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瀾旅行食記1(新版)
- 蔡瀾
- 1841字
- 2021-06-15 10:41:29
杭州之旅
從香港直飛杭州的飛機,發展到一天五班了,杭州機場也由從前去的那座大廈,左右又加了兩大棟,規模愈來愈大。整個杭州市和別的城市沒什么分別,一味是大,高樓林立,但交通又完全阻塞。
這次去是應主持人華少和老友沈宏非的邀請,做的不是飲食節目,而是一個談書節目,叫《華少愛讀書》。中國那么大,談書的節目寥寥無幾,非支持不可。
利用這個機會,我去做簽售活動,三聯這個大出版社的推廣并不主動,只有我自己安排,為我的自選集宣傳宣傳。說是銷書,但一次活動能賣多少本呢?見見讀者,倒是主要目的。
活動在市內一家商場中的新華書店舉行,店很大,來了幾百位讀者,都斯斯文文的。問答活動做過后就為大家簽名。其他地方的活動,人一多就混亂了,我就沒時間為讀者寫上他們的名字。杭州的活動人也不少,但有秩序,我不但滿足了所有人的簽名要求,還一一和大家合照,活動圓滿結束。
接著便是當地報紙和雜志的訪問了,對我來說這已是輕而易舉的事,希望的只是記者對我的認識多一點,少問些我已經回答了多次的問題。
但要問的始終得問,問題跳出來了:“你對杭州的餐廳有什么評價?”
情結是最難解開的,你一有大家不同意的答案,對方的臉色就會一下子沉了下來,你就可能和他差點打起架來。但我到了這個階段,已經付不起對自己不忠實的代價。
“不好吃。”我板著臉發言。
“這……這話怎么說?”眼看對方忍住了,沒發脾氣。
“我每回來杭州試菜,都沒吃到滿意的,一次又一次,餐廳里的杭州菜讓我覺得失望。”
“你從來沒吃過好的杭州菜嗎?”
“有。”
“在哪里?叫什么餐廳?”對方看到一線曙光。
“叫‘天香樓’,在香港。”
對方不以為然:“吃了什么菜?”
我如數家珍:“醬鴨、鴨舌頭、馬蘭頭……”
還沒說完,已被打斷:“我們這里每一家餐廳都有。”
“是的,但是馬蘭頭切得不幼[1],豆腐干也不細。這么做,馬蘭頭的香味是跑不出來的。在這里吃過的醬鴨和鴨舌頭,也干干癟癟,鹵得不是太咸就是太甜……”
對方知道我懂得一點點,也認為我說得沒錯,問道:“還有呢?還有呢?”
“還有蟹粉炒蝦仁、東坡肉、爆鱔背和咸肉塔菜……”
“這些我們都有,當今清明前后,不是塔菜的季節,你們那里也應該沒有。”
“有,前幾天去吃還有,是去年冬天留下來的,用報紙包住,放在冰箱里頭,打開來,只采塔菜的芯來吃,其他扔掉。”
對方答不上嘴來:“還……還有,還有呢?”
“對了,還有餛飩。”
“餛飩?”
“是用一個大砂煲,放一只鴨子燉好幾小時后,鋪上小孩手臂那么粗的金華火腿,加用草魚打的魚丸、西湖蔬菜、小白菜等繼續煲,上桌時,再把幾粒餛飩推進湯中。”
對方不再說了,訪問結束。
臨走時,我說:“杭州還有很多家庭主婦做菜拿手,應該做得比香港餐廳更精彩。”
翌日,上讀書節目。華少和沈宏非在內地很紅,本來有位女士,但也許錄像那天她沒空,由一位新人代上。
到達杭州電視臺,整個大廳搭了布景,不知是為了什么大型節目,后來才知道是為我們而搭的。讀書節目還能花那么大本錢,著實難得。
劇情是這樣的:宏非和華少二人漂流到一個孤島上,寂寞難耐之時,一位打扮成海盜的美女劃了小艇,把貴賓——那就是我——送到了孤島。我拿了一批書,給他們閱讀。
我們三個人一聊起來就沒完沒了,這的確是一個比綜藝更精彩的清談節目。電視始終不能不讓人轉臺,即使主題為讀書,節目也得輕松。
我們由書說到吃,又講起人生。宏非兄時不時作弄一下扮海盜的小姑娘,令人大樂。華少知識廣博,任何話題都能搭上。我們三個人擦出了火花。
節目做得成不成功,只要看攝影師和燈光師的反應就可知道。老生常談,他們已聽厭,昏昏欲睡。只要用眼角瞄一下,看他們聽了掩嘴而笑,而且后面的工作人員走出來聽的愈聚愈多,且都捧著肚子,就知節目很成功。節目出街[2]時,絕對要有一定的娛樂成分。電視不是娛樂,是什么呢?
已經力倦神疲,不想去什么餐廳試菜了,就和同事散步到酒店附近的小巷中找些小吃,如此往往有意外的驚喜。結果早餐和晚餐都那么解決,謝絕一切應酬,舒服得多。
“來了杭州,不去西湖嗎?”有人問。
我搖頭。不去的原因我再三講過:西湖已被各地游客霸占,湖邊人山人海,天氣一熱,體臭難聞。陪我游杭州的韓韜兄還是忍不住,私下走了一趟,后來他發表的微博評論頗為中肯:
“西湖是三兩個人的西湖,不應是所有人的。我與妻走在堤畔,腦中是這樣的想法。想著伸出拇指,就那么抹一抹,那些多余的人,如煙成縷地去了,如是最好。西湖是美的,濃妝淡妝皆宜,但西子,只該是你的,或者我的,而不是我們的。”
注釋:
[1]幼:粵語,橫剖面小,細。
[2]出街:粵語,(電影、電視劇等)向外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