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自然語文發展生命課堂

自然語文的教學觀認為,課堂不應該只是一個教師教知識、學生學知識的場所,它同時應該是一個教師、學生生命得以激揚的精神家園。理想的語文課堂,能激活生命的潛能;語文課堂的理想,則能提升生命的意義。我們的閱讀教學應進入學生生命的領域,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的身心作為生命體參與其中,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充滿情感和智慧的魅力,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一、自然語文的生命課堂拓展探究的空間

課堂,因為有了學生活生生的生命,才能煥發出無限的生機。我們應該在課堂上積極拓展探究的空間以激發生命的力量,通過師生互動燃起師生的生命之火,激發師生的生命之力,讓師生在獲得成功的喜悅中,不斷走向更加成功的未來。從而構建激揚生命的課堂,使師生個性發展、靈性飛揚。學生是為樂知而知,為樂學而學,為樂做而做;教師是為會教而能,為善教而強,為從教而榮。使課堂形成活力無限、激情釋放的文化氛圍。如在教學《趙州橋》一課,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讓每位學生把自己當作趙州橋進行自我介紹。于是,學生的積極性陡然高漲,一位學生這樣介紹:“我叫趙州橋,小名安濟橋。我出生在河北省趙縣的河上,我是隋朝的工匠李春生下的。今年我已經一千三百多歲了。”學生把自己當作趙州橋自豪地向別人展示介紹,課堂成了學生自由發揮的歡樂天地。又如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概括了趙州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在教學這一節時,我向學生提了這么一個問題:“如果趙州橋的設計師李春帶著工匠們來到我們身邊,你怎樣采訪他們?”接著小組合作,一人做記者,三人做被采訪者,然后全班交流。在教學中,學生穿越時空所作的采訪交流,是學生真實的內心體驗,是一種無形的心靈感染,對學生的影響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這樣的采訪設計也是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學生興趣盎然、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學生進入了欲罷不能、樂此不疲的積極狀態之中。這樣的設計,拓展了課堂的空間,使古老的趙州橋也煥發了生命的活力。課堂生命的價值在于它是一種活力的存在。這樣的課堂,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自主地思考探索、勇于表現自我,創新和超越。教師應是學生活動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創造自主的空間,充分尊重學生,使課堂成為有生命活力的空間,成為放飛學生個性的殿堂。

二、自然語文的生命課堂激活情感的思維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生命個體間的各個方面都充滿著差異,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要將這種差異作為一種教學的資源,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感悟,激活學生的情感思維,創造條件展現學生豐富多彩的個人世界。《凡卡》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首先,我讓學生讀這句話,與插圖相對照。并向學生提了這么一個問題:“為什么鞋店有那么多鞋,而凡卡卻說沒鞋穿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被調動起來了,他們七嘴八舌,紛紛議論,有了獨特的感悟。有的說:“鞋是賣錢的,他那樣窮,哪能買得起,只有有錢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說:“課文中說莫斯科是個大城市,房子全是老爺們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錢人光顧的地方。”接著我又問:“當老板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時,為什么不送他一雙鞋穿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錢人是不會可憐、同情、幫助窮孩子的,有的還對他們兇殘地虐待,可見那個社會是多么的黑暗。這一教學細節,讓每一個學生體驗、感悟到了生命的精神世界,撥動了學生情感思維的琴弦,打開了學生思維和想象的空間,讓他們發出屬于自己的心聲,產生自己的思想,充滿了創造發現的魅力,顯現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三、自然語文的生命課堂點撥感悟的對話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對話”的特點不是單向的,而是多向的;不是死板的,而是靈活的;不是固定的,而是變化的。在教學中我們應以問題作為發散點,在文章的領域里去探索更大的空間,從而獲取新的知識,培養思維能力。在課堂上或文章中選擇恰當的觸發點,激發學生從各個角度求知的創造性熱情,通過聯想、補充、借題發揮,以求掌握作品的廣度和深度。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教材在呈現時出于某種考慮,留下一定的空白,這就為學生馳騁想象創造了廣闊的空間。我們在教學時,可根據學生的興趣、已有知識水平和可接受能力,來點撥學生思維的方向,鼓勵學生展開大膽而又合理的想象,予以補充。這樣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突破重點難點。例如《小英雄雨來》記敘了這樣的情境:雨來被鬼子拉走后,人們聽到幾聲槍響,以為雨來再也回不來了。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卻從水中冒了出來。

雨來是怎么脫險的,課文只做了簡單的交代:雨來趁鬼子不防備,一頭扎進河里游到遠處去了。這里是一個難點,學生一般不容易理解。教學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鬼子為什么會“不防備”?是怎樣“不防備”的?雨來跳水后是怎樣躲過敵人射擊的?他又是怎樣避開敵人搜索的?在引導學生想象的基礎上,再通過對話,把這些情節、細節的設想講出來,既可使雨來機智勇敢的形象更為豐滿,又能及時突破難點,有效地活躍思維,提高創造想象的能力。再例如《凡卡》在結尾之處,寫到凡卡寄出沒有貼郵票的信,把無盡的思索和回味留給了讀者,凡卡的未來將走一條什么樣的道路呢?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進行對話,凡卡以后的命運會如何?引導同學們運用求異思維進行“對話”,多方求答,結論也是多姿多彩:有的說他瘋了,住進了瘋人院;有人說他繼續遭受老板的毒打,有的說他被迫離店出走……多角度求答,海闊天空,拓寬了學生的思路,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再如在《豐碑》一文的教學結尾處,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請你結合自己的感受,給軍需處處長寫一條碑文,來贊美他的高尚品質。學生們躍躍欲試,寫得多姿多彩:“舍己為人紅軍魂,精神豐碑育后人”“全心全意為人民,軍需處處長永遠活在我的心中”“立此豐碑留軍魂,處長精神泣鬼神”……這樣的“對話”,就把教學引入了一個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學生的“對話”,各種各樣,不一而足。這一教學環節,使教學再次推向了高潮,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主題的認識,升華了學生的思想境界,又激活了學生生命的潛能,進一步鍛煉了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從而使語文課堂成為激揚的精神家園。

四、自然語文的生命課堂構建和諧的關系

新課程的課堂,拆掉了教師心中的三尺講臺,廣設傾訴平臺和傾聽通道,為釋放精神與情感提供順暢多元的通道、積極的心境溫度與色度。讓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廣袤時空里進行生命的自由言說,從而真正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得語文課程成為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平等對話、有效交往的樂園。如北師大版新課程語文教材,有這樣一個內容“請小組同學分角色表演乘坐公共汽車”。一個老師在教學時就帶領同學們“乘坐公共汽車”在教室里“旅行”。她當“司機”,引導學生充當乘客的角色。小學生呢,有的從座位中跳了出來,有的爬到了桌子上,有的……課堂不再像以前那樣平靜,課堂成了學生的天地,學生此時成了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和小“乘客”們討論的內容涉及了:怎樣報站、遇到交警怎么辦等。教師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當中,“自己開車”,帶領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表演。他們的表演聲情并茂,神氣十足,有些動作是那樣的天真、活潑、滑稽,逗得下面的同學不時傳來陣陣掌聲。下課了,八個小組中,有五個小組展示表演了,剩下的三個小組的同學對著老師叫喊:“老師,下節課再讓我們演一演吧!我們一定會表演得更好。”再例如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執教《小稻秧歷險記》也是如此。“團團圍住、氣勢洶洶、暈頭轉向、氣喘吁吁”等難點,都是運用表演的形式突破的,既生動又有趣,不費一詞一句,真可謂事半功倍。表演還能融洽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提倡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今天,表演也是一種融合劑。師生共同表演和諧統一,營造出寬松的學習氛圍,無形中增添了學生學習的動力。有些課文,比如《烏鴉喝水》《曹沖稱象》等,還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自做道具,對課文內容進行演示說明,讓學生在充分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主動充當課文中的某個角色,自己設計動作,按照自己的體會,表演課文的人物與情節,實現教、學、做合一。這樣的語文課堂,讀演結合,張弛有序;動靜結合,師生對話,構建了和諧民主的關系,充滿了人文精神的滲透,能夠讓學生真正體驗到語文的樂趣。

五、自然語文的生命課堂創設生命的情景

新課程改革使小學語文課堂煥發了勃勃生機,老師可充分利用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創設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氛圍,在師生的對話、活動、交流中進入真情交融的生命情景。從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入手,把童真童趣融入課堂,使語文教學富有誘惑力,促使學生好學、樂學。如北師大課改語文教材的一篇課文《老樹的故事》是一首兒歌,這首兒歌配了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為了讓學生把讀課文后的感受,能用形象的動作、表情表現出來。在教學中,我站在講臺中央自己表演老樹,用手持著“胡須”,咧著大嘴,露出笑盈盈的表情。另外幾個小朋友,在“老樹”周圍飛來飛去,學著鳥兒嘰嘰喳喳地吵著,請老樹為他們講故事、朗誦詩。一個學生站在不遠處,向“老樹”發問,“老樹爺爺,您有多大年紀了,您肯定有很多很多故事吧!您能給我唱首歌嗎?”另一位同學說,“您看,那么多小鳥落在您的身體上,把您漂亮的衣服都弄臟了,您不生氣還笑哈哈的,我想問一問,這是為什么?”“老樹”說:“我很愛這些小鳥,他們跟我成了好朋友,我也很關心你們人類,你們人類愛我們嗎?……”這樣充滿情趣的對話,創設了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情景。有趣的表演贏得了臺下小觀眾的陣陣掌聲。扮演老樹的老師,不僅回答了那位小朋友的問題,而且說出了一些課文沒有用文字寫出來的內容,這就把學生對課文的體驗推向了高潮。在富有生命活力情境的表演中,學生受到了愛護自然、保護生態的教育。

六、自然語文的生命課堂酣暢淋漓的品讀

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點燃的火把”。在課堂上,教師應注意活化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通過酣暢淋漓地讀來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內涵,點燃學生頭腦的火把,放飛他們的思維,使他們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體驗到創造的快樂和幸福。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山溝里的孩子》時,自始至終貫穿以讀為本的原則。在導入課文后,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逐段朗讀: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溝的孩子起早貪黑地去上學?為什么起早貪黑去上學,從哪些精彩詞句看出來?這是讓學生注意文章中哪些詞句精彩,哪些地方能體現山溝的孩子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接下去緊扣精彩詞句,指導學生讀課文,讀懂意思,讀出形象,讀出感情,讀出韻味來。讀的方式也有變化,或教師引讀,或學生自讀。學生的讀,有集體讀、分組讀、男女分讀、個別讀、比賽讀。盡量擴大學生讀的面,這樣,課堂上不斷地傳來孩子們瑯瑯的讀書聲。學生通過對這些感人肺腑片段的誦讀、揣摩、品味,體驗所描繪的情境,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使自己仿佛置身于那偏僻的山區,感受著那里的孩子披星戴月、翻山越嶺去上學的辛苦歷程。對他們為了山區早日脫貧,祖國更加富強而刻苦學習的精神有了認識。學生的心靈被強烈地震撼了。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言為心聲”,語言學科培育情感,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誦讀,激活語言,讓語言所洋溢的感情溢出紙面,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共鳴。酣暢淋漓地讀,能讓學生充分感受語言,使課堂流溢生命體驗的光彩。

七、自然語文的生命課堂陶冶情感的升華

小學生閱讀課文,不同的學生對課文都有不同的情感體驗。有的學生也許體驗得深一點,有的學生體驗得淺一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能夠發展學生思維的訓練題,從而舉一反三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活學生生命的潛質,激揚課堂的生命活力。小學語文教材《詹天佑》一文,“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是全文的中心句子。句子中有兩個重點和難點:一是“杰出”;二是“愛國”。文章對于如何“杰出”有生動的描述,在教學中容易操作。關于“愛國”

這一重點的突破,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由課文最后一節入手進行創新設計。我設計了請學生“從課文里找依據,給‘京張鐵路’重新起名字”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有的學生說這是中國第一條鐵路,故起名為“中國第一路”;有的學生說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達到了當時國際一流水平,故起名為“創新路”;有人為紀念詹天佑,故起名“天佑路”;有人因這條路為中國人民爭了一口氣,故起名“爭氣路”;有人說京張鐵路修筑之成功,是因為詹天佑愛國,故起名“愛國路”;有人根據這是中國人設計修筑的第一條鐵路的事實,起名為“中國路”;有人說這條鐵路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力量,故起名“智慧路”……各種各樣,不一而足。這一教學環節,使學生既加深了對課文主題的認識,升華了學生的思想境界,又進一步鍛煉了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陶冶升華了學生的情感。

八、自然語文的生命課堂關注情感的高漲

語文教學不光要把語文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還要觸及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吐出心聲。當學生有了生命的沖動,有了創造的激情,那么課堂自然會成為他們情感激發,心靈對話的精神樂園。如教學《火燒云》,在學完課文之后,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火燒云形狀變化多、快的特點,感受火燒云的美妙,受到美的熏陶,我用多媒體展示了火燒云變化的片子,吸引了學生后,隨機發問:“火燒云還會怎么變?”孩子們七嘴八舌,興致盎然,有的說:“忽然天邊跑來了一只羊,緊跟著一只狼也來了,羊拼命地跑著,轉眼間,就不見了,狼也不見了。”

有的說:“你們看,那邊,穿著風衣的貓也來了。”……同學們爭先恐后,說得頭頭是道,聽得津津有味,笑聲不斷。同學們的情感已被調動起來,教師激情說道:“火燒云顏色美,變化如此奇妙,想不想夸夸火燒云?”學生紛紛道:“想!”一位學生動情地說:“啊,火燒云,你是大自然的奇跡。”還有的說:“火燒云,你美化了天空,美化了人們的生活,我要高聲贊美你。”……濃厚的興趣,高漲的熱情,流淌著學生的情感,促進了學生語言的發展。

再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時,我在指導學生理解“紋絲不動”這個詞語之后,進一步啟發學生用逆向思維的方法來悟邱少云“紋絲不動”中所蘊含的“動”:“同學們,邱少云此時此刻,身體是紋絲不動的,請想一想,邱少云的什么在動呢?”學生思考片刻,很快說出邱少云的牙在動、眼在動、手在動、腦在動……我又進一步引導:“請你說一說邱少云是怎樣動的?”這一悟的環節,引導學生由正面悟到反面,由紋絲不動悟到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動。這樣的悟,讓學生從邱少云的“動”中創造性地理解他的“紋絲不動”,從有字讀出無字,從而讀出無字的書來。學生都能從課文中捕捉相關的信息,然后加進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感受。這樣感悟教學細節,充滿了感性,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積累,調動了學生的直覺、感受、想象、情感,使學生在感性化的學習中領悟課文,完善人格,關注生命,得到和諧發展。

九、自然語文的生命課堂賞識絢麗的質疑

教育的根本任務應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離開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我們每個教育者應從學生的個性出發,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從而使學生沿著全面發展的軌跡健康成長。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有一個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這種保護就是一種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總是用鼓勵的語言讓學生亮出自己的觀點,允許學生獨樹一幟,隨時質疑,保留看法,使每一節課都能成為學生施展才華的舞臺,讓學生個性盡情展現。答案不是唯一的,語文教學才是精彩的。我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時,引導在學生充分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調皮的張輝同學率先發問:“老師,燃燒彈燃燒之后,火為什么只燒邱少云,而沒有燒‘我’和其他戰士呢?”我驚呆了,這可是我教了好幾遍這篇課文從來沒想過的問題!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大家都用期待的目光盯著我。我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由衷地贊嘆道:“張輝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連老師也沒想過這個問題,有水平,太不簡單了!”全班學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這時,我引導全體學生積極展開討論。教室里氣氛熱烈,最后大家比較一致地認可岳鹿思考的結論。他說:“可能邱少云趴在下風處,‘我們’趴在上風處,火往下風處燒,所以沒有燒到‘我們’。”接著,同學們提出了很多獨到的問題,如,“課文第二小節說‘我們趴在地上必須紋絲不動,咳嗽一聲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敵人發覺’。第九小節寫了黃昏時候,漫山遍野響起了激動人心的口號,‘為邱少云同志報仇!’其他人是怎么知道邱少云犧牲的呢?”有的提出:“從插圖看,邱少云身上帶了子彈、手榴彈,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小時才漸漸熄滅,而這些彈藥怎么沒有爆炸呢?”還有的同學說:“我們甚至連敵人講話都聽得見,那烈火燒邱少云身體那種棉布焦味,敵人能聞不到嗎?”多妙的發現啊!在課堂里,我和學生們一起用彼此的智慧演繹著一個個鮮活動人的故事,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張揚個性,敢想敢為,自主學習,充分發展,享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每個學生都有可資發展的潛力,這需要教師在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終極關懷的參照下從不同視角、不同的層面去看待每一個學生。在有生命的課堂中,師生的對話,應立足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應努力以真誠的語言、和藹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寬容的態度來有效地調控評價的過程,要學會賞識學生,學會運用贊美的語言(如:“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發現”“試一試,再試一試”“相信你,你能行”“你觀察的角度很新、很出色”)。

這樣的教學設計,從賞識學生絢麗的質疑入手,巧妙地激起了學生的“頭腦風暴”,刺激學生對課文信息重組的興趣,能夠引發豐富的聯想,引導學生做多向的推理,挑起不同意見的爭辯,鼓勵學生有創意地發現……十、自然語文的生命課堂體驗生活的聯想“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語文教學的源泉,也是語文學習的課堂,將多姿多彩的生活引入課堂,必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生活積累,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2008 年奧運會是舉國矚目的大事,課文《向往奧運》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作者對中國北京申奧成功無比激動、自豪的情感。教學前,我讓孩子們通過到圖書室或上網查詢有關奧運會的趣聞和北京市籌辦2008 奧運會的資料、剪貼報紙,了解2008 年奧運會的標志、口號、主題,交流所收集的有關資料;教學中,為了進一步加深對奧運的了解,播放北京申奧成功舉國歡慶的錄像、雅典奧運會的精彩片段;教學后,我鼓勵學生說自己的看法,寫自己的感想、體會。在這些看、讀、聽、說、寫的過程中,感悟了奧林匹克精神,激發了學生對和平、友誼、進步的向往,對自己國家走向世界的向往,不知不覺提高了語文能力。

課文中有的材料,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比較熟悉,為了節省筆墨或為造成一種含蓄而耐人尋味的意境,僅用概括性的語言粗略勾勒,未加詳細描述或解說。教學時,可讓學生根據前后文和自己的生活經驗予以細化,使之變得更具體、更實在。如教學《游園不值》“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時,詩人未能入園游覽,但是他見到了出墻的一枝紅杏,便據此想到園子中的無限春光。“滿園春色”究竟是什么樣子,我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自由想象,可以用語言描述,也可以用色彩描繪。引導學生浮想聯翩,根據“滿園春色”,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積極聯想,重新作詩畫畫……之后再進行小組和全班交流,一幅幅優美迷人的春色圖,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樣,既可加深對詩歌意境的理解,又促進了想象能力的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滿足人的愛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會覺得自己在世界上有價值、有用處、有能力,而煥發出自尊、自強、自我實現的需要,也易于迸發出創新的火花。”這樣教學,把生活引入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的活水”,使學生的閱讀體驗得到了升華,讓學生的需要得到滿足,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做到了教學內容生活化,學習方式生活化,師生關系生活化。

綜上所述,假如語文課堂教學是“一盤珍珠”,那么教學方法就是“一根線”,老師要用心去穿好這一串“珍珠”,使課堂教學成為鮮艷奪目的裝飾品,成為激揚學生生命的精神家園。在教學中,應建立起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情感,把學生當作“知識源”,而不是盛知識的容器,把課堂構建成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使學生主動地、興趣盎然地去學,做到真正使“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十一、自然語文關注學習力的形成發展

自然語文的教育觀認為,做關注學習力形成發展的教育要達到一種境界,情懷必不可少。自然語文教師應有八大教育情懷,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仰情懷,大愛無疆仁愛之心的師德情懷,善于創課獨具匠心的匠心情懷,堅持不懈常教常新的課堂情懷,水滴石穿終身學習的學習情懷,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科研情懷,甘當綠葉淡泊名利的奉獻情懷,情趣生活熱愛教育的快樂情懷。所謂虛懷若谷,若水若云,禪思靜致,才為自然語文教育情懷的最高境界。教育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喚醒,教育者只有具備真正的教育情懷才能給予學生之所需、解學生之所困,才能避免背離教育的魯莽,以心對心,才能做到以靈魂去喚醒靈魂。教育者既需傳道、授業、解惑,又需感知、善引、循導,唯有若水若云、禪思靜致的情懷,常補自身不足,常修自身之道,以主動上進為帆,以勤修苦學為槳,不斷充實、提升、完善,才能將靈魂修煉得盡善盡美,才能具備喚醒其他靈魂的無窮力量。

自然語文的教學觀認為,一切都要與時俱進。新時代對語文的教育需求也發展了,這是語文的特質決定的。語言文字是交際工具,在人們生活、工作、學習中不可或缺。我們現在提倡綜合學科的培養,多個學科交叉、跨學科培養,這是新時代提出的一個鮮明特點,以前沒有認識到。此外,隨著時代發展,我們現在進入了人工智能的時代,在很多方面,將來人工智都能夠代替人的工作,可是唯有語言文字,因為它和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合在一起的,所以這方面無可替代。時代飛速發展,語文課改也在變。自然語文要發揚學生的主體精神。原來主要側重老師教什么,現在轉到學生能夠學到什么、習得什么。要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學習的能力,乃至將來能夠終身學習。

自然語文教育不是技能教育,而是真正的學養與素質教育,語文修養是讓所有人一生受益的。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必要途徑與學習密碼。語文學習從粗線條上看就是閱讀,然后習得生成能力,認知生成思想情感。平時的閱讀、養成勤奮閱讀的習慣非常重要,有這種素養的人才能終身學習、終身成長。在大家越來越重視語文教學的今天,讓語文教育能真正走上正道——即通過“自然的語文教育”,讓學生真正明事理,明白如何做人,這才是目的。而不是通過各種“學習技巧”與“應試技巧”讓學生拿高分、上名校。心眼好,學養足,比什么都重要!自然語文教育的實質不是記住事實,而是訓練思考、激發高尚的情感。思考、情感與創新表達才是自然語文的魂。但現在很多東西仍不合時宜,還在走形式。只強調僵化地背誦,這反而會妨礙孩子的想象、思維、接受與表達新的東西,反而傷害了語文學習的魂。我們現在應該側重創造力、創新力,所以,機械化的灌輸、機械化的記憶,其實很坑人。

自然語文要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要把每個孩子培養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否則他們未來無法和機器去競爭。從工業時代到數據時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工業時代是知識驅動,知識的競爭;而數據時代,是智慧驅動,是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競爭,是領導力、擔當力、責任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工業時代的教育,講究的是標準化、規模化,不一樣的孩子用的都是統一的方法;未來的教育必須講究個性化、特色化。

自然語文的教育觀認為,不同年齡要有不同的教育重點,從幼兒園開始,就要給孩子種下文化的種子,學習琴棋書畫,唱歌能夠通向靈魂,舞蹈能夠懂得節奏,畫畫能夠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小學要培養的是價值觀,做人的道理;初中強調要有一些紀律;高中一定要找到未來的興趣。自然語文特別希望未來的教育,要讓我們的孩子有全球觀,要對世界有足夠的認識,對其他的民族、其他的文化、其他的國家、其他國家的宗教信仰,要有足夠的尊重和認識。教育必須學會尊重,要讓我們的孩子不要有中西對立,要有未來觀,有全球視野。學習、尊重、包容才能讓一個民族強盛,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加和平。面向未來的教育,需要培養智商、情商,更要培養愛商。機器只有芯片,只有人類才有偉大的心、有愛。機器有精度,而人有溫度。AI 時代就是需要愛的時代。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機器所取代,才不會在變革中被淘汰。機器可以取代保姆,但不能取代母愛;機器可以取代護士,但不能取代關愛。人工智能時代,如果沒有愛商,技術越強大越可怕。這是教育的責任,也是教育的擔當。

自然語文的教學觀認為,“好學”比“學好”更重要。“學好”和“好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的境界:“學好”是學習中的被動接受,“好學”則是學習中的主動探索;“學好”是今天學習的一個結果,“好學”則是今后學習的一種習慣;“學好”只是對學習已有知識的一種度量,“好學”則是對學習未來知識的一種態度;“學好”是為了掌握知識,“好學”則是為了探索問題;“學好”得到的是答案,而“好學”追求的是真理。由此可見,“好學”遠比“學好”重要……“好學”,實際上是懂得如何學習的一種能力。在這種能力中包含“好奇”“好問”和“好思”這三大要素……在信息化的時代,如果一個學生能夠體驗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不用教師教,他就能找到學習的金鑰匙。如果不“享學”,再好的教學模式、方法,對他也不起作用。所以我們的課堂不是解決會不會學的問題,而是解決享學不享學的問題。也就是如何解決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的問題。“學會”不如“會學”,“會學”不如“想學”,“想學”不如“享學”(享受學習)。自然語文的教育強調從改變學生的心理狀態入手,引導學生從“厭學”走向“想學”,從“想學”邁向“享學”。自然語文積極創建一種學生“享學”的課堂。

自然語文的“享學”課堂,情感交流零距離。“享學”課堂的教學是一種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活動,這種情感交流在多大程度上產生共鳴是課堂氣氛是否和諧的主要特征。教師飽含熱情的教態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強大的動力,能促使學生努力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情感是連接知識、行為和信念的橋梁,通過情感作用,把知識活化在人的血肉之中,使之產生內心體驗,然后付諸行動。在“享學”課堂上,可以與學生一起做游戲,一起討論,一起辯論,一起商量,一起研究,甚至是共同開懷大笑、嬉戲歡鬧……智慧的“享學”課堂老師可以在瀟灑活潑的神態中透出靈氣和浪漫;在靈活教態的伴隨下,用親切的語言、商量的口氣同學生侃侃而談,使每一句話都具有啟發性,使人聽了感到特別舒服。使學生在課堂上簡直看不出明顯的師生關系,“享學”課堂的教師和學生簡直“融為一體”。

自然語文的“享學”課堂,師生互動零差距。新課程讓課堂教學更加開放,應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授課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減少因為不和諧的師生關系而造成的課堂教學形式的僵化。“享學”課堂上的老師在與學生進行的雙邊教學活動中,全程體現互動,而不是單向的“灌知識”;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高高在上,而是巧設情景,引導學生,師生之間沒有距離。師生互動的創新思維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展開。在“享學”課堂的教學中,老師與學生共同協商,交流生活的體驗,談論人生的意義,探討習作的竅門和方法等。在“享學”課堂老師的課堂上,通過師生、同伴、文本、生活的多向對話,使課堂真正成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場所。學生雖身處教室,但可以思接千載、浮想聯翩。力求達到文思泉涌、下筆如神。

自然語文的“享學”課堂,指導優化零損失。“享學”課堂倡導指導過程的最優化,拒絕無效練習,力求把課堂損失降低為零。要實現“享學”課堂教學效益的零損失,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不僅要安排好教的活動,而且要安排好學的活動,最重要的是要著重安排好教和學活動的有機配合。智慧大語文強調樹立生活的大教育觀,努力做到生活課堂化,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閱讀、寫作;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發現美,描繪生活展示美,創新生活創造美;引導學生快樂地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描述生活。“享學”的課堂在指導過程中不僅要進行知識信息的交流,而且要重視情感的交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揚長避短,盡可能地創設最優的教學條件,并使各種教學條件協調發揮作用,達到最大的教學效益。

自然語文的“享學”課堂,讀寫結合零脫節。“享學”課堂的讀書觀是大的閱讀觀。“享學”的課堂指導學生讀書,不僅僅是讀文字的書,還指導學生閱讀生活的書、實踐的書、閱讀音樂書、閱讀圖畫書、閱讀聲音的書,閱讀影視的書,閱讀方方面面的書。“享學”課堂的讀書觀有各種各樣的讀法:可以指導學生用眼睛讀,還應指導學生用耳朵讀,用手讀,用心讀,用鼻子讀,用口來讀……努力達到“三讀”:即讀中仿,仿中創,鏈接讀寫結合的思維通道;讀中變,變中練,架起讀寫結合的橋梁;讀后感,悟中練,搜索讀寫結合的靈感信息。“享學”課堂做到導中讀寫,讀中悟寫,悟中練寫,評后創新寫。智慧的“享學”課堂通過讀的練習,向古人學智慧,向今人學文筆。通過寫的練習,為做人而學習,在內容上求真;以教育促做人,在心育上求善;以對話述做人,在語言上求美。智慧的“享學”課堂力求達到讀寫結合零脫節的美好境界。

自然語文的“享學”課堂,情感開放零約束。智慧的“享學”課堂教學觀認為,學習應當是“自鳴天籟”,是個人情感、靈性的外化。古往今來,凡是膾炙人口、能夠感動人的作品,大多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只有自由,才能活出個性,才能抒發真情,才能“我手寫我口,我口言我心”。因此,智慧的“享學”課堂在教學中實施模式教學而不模式化,積極倡導在入門模式指導下的自由學習體驗,主張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指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世界,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周圍的世界,然后將自己的觀察感受所得形諸語言文字。在“享學”課堂指導的過程中,力求做到情感開放零約束。

自然語文的“享學”課堂,綠色評價零功利。在應試教育觀念下的以分數為標準的考試和評價方法異化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的人格。傳統的教學評價是以分數判優差高低,學生看到的是一個分數,形成了功利觀念,缺失了體驗發展的過程。“享學”課堂盡量減少考試和評價的功利色彩,弱化考試的劃分等級和篩選功能,強化評價的及時分析判斷和及時反饋的功能,使評價成為因材施教的調節手段。多年來,“享學”課堂一直在評價的內容、形式、試題的設置、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探索改革。讓評價既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又使學生能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自然語文評價是以發展為宗旨,構建開放的評價體系,努力做到全員評價、全程評價,全面評價,師生共同參與評價的全過程,形成零功利評價。以陽光評價(公開、公平、快樂)為載體,通過評價引導學生體驗習作的樂趣,體驗成功的過程,體驗習作發展的成功。

綜上所述,自然語文的教育者作為知識的傳授者,要具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具備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人格,擁有自己獨特的工作、生活和行為方式,對現實世界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和價值取向,通過多讀書、多思考、多寫作,將自己的精神家園經營得豐厚富足,始終保持高貴而本真的內心,堅守內心最深刻的寧靜,守望一份最美好的教育理想,擁有一份物質無法衡量的快樂。教育者的情懷要有一種禪思靜致的生命狀態,一種行云流水般的生活態度,內心要時刻充盈一種厚積薄發的力量。這才能讓每一個和我們相遇、相處過的受教育者都能在溫潤如玉的包容里逐漸成熟,在清風拂面的引導中走在正確的成長之路上。

自然語文課堂文化與其他學科最重要的區別在于:語文就是人生,伴隨人一輩子。語文學科始終是指向人的,與人的思維、情感、品質和能力密切相關。語言文字來自人生,而不是來自書齋,學生與它有天然的聯系,有心靈感應。真正的教育效果,總是發生在自然而然的情景中。自然語文課堂文化教育者的教育目的一定要非常明確,而教育過程則一定要不露痕跡。當我們處處刻意表現“教育”時,教育往往不會出現,這叫“多情總被無情惱”;當我們“忘掉”教育而忠于生活本身的邏輯時,教育往往如愿而至,這叫“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對人的創造能力來說,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尋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夠記憶的多得多的知識;再一個是他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創造的能力。死記硬背,既不會讓一個人知識豐富,也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聰明。

自然語文教育是一個“慢”的藝術,自然語文課堂文化就像養花一樣,一邊養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自然語文,文化課堂;自然育人,文興國昌。自然語文智慧,發酵旨在納天之“精”,萬物并育而不相害;自然語文教學,細節意在吸地之“靈”,千法并行而不相悖。通和煦之清風兮,采八面之晴光;著異域之霓裳兮,品四時之芳香。雅室花開,濃馨飄逸景苑;高樓泉鳴,妙曲凈化胸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西| 罗甸县| 军事| 天津市| 东明县| 内江市| 永顺县| 旅游| 云和县| 洪雅县| 台湾省| 布拖县| 台南县| 城固县| 兴隆县| 贵德县| 黄冈市| 三门峡市| 成安县| 那坡县| 北安市| 铁岭县| 曲阳县| 平安县| 日喀则市| 拜泉县| 邢台市| 奉化市| 林甸县| 昆山市| 孟州市| 盐亭县| 榕江县| 汶川县| 化州市| 遂川县| 平顺县| 长寿区| 行唐县| 昭平县| 桃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