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瀾旅行食記1(新版)
- 蔡瀾
- 1467字
- 2021-06-15 10:41:31
我的上環散步
我散步,當然不是去什么公園,如果與吃無關,我是不會有興趣的。
雖然身居九龍,但我的散步范圍還是集中于香港島,尤其是上環一帶。
為什么是上環?我總覺得香港島那邊,還保有許多老香港做生意的作風和濃厚的人情味。第一次去,以為是出于商人的傲慢,伙計不理不睬,好像做得成做不成交易根本與他們無關。這種感覺,很不好受。但一光顧得多,與他們打上交道,老香港的人情味就出來了。除了貨真價實,他們還會把店里的貨全搬出來讓你品嘗,像是即使把他們的頭擰下來也行。相熟的食肆,顧客被當成他們家庭的成員,一湯一餸[1],都花上媽媽做給兒女們吃的心思。
我散步由威靈頓街開始,一直走到位于孖沙街和畢街交叉路口的生記粥品,他們新開的茶餐廳已甚有規模,但我還是愿意走進巷子里的老店,那里很小,只有幾張桌子。
店主阿芬已在里面忙得團團亂轉,但你一下單,什么材料配什么材料,她記得清清楚楚,絕不出錯。早來的話還有鯇魚膘,在粥里煮熟,其他的材料有肉丸、魚腩、各類豬內臟、牛肉等,有數不清的配搭。
很快就賣完的還有生魚片,就那么吃也行,怕生的話,就混在粥里燙個半熟,甜得不得了。
生記的粥是加瑤柱、白果和腐竹經長時間煲出來的,和別的地方的一比,即見高下。也不必我多說,你吃過一次就會上癮,畢生難忘。
如果在生記找不到位子,到阿芬經營的轉角茶餐廳去好了。那里坐得較舒服,也多了一味牛腩可吃,粥照樣是旁邊那家小店煮出來的,味道一流。
往前走,可到永吉街,擺在中間的小攤子——檸檬王已有四十多年歷史,老店東走了,他兒子繼續營業。多年前,擺貨的小車子被食環署沒收,他們求助于我,我寫公開信評論此事,車子得當年的署長卓先生發還。我與卓先生不打不相識,從此結交為好友,也是緣分。檸檬王的冒牌貨眾多,認清永吉街這攤,你吃過就會不停地購買。
永吉街路口的那家麥奀面家,也是正宗的。
折回,走到西港城街市,后面的成隆行每年到了季節,賣大閘蟹很有信用。他們家還有玻璃罐裝的禿黃油和蟹粉賣,拿回家煮一個意粉,再舀幾匙混上,連意大利老饕吃了也得俯首稱臣。
從成隆行旁邊的小巷穿出,就能找到專賣皮蛋的李煥記了。老板娘李煥還是每天守在店里,面無表情。但半個世紀以來,她都精選自家農場的鴨蛋,腌制出蛋黃能流出來的溏心皮蛋。把皮蛋殼一剝開,表面有時還能看到松花狀的結晶體,這是老饕們特別欣賞的。

走遠一點,到中國龍去,這家專賣國內各地食材的店很有人情味,有現炒的栗子、現烤的番薯,還有各種罕見的食材。他們連拐杖也賣,那是用花椒木做的。
這時肚子應該開始餓了,走向從前的南北行。記得年輕時我常來,這里有家四海通銀行,行長劉作籌先生是收藏大家,把無數的字畫展示給我,教我怎么分辨真偽。
言歸正傳,當年那里有條潮州巷,現在已不見,僅存的小販搬到皇后街市二樓的熟食檔。在那里可以吃到絕無僅有的潮州豬雜湯。陳春記的老板娘已經快九十了,還守在檔里。這家的豬雜及豬血、豬腸,味道和從前一樣,令人有無限的回味。
曾記粿品除了韭菜粿和其他粿品之外,還有炒粿和蠔煎,好吃得不得了。如果要去就趕緊去,這是一種快要消失的滋味。
吃飽了走回文咸東街的峣陽茶行,那粉紅鐵罐裝的萬年春水仙六七十年前已出口到南洋去了,在店里喝上一杯,其香令人無話可說,還能幫助消化。
喝完茶,又覺得可以再吃一點東西了,這時走回皇后大道,找到陳意齋,他家的燕窩糕、薏米餅和杏仁露,都是老香港人最喜歡的。別忘記店里現做現賣的扎蹄,是用腐皮卷起來的,有素的和葷的兩種。就買蝦子扎蹄好了,請店里切成一片片的,邊散步邊吃。
一樂也。
注釋:
[1]餸:粵語,經過烹調供下飯、下酒的蔬菜、蛋、魚、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