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一片“愁心”寄明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教學設計
孫開仁
(學情文本定位)
學生剛剛進入到七年級學習,已對古代詩歌有一定的積累,但在學習方法上大多停留在讀讀背背上。初中階段的古詩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以誦讀為主要手段使學生感知詩歌大意的層面上,而是要讓學生對詩歌的情境有所體悟,對思想感情有所領悟,對藝術手法有所理解,從而讓學生浸潤在古代詩歌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與感染。《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古代詩歌四首》中的第二首詩。學習這首詩,需要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這是小學古詩教學中所沒有的。要揣摩作者的情感,欣賞作品的手法,我們則要引導學生去領會前兩句中“楊花”和“子規”的深意,挖掘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后兩句,詩人李白與王昌齡不在一處,無法當面直接傾訴自己的關懷與安慰之意,只能借明月將自己的一片“愁心”帶到夜郎以西。作為語意新奇之名句,則要引導學生去賞析其獨特的想象和擬人化的手法,進而品味作者的深厚情感,慢慢地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設計理念)
1. 注重朗讀,讀出節奏與感情。朗讀是走進詩歌的最好方式,是演繹詩人情感的最好表達。本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讀好不是一件易事。通過本單元前三篇散文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明確了朗讀的基本要求:讀準字音、讀得大聲、讀得流暢、讀出節奏。在此基礎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就要讀得慢一些,吐字要清晰,讀出詩歌的節奏美、音韻美、情感美,從而激活學生的聯想與想象,產生畫面感,以形象思維帶動理解、分析。
2. 涵泳品賞,體悟手法與內涵。詩需要讀,更需要品。此詩我們可以結合景物描寫來進行理解,抓住“楊花”“子規”“明月”等來分析其中蘊涵的意義,揣摩其中寄寓的感情,從而明白“一切景語皆情語”。再者,“明月”不僅僅是天上的一輪普通的月亮,而是成為一個知人情、曉人意的使者,詩人與月亮對話,讀者可以通過月亮窺見詩人的豐富的內心和浪漫的詩心,我們可以通過人格化的寫法進一步去體味作者的藝術化的巧妙表達。此外,我們還可以拓展遷移一下,積累古詩中含有“月”的詩句,探討“月”的豐富內涵,或者拓展到李白的另外幾首送別詩,進行比較閱讀,以擴大視野,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目標定位)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此詩。
2. 品讀全詩,體會作者對朋友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3. 體會情景交融、客觀景物人格化的藝術手法。
重點:理解景物內涵,把握詩歌情感。
難點:體會情景交融、客觀景物人格化的藝術手法。
(文本特色解讀)
王昌齡以寫邊塞詩而著稱,性格傲岸不羈,與大詩人李白可謂興趣相投、志同道合,相交甚密。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先后被貶嶺南和江寧(今江蘇南京)。天寶年間,朝廷以所謂“不護細行”,即生活小節失于檢點為由,再次將他貶官到偏遠之地龍標(今湖南黔陽)。正在離京遠游的李白,驚聞好友不幸被貶的消息,內心感到無比的憤懣,充滿了無限的關切與同情,便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懷友贈別的七言絕句。
“楊花落盡子規啼”,讓我們看到這樣一幅畫面:暮春時節,柳絮快要凋落完了,子規鳥正凄切地鳴叫。“楊花”即柳絮,點明節令是在暮春時節。在這個季節里,柳絮漂泊無依,行游無蹤,這是多么令人心悲的凄涼之景啊!杜鵑鳥的鳴叫悲婉哀切,悱惻綿長,這是多么讓人心碎的不祥之音啊!眼前所見之景,耳中所聽之聲,雙重叩打著作者的內心。暮春時節里的景物有很多很多,作者不選凋謝的落花,而是選飄零的柳絮;不選鳴聲清脆悅耳的其他鳥兒,卻要選啼血悲鳴的杜鵑,稱得上是別有匠心。特殊的環境渲染出一種悲涼、凄楚、蕭條的氛圍,烘托了詩人凄涼悲傷的心緒。融情入景,景中含情,景由心生的藝術手法在作者筆下使用到了極致。飄零的柳絮讓我們不自覺地聯想到了迢迢貶謫路上孤苦無依、內心悲惻的王昌齡,常鳴“不如歸去”的杜鵑鳥讓我們揣測到作者心系好友,希望早日歸來的關切。此句的寫景和后一句的言事實現了自然對接。
“聞道龍標過五溪”,正當作者為眼前之景而神傷的時候,好友王昌齡被貶的不幸消息傳來如晴天霹靂。這是對作者心靈上的重重一擊。此句不僅照應標題,還交代了“遙有此寄”的原因。“聞道”簡短的兩個字,卻包含著作者驚聞好友被貶的驚愕痛惜之情,也暗示了作者對朝廷“不護細行”而貶謫王昌齡的憤懣之情。“龍標”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與標題“左遷”相應。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等五條溪流的總稱,暗指被貶謫的路途遙遠艱險,被貶之地的荒涼偏僻。無大罪而遭重貶,其中世道的不公、好友內心的悲憤、作者的關切不言自明。“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此兩句在抒情。身在揚州的作者與前往龍標的好友雖然相隔千里,不能面對面地道上安慰鼓勵的話語,但這又有什么妨礙呢?
天上的那輪明月不是最好的信使嗎?她會將我的一片“愁心”捎帶給友人,一直陪伴他到遙遠的夜郎以西。這句詩歷來被人們所稱道,清代評論家沈潛曾高度評價:“即‘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懷’意,出以搖曳之筆,語意一新。”“新”在哪兒呢?李白是天生浪漫的詩人,他將“明月”人格化,賦以“明月”以人的心理與情感。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位多情有愛的信使,她能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作者奇特的想象,帶給讀者的是無限的遐想。“愁心”一詞具有豐富的內涵,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根據當時的背景和具體情境,我們大體上能梳理出“愁心”大體包含這幾方面的情感:
對老友遭受貶謫的同情與關切,對其前途命運的無盡擔憂,對朝廷不公的滿腔憤怒,對王昌齡未來之路的由衷祝福……然而,種種美好的情愫無法一一細說,也無法當面傾訴,作者只能將一片深情托付于明月。“明月”這一客觀事物被擬人化,具有人的情感和靈性。這樣,形象化的思維和移情入景的手法讓感情變得更為濃烈而深摯,讓詩味更加醇厚而耐人咀嚼。總之,這首詩雖然只有僅僅四句,但承載的內容特別豐富,抒發的感情特別動人。情與景和諧地交融在一起,擬人化的寫法引發人的遐想,整首詩表現出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教學環節)
一、營造情境,導入新課
有位詩人,他生活在大唐盛世,他性格豪放不羈、卓爾不群,他的詩雄奇奔放、俊逸清新,他被后人譽為“詩仙”。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誰嗎?(生回答)對了,他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李白一生留下詩歌無數,他的送別詩特別為人所稱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送別友人孟浩然,他深情款款、無比依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面對友人汪倫的盛情,他見景生情、慷慨贊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李白的一首著名的送別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去感受其中那一份深情厚誼。(板書詩題、作者)二、標題解讀,初悟“愁心”
學生解說標題意思,并揣摩李白寫下這一標題時的心情。
出示背景:王昌齡因“不護細行”,即生活小節不夠檢點,被貶官為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王昌齡遭受貶謫并不是因為犯下什么大的罪過,他曾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用“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詩句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
李白在聽到好友不幸的遭遇以后,寫了這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
解題示例:聽說好友王昌齡被貶官到龍標,我在遙遠的地方寫下了這首充滿關切與安慰的詩寄送給他。
心情:低沉、悲傷、關切、同情等。
三、感情朗讀,演繹“愁心”
1.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點撥:
律詩節奏一般按照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進行劃分,示例: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2. 讀出感情。
(1)小組合作,共同探討語速、語氣、語調、重音、停連。
示例:
楊花落盡子規啼,(輕而慢,讀出傷感的味道)
聞道龍標過五溪。(輕讀“聞道龍標”,重讀“過五溪”,讀出聽聞好友被貶謫而悲傷的情感)
我寄愁心與明月,(重讀“愁心”“明月”,且“明月”后要有較長的停頓,以達到制造懸念的效果)
隨君直到夜郎西。(重讀,以凸顯作者對好友的安慰與勉勵之意)(2)各小組競讀,讀得最準確最有感情者勝出。
四、賞讀意象,品味“愁心”
1. 全詩以描寫“楊花”“子規”兩樣景物起筆,有何用意?
小組合作探究,回答。示例:
詩人選取這兩個景物,一是取其季節的意義,表明事情發生的時令; 二是取其形象意義,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給讀者以畫面感; 三是取其象征意義,楊花飄忽不定,行游無蹤,暗喻征人前途命運未卜,子規常鳴“不如歸去”,借用來關懷跋山涉水、遠走他鄉的友人王昌齡,希望他早日歸來。
2.“我寄愁心與明月”中,你認為“明月”這一意象有何獨特之處?“愁心”包含有哪些豐富的情感?
學生充分地合作,進行探究。示例:
(1)“明月”獨特之處——詩人將“明月”人格化,賦予“明月”以人的心理與情感。
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奇特的想象,帶給讀者的是無限的遐想。
(2)“愁心”豐富內涵——對老友遭受貶謫的同情與關切,對其前途命運的無盡擔憂,對朝廷不公的滿腔憤怒,對王昌齡未來之路的由衷祝福……小結:李白的詩歌雖然是寫離別之意的,但李白以極為廣闊的胸襟、視野,用明月將遠隔萬里的兩人聯成一體。在詩中,客觀的景物因特殊的情境帶上了作者濃濃的主觀色彩,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再加上作者以豐富的想象讓景物人格化,藝術化地呈現出情感之美、想象之美,讓讀者遐想無限。
五、群詩延伸,拓展“愁心”
結合本詩的學習,看看下面兩首李白所寫的送別詩在內容主題和寫作手法方面有何異同。
(一)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二)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學生自由朗讀以上兩首詩,先在內容和手法上進行自我整體感知。然后小組進行交流,做好修正、補充與完善工作。
示例:
內容上——兩首詩都表現了李白與友人之間的深厚友誼,李白在與友人離別的時刻,均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和對友情的贊美。
手法上——兩首詩均先敘事,后抒情,均做到了情景結合。《贈汪倫》反映的就是李白與旅途中結識的一位普通的村夫汪倫之間的離別之情。前兩句敘事,寫送行場面,后兩句抒發感慨。結構緊湊,情景相生。作者由眼前深千尺的桃花潭水聯想到好友對自己的深情,情由景生,景中含情,愈發給人以強烈的情感共鳴。《送孟浩然之廣陵》一二句敘事,寫出了送別的地點、時間及孟浩然的目的地。表面上看后二句純粹寫景,但景中含情。孤帆遠影已經消失在碧空之中,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時光已經過去了很久,但李白依舊巋然屹立。深情如流水,伴君到天涯。這些均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六、板書設計,再現“愁心”
(教后反思)
本次教學緊緊圍繞整首詩的詩眼“愁心”展開,線索單一,程序緊湊,重點突出。有朗誦演繹“愁心”,有賞析品味“愁心”,有群詩拓展“愁心”,充分地挖掘出“愁心”的深刻內涵,讓學生領悟到情景交融和人格化手法的藝術魅力。再者,課內與課外銜接,讓學生視野更加開闊、領悟更為深刻。由一首詩過渡到一組詩的學習,無疑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窗。引導學生學會積累、學會鑒賞,無疑是一種學習詩歌的良好導向。
(名師點評)
孫開仁老師的《<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教學設計》,板塊推進,注重積累,求精求活。
一、溫故知新,重積累。導入部分,老師先用猜一猜的形式,調動學生關于李白的生平、作品風格、地位等知識儲備,并且對李白的“送別詩”進行歸納整合,溫習積累,巧妙引出。
二、捕捉“詩眼”,串課堂。老師緊緊圍繞整首詩的詩眼“愁心”展開,線索單一,程序緊湊,重點突出。有朗誦演繹“愁心”,有賞析品味“愁心”,有群詩拓展“愁心”,充分地挖掘出“愁心”的深刻內涵,環環相扣,步入詩歌的最深處,走近李白。讀是外化,讀出層次,品是深入,尋求共鳴。師生共同合作探究,品出悲傷,品出憤懣,品出同情,品出鼓勵,品出勸慰……
三、扎扎實實,抓能力。老師扎扎實實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語文關鍵能力,完全沒有虛浮空泛的花拳繡腿。課堂上時時生成,處處出新,課堂充滿生命氣息。
思維的火花頻頻閃現,語言的吸納、積累和運用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一個細節值得商榷,這節課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容量或許過大。比如群詩拓展鏈接兩首詩歌,并要從內容和手法上比較異同,這樣的要求或許稍稍高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崔益林點評)
(作者簡介)
孫開仁,湖北省漢川市韓集初級中學教師。全國中考語文試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文心杯”首屆十佳作文教改之星、湖北省優秀語文教師、孝感市骨干教師、國內多家報刊特約編輯。主持、參與多項省市級課題研究,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通訊》等各級報刊發表論文、教輔文章500 余篇,參編書10 余部。任校鳳凰嶺文學社主編期間,將文學社打造成“全國百佳文學社團”和“全國十佳文學社團”,指導學生發表作品500 余篇。
悠悠愁心寄明月 深深牽掛隨君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教學設計
楊 琨
(學情文本定位)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里的第二首古詩。
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題為四季美景,所選詩文文質俱佳,情真意切,適于朗讀。學習本單元要注重學習朗讀,在朗讀中把握好重音和節奏,感受漢字的聲韻之美;在朗讀中再現文章描繪的情景,感受自然之美和作者情懷之美;在朗讀中揣摩和品味精彩語言,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的增色之美。
《古代詩歌四首》這四首詩歌都具有長于吟誦、激發想像、娛悅性情的特點。集美景、真情、好句于一體,都是寫景抒情、情景相融的佳作。詩人們賞景抒懷,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本課的教學重點,一是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展開想象,感受詩歌;二是感悟詩歌中寄予的情感,初步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
教學詩歌時要以課本教材為基點,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鞏固誦讀能力,發展理解能力,感受詩歌音韻之美;借助豐富多彩的聯想和想象,體會詩歌的情境,理解詩中某些意象的文化內涵,訓練初步的欣賞能力;同時積累詩文語句,儲存豐富的閱讀體驗,感受高尚的道德情感,培養優雅的審美情趣。
七年級的學生剛剛由小學升入初中,經過六年的學習已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古詩文的朗讀和背誦的能力;他們的心理水平處于半幼稚、半成熟階段,對一切都有好奇心,但往往只停留在表層,難以深入;古詩文的學習往往只停留于對字詞句的理解,而對詩句中深刻的思想內涵認識不足。因此要借助學生的閱讀期待,引導他們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朗讀活動,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體驗、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設計理念)
以知人論世搭建起通往詩心的橋梁——本設計體現知人論世,通過了解一個人,走進一首詩,走進詩人的內心情感世界,加深對詩心詩情的理解與感悟。
以朗讀背誦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本設計重視詩歌朗讀,以讀貫串,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讀、背誦,使學生沉浸在詩中營造的情境,激活情感體驗。
以意象理解帶動詩歌的賞析品評——本設計突出理解意象,感受關鍵意象所營造的氛圍,初步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初步感知賞析品評古代詩歌的方法。
(目標定位)
1. 反復誦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韻律,感受詩歌的聲韻美;2. 展開想象,感悟詩歌中寄予的情感,初步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3. 揣摩品味,初步理解詩中楊花、明月、子規三意象的內涵。
(文本特色解讀)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言絕句,表達了作者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
首句情景交融,用比興手法,寫景兼點時令,寫李白“聞王昌齡左遷”時的暮春景象。于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既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楊花落盡”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杜鵑泣血悲鳴,進一步渲染環境氣氛的黯淡、凄楚。
次句直敘其事,點明愁的由來。是對王昌齡“左遷”赴任路途險遠的描畫。“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
五溪指湖南西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左遷”之路,山高水長,路途險遠,內心凄楚更兼環境蕭涼,便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三、四句寄情于景,對友人進行由衷地勸勉和寬慰。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逐月到夜郎西。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在李白的筆下,竟變成了一個通人心的多情物,她能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寫法,也就是使之人格化。
這首詩中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不僅表現出李白王昌齡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還在,他們二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永遠長久。這首詩歷來頗負盛譽。正如明代胡應麟在《詩藪》內編卷六中所高度評價的“有揮斥八極,凌屬九霄意”。
(教學環節)
一、 聯讀詩句,了解詩人的特點:
有人說,如果盛唐也有朋友圈,你會發現李白的朋友非常多,他發表在朋友圈里的詩歌經常是在與友人們互道真情,約占到他現存詩文總數的六分之一。讀讀下面的詩句:
1.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3.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從茲去,蕭蕭班馬鳴。
4.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shāng)。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問題1 :以上詩歌反映了詩人李白的什么特點?
李白其人豪爽大方、喜交朋友、珍惜友情。
補充:李白(701—762),字太白,自號清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世稱“詩仙”。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
問題2 :以上詩歌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明確:都不是僅僅抒情,都在寫景中蘊含了詩人的情感。
不止李白,中國詩人很少直接宣泄情感,往往借助一定的形象、景物來傳達情感。
這種寄予了詩人情思的事物就是意象。
凡景語,皆情語。所以我們讀詩時要讀詩中景,悟詩中情,知詩中人。
本節課,我們來學習李白另一首寫景抒情的佳作《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二、解讀詩題,讀出詩中的故事
1. 齊讀標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你讀出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討論交流,讀出詩中故事。
(注釋)聞:聽說。左遷:遷,調動官職,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為尊,左遷就是降職。寄:寄托,托付。
(背景)詩人王昌齡于天寶八年被貶偏遠之地,當時李白正在揚州,聽說此事,便寫下此詩,寄托對朋友的牽掛。
2. 再讀標題,說說哪個字鮮明地體現了詩人的情感?
聞,有驚聞之意,詫異之感。
遙,有遙想之意,遙祝之情。
小結:詩題敘事,敘中含情。
三、初讀詩歌,讀出詩歌的韻味。
齊讀詩歌。
要求:正確流暢,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討論:這首詩應該在哪里停頓呢?
明確:這是一首七言絕句,根據節奏和內容可作如下劃分——聞/ 王昌齡/ 左遷龍標/ 遙有此寄
[ 唐]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 啼,
聞道/龍標/過/ 五溪。
我寄/愁心/與/ 明月,
隨君/直到/夜郎/ 西!
放聲朗讀。
要求:沉浸其中,讀出味道。
小結:詩有韻味,抑揚頓挫。
四、細讀詩歌,讀出詩歌的深情。
賞詩中景,悟詩中情。
1.“楊花落盡子規啼”
討論① 這句里有哪兩個關鍵詞語?各有什么內涵?
“楊花”“子規”
點撥:“楊花”風中的楊花飄忽不定。比喻事情或事物變化無定。就像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身世飄零流落;這里又強調是即將“落盡的楊花”,點明了時令是“暮春”;暮春原就是花淚同落的季候,連楊花都落盡之時,便是春歸之日,代表著一年中最美好的春天就要消失,最繁華的春景也要散盡。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渲染了凄楚的氣氛。“子規”即杜鵑,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暮春時節,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因此,子規的啼叫更加烘托了詩人痛惜、悲痛的心情。
討論② 了解這些之后,大家再來讀詩句,你能夠感受到詩句中還包含了哪些情感?
在繁華散盡的時節,漂泊無依的友人,難以預料的前途,都籠罩在無限的悲涼之中。詩人寫景,融情于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重音處理:“楊花/落盡/子規/啼”。
小結:寫景,景中寓情。
2.“聞道龍標過五溪”
討論:二句敘事,表明了友人怎樣的處境(狀態)?這表明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點撥:“聞道”,表示驚惜。王昌齡未犯大錯,以“不護細行”之罪被貶,懲罰不可謂不嚴厲。李白突聞此事,既驚又痛!
“五溪”即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總稱,在今湖南省西部。五溪當時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山深水急,交通困難,自然條件十分惡劣。
“過五溪”,是說王昌齡此行要跋涉窮山惡水才能到達龍標,可見遷謫之偏遠,道路之艱難;未及與朋友告別,朋友已被貶官而走,而且走了很遠。
表明作者內心的悲痛,對友人的前途和命運的關切之情。
重音處理:“聞道/龍標/過/五溪。”
小結:敘事,敘事含情。
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討論:何為“愁心”?為何要寄與“明月”?
點撥:此時,李白已被賜金放還,身在揚州,與王昌齡相隔甚遠,不能送行,不能探望,只能“遙有此寄”,自然擔心、憂心、不放心。因王昌齡此行緣于被貶,此去之地荒涼遙遠,此經之路又十分艱險難走,“我”又不能前去探望,因此頓生“愁心”。
“愁心”——
對友人遠行蠻荒之地的牽掛之心,
對友人自身不幸遭遇的同情之心,
因友人陡然無端被貶的不平之心,
為友人前途命運難測的擔憂之心……
“明月”——
明月象征團圓,月圓而人不圓,自會激起對團圓的期盼;明月千里可共,即使遠隔兩地,也能引起望月懷人的情思;明月毫不偏袒,光輝純潔柔和,容易使人產生無限的遐想;……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詩人把明月人格化,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讓明月成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到偏遠荒涼的所在。不僅表現出詩人和朋友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還含有只要明月還在,兩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長存之意。
重音處理:“我寄/ 愁心/ 與/ 明月,隨君/ 直到/ 夜郎/ 西!”
小結:抒情,明月傳情。
五、創讀詩歌,讀出詩歌的詩意。
編寫朗讀腳本:
學生嘗試編寫并分組展示。
(示例)
一男生(沉重地、語速稍緩):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 李白
男齊(陳述語氣,關切地、同情地、語速稍慢):
楊花/落盡/子規/ 啼,聞道/ 龍標/過/五溪。
齊(深情地、語調稍微上揚):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 西!
女齊(深情地、語速稍慢、余音裊裊地)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撰寫品讀語言:
請你從寫法或者情感的角度簡單品讀這首詩,句式如下:
這首詩前兩句,后兩句。
(示例)
前兩句情景交融,后兩句借月傳情。
前兩句將主觀情感融入寫景,傳情更深摯;后兩句將客觀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強烈。
前兩句充滿悲痛,后兩句感人至深。
前兩句是鋪墊,后兩句是目的。
六、總結與拓展:
1. 總結:其實友情最讓人感動和珍惜的不是你鮮花著錦時的錦上添花,烈火烹油時的火上添柴,而是當你身處人生的逆境、生命的低谷,當你無端遭遇不公正的對待、最嚴苛的責罰,當所有人都對你避之唯恐不及,有一個人,他即使遠在天邊,也會全然忘記了自己的不幸,一顆心只為你遭受的磨難而痛,只為你路途的艱辛而愁,只為你跨越了萬水千山,乘月而來!
人生的磨難反而能夠大浪淘沙,讓真正的友情熠熠生輝!
2. 作業:
誦讀類: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寫作類:請發揮想象和聯想,再現詩中的畫面,將這首詩改寫成散文。
拓展類:古人常常將月融入筆端。或望月懷遠,或借月抒懷,或遙寄相思……請搜集相關詩句,并嘗試將它們分類。
(教后反思)
游歷詩歌的自然景致,讀懂詩人的深情厚誼。中國的詩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詩歌,也創造了含蓄蘊藉的審美。他們的喜怒哀樂往往不外化于行,而是映射于物。詩人們觸景生情、寄情于景,“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所以,中國詩歌里的花草魚蟲、山石林木、清風明月往往承載著濃郁的詩情,流露著詩人內心豐富深沉的情感。學習古代詩歌,就應該知曉一些基本的物象的內涵,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誦讀是最好的方法和過程。在本課教學中,就著力在“楊花”“子規”“明月”的內涵的理解,以讀為主線,進行詩歌的聯讀、詩題的解讀、詩歌的細讀、詩歌的創讀。通過誦讀幫助學生走進詩人,感悟詩情,理解詩意。通過誦讀引領著學生一起去游歷暮春楊柳飛絮、子規哀啼的景致,感受凄涼哀楚的詩境,讀懂李白的“愁心”,讀懂詩人對朋友的同情與牽掛的深情厚誼。
(名師點評)
楊琨老師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教學設計,立足七年級學情實際,依據教材要求,選定的教學內容上重在朗讀和品味,教學起點適當,教學定位準確。根據七年級學生對于古典詩歌學習鑒賞水平停留于表面的狀況,首先通過反復朗讀來感悟詩歌的內容情感,而朗讀也正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楊老師指導學生從朗讀的節奏、重音、情感等方面細細琢磨,反復朗讀。以朗讀開始,最后又以朗讀結束,整個教學過程中,朗讀指導貫穿全程。其次,深入細致地品味語言,從題目,到每一詩句,逐一琢磨、逐一品味、注意賞析,對這一首短短的絕句,可以說是做了極為細膩、極為深入的品味賞析。這種以朗讀和品味語言為主的教學,對于古典詩歌交融教學,特別對于七年級學生的古典詩歌學習來說,是最好的教學方式。
如果從更高的標準來看,這篇教學設計的新意還不夠明顯,特別是細讀詩歌環節,有點按部就班,一句一句賞析詩句,而不是以問題引領、激發學生的思維,以問題推進對詩句的賞析。雖然其中也有問題設計,但那是定向某一詩句后,就詩句的理解提出的問題,思維含量有限。另外,作業布置也有點多,三個作業,學生是否都能完成?效果如何?如果第一題背誦在課堂當場完成(絕句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果再不要第二題所謂的寫作作業,只保留第三題搜集整理寫月的詩句這一個作業,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曹公奇點評)
(作者簡介)
楊琨,初中語文教師,陜西省教學能手,楊琨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咸陽市2018年大篷車送教專家組成員,三原縣國培專家組成員,三原縣首屆“四有好老師”,三原縣先進教研個人,陜西省三原縣張家坳學校副校長。
與語為伴,與文為友,在語文教學的田野里靜靜心耕,默默生長。
明月寄愁心 意象寓情感——《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教學設計
楊敏娜
(學情文本定位)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部編本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的第二首,教材定位為教讀課文。本單元課文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發了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本單元的學習目標要求重視朗讀課文,感受漢語聲韻之美,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并注重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學生進入新學段后學習的第一首近體詩,在此之前,學生積累了初步的認識和鑒賞詩歌的基本能力,但在具體方法上和新學段的學習要求上還需要教師引導。結合單元目標、本課特點和學生學情,在教學中,我把引導學生了解近體詩的特點,體味作者情感,領悟詩歌寓情于景的藝術手法,培養學生朗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定位為本課的主要學習目標。
(設計理念)
一、“見”“解”結合,誦讀中品詩情。
“見”是朱光潛先生對學習詩歌的見解,“見”在這里是“現”的意思,就是呈現,朱光潛先生認為每首詩都自成一種境界,讀者在對一首好詩心領神會時,都必有一幅畫境突現于眼前,無論是欣賞或是創造,都必須“見”到一種詩的境界。這種“見”
一為直覺,二為情景相生,無比較,無分析,人情與物理互相滲透便是詩的境界。“解”
是朱自清先生對學習詩歌的主張。朱自清先生主張詩歌要多吟誦,細分析。單說一首詩“好”是不夠的,要先做分析的功夫。在這一課中,我根據七年級學生學習特點把二者結合,以適度解析,整體感悟為教法,在教學中解析意象,賞析句子,整體感悟詩歌意蘊;以讀為學法,通過學生多種方法誦讀課文,在語文實踐中體會近體詩的音律特點,讀出詩歌情感,讀出自己的閱讀體驗。
二、合作探究,引導中悟手法。
新課標課程基本理念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依據語文課程基本理念,這節課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指點、引導、評價,讓學生閱讀、思考、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豐富語言積累,發展思維,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我給學生補充相關內容,為學生的誦讀、感悟打好基礎的同時,引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再現詩歌內容,感悟詩歌寓情于景的藝術手法。
(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情況、單元目標和本課特點,結合新課程理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 反復誦讀,通過初讀、品讀、賞讀,讀出詩歌節奏和韻律,了解近體詩的特點,感知熟悉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品詞讀句,通過品味“左遷”“聞道”“過五溪”“夜郎西”等詞語,賞析“愁心”蘊含的情感,學習欣賞近體詩歌的方法。
3. 對比“煙花三月下揚州”和“楊花落盡子規啼”中的意象,多角度賞讀“明月”,讓詩歌融進生活,讓學生領悟詩歌中寓情于景的藝術手法。
(文本特色解讀)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 年)。當時王昌齡從江寧丞被貶為龍標縣尉,李白在揚州聽到好友被貶后想起當年王昌齡暗示他的“長安難見,功名如水”,頗多感慨,為王昌齡寫了一首詩,這就是著名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首句“楊花落盡子規啼”寫江南景象,兼點出時令,除了點明時間,楊花和子規還有獨特的含義。楊花,在詩中常代表離散的意象,如蘇軾就有一句詞是“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子規即杜鵑鳥,用的是子規啼血的典故。相傳,春秋時蜀國的皇帝望帝杜宇在失國之后悲傷而死變成了杜鵑鳥。它的叫聲非常凄厲,據說能啼出鮮血。因此,提到子規,表達的感情是悲哀的。首句于江南暮春景物中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和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渲染了凄涼哀愁的氣氛,切合當時情事,融情于景。
第二句“聞道龍標過五溪”直敘王昌齡貶官之事,點明愁的由來。“聞道”意謂聽說,表示驚訝,惋惜。“龍標”是唐代縣名,在今湖南洪江西,詩句中指王昌齡,古代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王昌齡所貶之地龍標當時是偏遠地帶,歷史上曾被稱為“五溪之地”。“過五溪”可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此句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后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用“愁心”一詞直抒胸臆,句意直白,情真意切,點出詩歌主旨。人隔兩地,難以相見,而明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一直伴隨友人到夜郎以西。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境,已見于前此的一些名作,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都與之相近。李白很喜歡寫月亮,他的詩中不乏各種情態的月亮,月亮是李白的良伴佳友,李白能將自己的種種心情都向月亮抒發。
細細品來,這兩句詩又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傾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唯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他法。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著朋友到夜郎西,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
《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標尉(古人尚右,故稱貶官為左遷),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得罪貶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沿用鮑照《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明月”象征著純潔、高尚,詩人在許多詩中把“明月”看作通人心的多情物,也只有“明月”才能同時照亮詩人和友人。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的特點之一和優點之一。在這首詩中,李白用“明月”這個一直高懸在中國詩詞天空的意象寄寓了對友人遭遇的同情與痛惜,更表達了他對友人的信任與安慰,希冀與鼓勵!明月做意象,為這首傷感的贈別詩添上了一層亮色,使詩歌情感底蘊更深厚。
(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古代詩歌四首》的第二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通過這首詩的學習,我們將要了解絕句這種近體詩的特點,這首詩抒發的情感以及運用的藝術手法。
(學生朗讀詩歌題目、作者,教師板書。)
二、初讀,知韻律。
學生齊讀本課學習要求之一:學習古詩要反復誦讀,注意讀準字音,讀出韻律,讀出節奏,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1. 讀準字音。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詩歌,其他學生糾正出現錯誤的字音,教師強調“郎”的讀音和寫法:郎為多音字,在這首詩中讀“láng”,讓學生注意“郎”字右邊的偏旁。
(2)學生自讀,掌握字音。
(3)學生齊讀,展示字音掌握程度。
2. 讀出音韻。
教師引導學生整理出這首詩的韻腳:啼、溪、西。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詩歌,其他學生聽讀,試著說說絕句的押韻規律。(預設:偶數句的末字必須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這個環節盡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發現,教師只做通順語句和關鍵處點撥的工作。)
(2)男女生交替讀,體味詩歌音韻。
3. 讀出節奏。
教師屏顯資料,指導學生用手掌擊桌代表平聲調,食指擊桌代表仄聲調,朗讀詩歌 ,了解七言絕句除末字外,兩字一拍,平仄交替的節拍形式,并感受詩歌節奏。
(1)學生自由朗讀,熟練節拍。
(2)學生展示朗讀。
(3)學生自由組合競賽朗讀。
(在展示朗讀環節和自由組合競賽朗讀環節教師要注意兼顧學習層次不同的學生。)
三、品讀,品情感。
1. 教師屏顯資料,學生結合注釋默讀課文,整理題目信息。
資料:王昌齡被貶龍標尉時,李白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書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預設:題目信息:李白聽說自己的好友王昌齡被貶官去做龍標尉,就在揚州寫了這首詩,寄給遠方的好友,表達他對王昌齡的關心和遭遇的同情。教師由此引導,詩歌中哪個詞直接表達了作者對好友的關心和同情,導入下一個環節。)2. 品讀“愁心”。
學生齊讀本課學習要求之二:朗讀本課詩歌,想象詩中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師以上一環節的問題的答案“愁心”為中心,引導學生在詩句中穿行,品詞讀句,體味情感。)
愁心:朋友仕途受挫(左遷龍標)
路途遙遠,勞頓。(過五溪)
貶地偏僻。(夜郎西)
(預設:題目“左遷龍標”一詞的意思是王昌齡被貶官到遙遠的龍標,由“左遷”
一詞可看出作者對好友的關心和同情,朗讀時用低沉的語調;第二句“過五溪”中的“五溪”指的是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是今湖南西部、貴州東部五條溪流的合稱,“五溪”從數量上和稱呼上能體現出路途的遙遠和崎嶇。前面再用一個動詞“過”,讓人眼前不由出現王昌齡跋山涉水,一步一步艱難前行的景象,而目的地卻是王昌齡心中的痛。“過五溪”用緩慢、低沉的語速、語調朗讀;第四句“夜郎西”
是一個地名加一個方位名詞,夜郎本就遙遠 ,再加上沒有具體落點的方位名詞“西”,看似寫地點,實則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無限關切。這一句要讀得沉重緩慢。)每一句的解讀都要指點學生朗讀,讀出語氣、語調,在朗讀中體味情感,并引導學生利用想象和聯想說出詩句的畫面,從中領悟情感。
這一環節的字詞知識:遙有此寄:寄,傳送。
我寄愁心與明月:寄,托付。
四、賞讀,賞手法。
感悟詩歌寓情于景的藝術手法
1. 賞析“煙花三月下揚州”和“楊花落盡子規啼”,感知作者抒發情感不同則選景不同的特點,并用不同的聲調朗讀體會。
(1)賞讀“煙花三月下揚州”。
(預設: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指艷麗的春景。李白與孟浩然的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作者倍感賞心悅目,而且孟浩然的這趟遠行是游歷而非貶官,所以是一次愉快的送別。選用“煙花”這個意象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向往。朗讀時用明朗輕快的語調讀。)
(2)賞讀“楊花落盡子規啼”。
(預設:楊花,即柳絮,楊花在詩中常代表離散的意象,如蘇軾就有一句詞是“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子規即杜鵑鳥,用的是子規啼血的典故。相傳,西周時蜀國的皇帝望帝杜宇在失國之后悲傷而死變成了杜鵑鳥。它的叫聲非常凄厲,據說能啼出鮮血。因此,提到子規,表達的感情是悲哀的。楊花落盡子規啼正是江南暮春時節,而作者于江南暮春姹紫嫣紅,百鳥飛舞,隱含夏意的生機勃勃的景象中,獨選楊花和子規,是因為這兩個意象能恰如其分地表達作者此時的心情。這種藝術手法就是寓情于景。朗讀時用低沉緩慢的語調讀。)賞讀時,每一句要結合賞析讀,賞讀結束后,教師做簡單總結,再讓學生對比讀,領悟融情于景的藝術手法。
2. 賞讀“明月”。
教師引導學生從月亮的外形,顏色,變化規律等方面說說對這個意象的理解。
如:從月的圓缺變化規律方面,勸慰朋友看淡人生坎坷,人生如月,有對圓滿的希冀,就有月盈則虧的遺憾。
3. 在飽含情感的背誦中結束新課。
五、板書設計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直抒胸臆 愁心
寓情于景 楊花 子規 明月
(教后反思)
根據課標對古詩文學習的要求,這首詩歌我采用在朗讀中賞析,在賞析中朗讀的方法,指導學生逐步讀出節奏、語速、聲調,在韻律的變化中感知詩歌內容,在賞析中體會情感,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在字詞教學中,“夜郎”的“郎”是學生的易錯點,我只是采用常規的強調,還沒有找到一個符合這個知識點的課堂占時恰當又實用的方法。
(名師點評)
楊敏娜老師的《<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教學設計》,積極倡導新課程理念,教學設計實中見新。
一、課程理念貫穿始終
教育便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師只在關鍵處點撥,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教學設計實中見新
教師指導學生實實在在朗讀,在朗讀中賞析,在賞析中朗讀,指導學生逐步讀出節奏,語速,聲調,不僅讀內容,更是讀情感,在賞析中體會情感,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實實在在“品讀”,品讀“愁心”;實實在在“賞讀”,賞讀手法。朗讀始終貫穿其間,注重起承轉合,顯示出了高超而巧妙的設計思路。本設計最大的創意是難點的處理:對比學生熟悉的“煙花三月下揚州”和“楊花落盡子規啼”中的意象,多角度賞讀“明月”,讓詩歌融進生活,讓學生領悟詩歌中寓情于景的藝術手法,穩中見活,讓學生領悟“一切景語皆是情語”。如果說,有一點問題值得商榷的話,就是教師指導“學生用手掌擊桌代表平聲調,食指擊桌代表仄聲調”這樣的一種形式依據在哪里,倒是值得商榷和探討。我認為可以使用擊單掌和擊雙掌的方式來實施這樣的教學方法,這樣也許會更好些。
(崔益林點評)
(作者簡介)
楊敏娜,岐山縣七〇二學校語文教師,縣級教學能手,校級先進工作者,擔任校園文學社主講老師。2018 年為全縣教師做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培訓,有多篇論文獲省、市、縣獎項。2016 年,輔導學生參加“語文報”杯書信大賽,獲指導教師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