彈,第二排槍手繼續發射,之后同樣后退裝填,第三排槍手再次射擊。等第三排火繩槍射擊結束、后退裝彈的時候,早前站在第一排的槍手已經裝填完畢,又可再次射擊,就這樣不斷小步后退,往復射擊,直到把敵人擊潰為止。在島國,這套戰術在狹窄地域內阻擊中等規模步兵隊伍的密集沖鋒非常有效,與明軍騎兵作戰時,“三段射擊術”基本無效。
四百年前的戰場上,火器技術還遠遠不夠成熟,由于沒有膛線、彈丸規格不齊、火藥質量低劣,當時世界上任何一種火繩槍在二百步之外發射時精準度都會大打折扣,只有集中使用、人手一桿、密集齊射才能發揮火繩槍最大威力。可倭子配置的火繩槍數量太少,槍陣的寬度不夠。尤其使用“三段射擊術”的時候,三百條火繩槍布陣時只相當于一百條槍的寬度。按照一萬倭奴配備五百條火繩槍計算,一萬人的陣列前沿一次僅有一百五六十條火槍進行齊射,攻擊面太狹窄了。島國的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戰場狹小,軍閥之間的混戰又多是小打小鬧,一次投入戰場的兵力有限,交戰雙方的攻擊面都比較窄,這種“三段射擊術”威力尚能顯現出來,可在集群沖鋒的明軍騎兵面前,“三段射擊術”根本就使不上。
騎兵戰術奇快無比,刁鉆異常,講究避實擊虛,以快打慢。倭奴的火器射擊面過于狹窄,明軍一下子看透了虛實,只管避開正面火器,攻其一翼或兩翼,這么一來火繩槍根本照看不過來,那些舉著竹矛倭刀的倭奴又不是騎兵的對手,兩翼一破陣形大亂,倭奴手里的火繩槍也就變成“燒火棍”了。
現在李如松采用的就是這么一套靈活的戰法。
由于碧蹄館戰場上的明軍兵力有限,作戰目的只是突圍,目標明確,戰法也就簡捷,李如松在陣中覷定敵人的弱點,看哪里倭奴“足輕”步卒多,火器少,戰斗力弱,騎兵就往哪里沖殺,方向不定,避實擊虛,倭奴沒有對抗騎兵的經驗,對明軍的打法摸不著頭腦,遭到反復突擊之后陣形全被沖亂,僅有的火器無法集中使用。于是明軍任意沖突,倭奴亂作一團,縱有十倍兵力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圍。
在李如松的指揮下,遼東鐵騎先是向南猛撲,繼而轉向西南,正向明軍側翼進攻的栗屋景雄措手不及,也像筑紫廣門所部一樣,連槍都來不及放,已經被明軍踏破陣列沖了進來!山坡上觀陣的小早川隆景急忙調整部署,命火繩槍隊趕來整固南翼防線,同時命井上景貞所部從背后趕來增援。不想倭奴剛動起來,明軍忽然又折身向北,直向小早川秀包的三千倭奴沖殺過來。
在第六軍幾路倭奴之中,小早川隆景的九弟小早川秀包這支人馬算是比較兇猛的一路。眼見明軍騎兵全軍沖殺過來,小早川秀包手提長槍親自上陣,帶著三百名騎兵沖殺在前,頓時與明軍戰在一處,然而才一交手,小早川秀包也和早前出陣的立花宗茂一樣,忽然明白自己的騎兵部隊遠非明軍敵手。
明軍騎兵鋼槍鐵甲,刀疾馬快,射術精湛,來去如風。小早川秀包手下騎兵射術、刀法都不能與對手相比,剩下的倭奴大半是步卒,又都是些窮鬼,除了有頭有臉的武士手里能配一把像點樣的倭刀外,其他倭奴大多身上披著一副竹片兒扎成的鎧甲,手里只有一把鐵片兒刀,一根竹矛,在騎兵面前簡直像草人兒一樣,不大功夫已被殺傷無數。由于小早川秀包迎戰時下的決心最大,沖得最猛,遭到的損失也大得嚇人,轉眼功夫,家臣武士桂五左衛門、內海鬼之丞、波羅間鄉左衛門、伽羅間彌兵衛、手島狼之助、湯淺新右衛門、吉田太左衛門皆死于非命,整支部隊陷入混亂。小早川秀包又急又氣,親身上前與明軍搏斗,正好遼東副總兵張世爵從邊上沖過來,兩騎相距二十余步,張世爵引弓就射,小早川秀包大吃一驚,急忙在馬上拼命扭身,雖然避過一箭,身子搖晃不穩,撲通一聲摔下馬背!一個明軍縱馬挺矛來刺,小早川秀包就地一滾躲了過去,家臣橫山景義急忙上前掩護,一群倭奴把小早川秀包扶上馬背,扭頭就退。
至此,第六軍兩萬人的全面進攻都被明軍逐退,小早川隆景立在山坡上,整個人都傻了眼。
恰在此時,身后螺號聲聲,大隊倭奴涌出礪石峴沖向戰場。
宇喜多秀家和黑田長政趕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