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遠芳教化學
- 楊遠芳著 呂達 劉立峰主編
- 3383字
- 2021-06-18 11:09:19
我們也曾是學生
今天我也成了學困生
2009年7月13日,今天“奠基學員”進行了英語摸底測試,讓我著實體驗了一次學困生參加考試的經歷。聽不懂、看不懂,好在是選擇題,全選C后,15分鐘交卷。心情還好,也沒覺得難堪。這讓我聯想到前不久發生的一件事。
6 月20日我校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考點,有位考生不聽從監考老師的勸阻,半小時就要交卷,并沖出考場。我把該學生帶到考務中心,進行了嚴肅的警告和批評教育。每次考試都有學生在考場上一直睡覺,在考試將要結束時才匆匆選擇ABCD,主觀題空白交卷。還有更可笑的,靠擲硬幣作完答案的一個同學,當考試將結束時,他又開始擲硬幣,我很奇怪地問這是為什么,他說再檢查一遍……,今天我終于理解了他們,因為我也是學困生了。我似乎體驗到了他們在考場之內身心的疲憊和壓抑、精神的空虛和無聊,和在考場之外由于得不了好分數而受到個性、獨特性的忽視,甚至不應有的歧視和蔑視。
愛學生,愛好學生容易,真正發自內心地愛學困生、愛問題學生難。缺乏對學困生的了解和尊重,愛就會變成支配與控制,有時我們教師很少關注學困生的現實處境,認為我說得對,我覺得重要,作為學生,你就一定應該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就要照著去做,使得學生不得不壓抑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花成倍的時間和精力去鉆研自己不喜歡、不擅長的學科。大考小考的排隊分等,使學校成為造就失敗者的場所,學困生在一次次打擊中歷練,學習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繼而導致厭學和恐學,導致內心的畸形和人格的扭曲。作為教師,對待學困生,要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
為學生減負的嘗試
今天化學課我檢查作業完成的情況,大多數同學都做了,有幾個同學沒有做,我沒有批評他們。因為是昨天晚自習后發的卷子,需要回家后做,發卷子時我聽到兩個同學在說,今天作業真多,還有別的學科作業。課上我問了幾個同學,“你們每天做作業到幾點?”答:“每天幾乎都到11點。”我真有些慚愧,因為我每天10點半就睡覺了。前幾天給學生留質量監測本章兩套題時,我說,沒辦法下星期就要期中考試了,只有抓緊做才行。現在看來我必須在為學生作業減負上做些嘗試。首先完成書后習題,然后是質量檢測,再練習一套去年的期中試卷。不再布置“贏在課堂”參考書上的題,不再留“學習測評”的習題,不再做高一備課組長給印的三套練習卷子。抓好45分鐘的效率,精講精練,在期中考試中檢驗減負后教學效果,實踐、研究、反思、推廣,帶動化學教師和所有教師,形成師生輕負擔、高質量的快樂學校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25) 中說:想克服負擔過重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這個提法初看起來有些荒謬:只有讓學生不把全部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留下許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才能夠順利地學習。但是,這并不荒謬,而是教育過程的邏輯。學生的學習日被各種學校功課塞得越滿,給他留下的供他思考與學習直接有關的東西的時間越少,那么他負擔過重、學業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
自由時間的問題,不僅是涉及教學,而且是涉及智育、全面發展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正像空氣對于健康一樣,自由時間對于學生是必不可少的。之所以必不可少,乃是為了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學習,不讓他經常感到有學業落后的威脅。自由時間是豐富學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條件。我們要使學生的生活中不單單只有學習,還要使學習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給學生自由時間。
學生的自由時間來自課堂: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師能給學生贏得自由時間。學生本身也是贏得自由時間的重要助手。知識處于何種狀態——是處于能動的、積極的狀態,還是處于僵化的狀態,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學生。此外,還有一個條件決定著有沒有自由時間,這就是作息制度。
首先,根據多年的經驗,我想指出在腦力勞動的制度中必須加以防止的做法。絕不允許在剛剛上完幾節課以后,就讓學生接連幾小時地坐在那里讀教科書和做練習。而在高年級,學生經常在下半天還是3、4 個甚至5、6 個小時地從事著和課堂上同樣緊張的腦力勞動。每天10 至12 個小時坐在那里讀書、聽講、思考、記憶、回想、再現,以便能回答教師的問題,——這真是一種無法勝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勞動,它歸根結底將會摧殘學生的體力和智力,使學生對知識產生冷淡的和漠不關心的態度,使得一個人只有學習,卻沒有智力生活。思考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想想我們學校的課程設置,我們應該能做些什么。
再談為學生減負
上學期期中考試后,我開始了為學生減負的嘗試。減負后的教學效果如果用上星期的月考成績檢驗,應該算基本失敗。原來這個班的單科平均分比其他班級高5分以上,現在只高出1分多。減負是只完成書后習題和質量檢測,不再布置“贏在課堂”參考書上的題,不再留“學習測評”的習題,不再做其他印的練習卷子。采取的措施是抓好45分鐘的效率,采用先學后教、精講精練、當堂掌握、及時復習、重視落實,給不同基礎的學生留不同的作業,給學有余力的同學留選做作業等等,目的是使學生輕負擔、高質量愉快地學習化學。
減負后的收獲是學生對我的熱愛。例如:有一次我外出開會,晚自習前趕了回來。推開教室的門,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很詫異地問“什么意思?”有學生說:“上午的化學課沒有上,大家都盼著晚自習能上,結果您真的趕回來了。”我很高興,更多的是感動。每節課下課,當我走到教室門口,都有幾個學生揮手并高聲喊著“楊老師再見”。我其實很慚愧,因為工作、學習的需要常常倒課,或請其他老師短期代課,學生從無怨言。收獲著學生純真的愛,感受到他們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對化學與社會生活相聯系的知識不斷地豐富,相信他們的學習能力會不斷提高,我的減負嘗試將最終取得成效。目前學生的負擔依然很重,一些學科作業仍較多,學生并不能真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這可能也是化學成績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為了每一個學生
期末放假前的最后一天,學生評教問卷調查結果發到我的手中:師德與表現、教學態度與能力、教學特色及現代技術、作業及課后輔導、滿意程度均為53個A,一個D,在年級所有教師中排在第二名,與上學期的問卷結果完全相同。一個學期的努力竟然沒有收到一點成效,那一個D沒有變成A,怎么也應該變成B或C呀?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本學期開學我認真反思了上學期學生的評價結果,分析了幾種可能的原因:上學期剛接高一4班,54個學生與姓名還沒完全對上,可能是我忽略了某個同學;可能是我無意中傷害了某個同學;可能是我在某些方面確實存在問題。我沒有在班上直接問同學,而是在心里暗下決心,要發現這個D是誰打的。很快,我記住了全班所有的孩子,不看座次表,可以自如地提問:想要回答又有點猶豫的,我及時叫他,答不全我引導他,回答后我鼓勵他;我選擇較易的問題提問基礎差的她;沒精打采要睡著的也叫著他的名字,“請到黑板上寫一下”。平時對我表情冷淡的一個女生,是我“懷疑”的重點,我找機會與她搭話,默寫或作業發下來時,走到她身邊對她的錯誤單獨輔導一下,后來,她開始對我露出了笑臉。進入六月化學會考快到了,我更加有針對性的進行重點知識的復習,同學們進步很快,充滿信心。個別兩三個同學,我采取中午單獨輔導的方式,他們很感激老師。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注,或制定更高目標,或重點點撥方法,或糾正學習習慣等。
一切一切的努力之后,本學期學生評價仍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為此,我問了做心理咨詢的朋友麗珊老師,這個“D同學”是什么人。她說:他的不滿情緒可能不是針對你,你別往自己身上連。他可能很“變態”,或是表面上與你特要好的人。我越加想搞清這個“D同學”,不是為了自己,而是越來越想了解他、幫助他。
推行素質教育以來,“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成了眾多學校高舉的大旗和高呼的口號。然而,一切學生的發展不可能是一致的,學生的一切需求也不可能是統一的。過去,我沒能深刻領會這句話的內在含義,認為“為了一切的學生……”只是一句將人抽象化之后,使教育目標也抽象化了的,永遠無法實現的口號。而“為了每一個學生”則將千差萬別的學生具體化了,具體化為每一個孩子有不同的個性需求。在他們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求,學校和教師以每個學生為本,就是具體地感受每個孩子需求的多樣性,盡力以自己的教育服務滿足他們的多樣化需求,從而使他們每個人感受各自不同的愉悅,這是可以觸摸到的具體的目標,也是可以實現的目標。找到D同學,了解他的需求,不是為了追求完美,而是我遇到了難得的、不應該放棄的“為了每一個學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