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經典誦讀本(上)
- 張乃美主編
- 900字
- 2021-06-18 11:09:02
第5課反復
注釋
①二:指陰氣、陽氣。“道”的本身包含著對立的兩方面。陰陽二氣所含育的統一體即是“道”。因此,對立著的雙方都包含在“二”中。
②三:即是由兩個對立的方面相互矛盾沖突所產生的第三者,進而生成萬物。
③負陰而抱陽:背陰而向陽。
④沖氣以為和:沖,沖突、交融。此句意為陰陽二氣互相沖突交和而成為均勻和諧狀態,從而形成新的統一體。
⑤學父:父,有的學者解釋為“始”,有的解釋為“本”,有的解釋為“規矩”。有根本和指導思想的意思。
譯文
向著相反的方向不斷地往返循環是道的運作,道的作用表現得微妙、柔弱。天下萬物都是來自于有形的物質,有形的物質最初都是來自于無形。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中形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或者減損它反而得到增加;或者增加它反而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日積月累
和風細雨和顏悅色和衷共濟
和為貴——《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天道》
夫樂不過以聽耳,而美不過以觀目。若聽樂而震,觀美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樞機也,故必聽和而視正。聽和則聰,視正則明。——《國語·周語下》
聲亦如味……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左傳·昭公二十年》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將進酒》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沁園春·雪》
拓展閱讀
妙識漢字
有,形聲。字從肉,從又,又亦聲。“肉”本指“肉身”“身體”,引申指“實體”。“又”與“肉”聯合起來表示“以手持肉”、“手持實體”。有“以手持肉以顯示肉體存在”之義,與“肉身消滅、實體虛無”相對。無,會意。據甲骨文字形,像一個人持火把在跳舞。通“毋”,表示勸阻或禁止;哲學范疇,指無形、無名、虛無等,或指物質的隱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