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經典誦讀本(中)
- 張乃美主編
- 1063字
- 2021-06-18 11:02:39
第3課水德
注釋
①先:勝過。
②邦:諸侯國。
③稷:國家。
譯文
天下萬物中,沒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對付堅強的東西,沒有什么能勝過水了。這是因為水柔弱得沒有什么能改變它。這個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天下的人沒有不知道的,卻沒有能實行的。所以圣人說:那為國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為國受難的,就是天下之王。這些正面肯定的話,聽起來好像反著說一樣,不容易理解。
日積月累
在甲骨文中,動態的流水一般寫作縱向的尊或昨,靜止或漫流的水通常寫作橫向的左(“昔”擅發生千年不遇的罕見大洪荒的遠古時代、“益”膐盛器水滿而溢出)。在造字時代,水流的源頭叫“泉”;石壁上飛濺的山泉叫“水”;由山泉匯成的水叫“澗”;山澗在地面匯成的清流叫“溪”;眾多小溪匯成的水流叫“川”;眾多川流匯成的大川叫“河”,最大的河叫“江”。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孟子·盡心上》
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荀子·宥坐》
拓展閱讀
素問·生氣通天論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于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于暑,秋為痎瘧。秋傷于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