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 曹操
一“觀”字 感豪情——《觀滄?!方虒W設計
張小寧
(學情文本定位)
《觀滄?!愤x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古代詩歌的教學任務,在初中階段,應調動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朗讀、背誦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賞析藝術手法,激發他們對古代詩歌的熱情,浸潤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一方面得區別于小學教學,不只是認知詩歌大意,還應在朗讀背誦的基礎上了解作品的藝術特點;另一方面,使學生對詩的意境有所體認,對詩的思想情感內容有所感悟。所以進入七年級,要引導學生讀詩,既感受體驗,又理解辨析?!队^滄海》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全詩意象豐富,虛實結合,氣勢雄渾,適合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詩歌鑒賞能力。
(設計理念)
古典詩詞大量引入教材,使學生更多地體會到中國古典文學的韻致,但相比于浩瀚的古詩來說,這些也只是滄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學法指導,是變“學會”為“ 會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要著。《觀滄海》是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的名篇,詩人登高望海,感慨萬分,詩中描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萬千的壯麗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
詩歌先突出寫大海邊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 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勾畫了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接著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托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于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這首詩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教學時應適當介紹詩人的經歷及寫作背景,這樣學生才能理解詩意和詩人的感情。教學時,以朗誦為載體,讀中理解,解后再讀。充分領會詩人的感情。借助反復的朗讀、充分的想象,體會詩的意境。這是閱讀詩歌的方法之一。學生依靠本首詩歌對閱讀方法的尋找,從題目入手,緊扣“觀”字,感悟、認識作者的情感在詩歌中的走向——感豪情。要特別注意詩歌中的景物描寫,弄清作者是通過哪些景物來構成一個什么樣的意境。通過老師的啟發,經過思考、討論、明確,一直追蹤到問題的實質,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并獲得成功體驗。引起學生自發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自主閱讀的熱情。
(目標定位)
1. 結合時代背景,感受詩人斗志豪情。
2. 結合詩歌內容,把握詩歌雄宏意境。
3. 結合關鍵詞句,充分想象獲得體驗。
重點:以朗誦為載體,讀中理解,解后再讀。充分領會詩人的感情。
難點:領悟詩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美,結合背景,學會辨析。
(文本特色解讀)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 年)八月,曹操經過擒呂布,降張繡,在官渡打敗了他的主要敵手袁紹,接著誅袁譚,平高干,北征烏桓又一舉獲勝,統一了北部中國;九月,他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面對大海,自然要心情激蕩,浮想聯翩,寫下了《觀滄?!?。
這首詩從“東臨碣石,以觀滄?!遍_始,寫出觀海的地點,接著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最后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兩個“若”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因為選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點,如“滄?!薄昂椴ā薄叭赵隆薄靶菨h”等,都是遠觀之景。設想我們處在這樣的情境中,所觀之景盡是宏觀之景、浩大之景,遠望滄海的波瀾,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為之開闊,胸懷為之寬廣。所以當秋風蕭瑟之際,借著大海的雄渾,于蒼涼中又有慷慨,使得該詩作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而且詩作的這種壯美都是由一“觀”字展開。
一方面:“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那是從碣石山往下觀滄海的情形?!板e!保ㄊ幯⒉憠验煟弧榜抵拧?,山島聳立、挺立不搖。一“何”字,有驚訝,有贊美:茫茫大海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此刻所觀的是大海的全景,所以從大處渲染,給人堅定倔強的感覺。
另一方面:“叢生”,樹木競爭向上,永不低頭;“豐茂”,百草旺盛不息,充滿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仿佛巍然的山島有無限的生趣等待我們去發現:碣石山巋然不動,蘊藏著詩人標領歷史潮流, 敢做敢為, 高瞻遠矚的政治家品格;凝鑄著詩人不怕艱難險阻,傲視群雄,堅毅從容的軍事家風采;滿山繁茂的草木,讓詩人觀到了他麾下摧枯拉朽的百萬雄師……
第三方面:“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隨著陣陣風聲突然迎來、濤濤巨浪突然涌起,此刻大海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密茂盛。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反而聯想到風吹浪打,山高風急,凝鑄著詩人不怕艱難險阻的風采,瑟瑟的秋風,是戰旗作響;涌起的洪波,是南征北戰的艱辛……這時都涌上心頭,詩人的思緒怎能不像大海一樣洶涌澎湃、回蕩激烈呢?
第四方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是一個動的畫面 ,日月像被海浪拋出和吞沒,運行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一個靜的畫面,獨具匠心的動靜構思,把大海塑造成一個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偉的藝術形象,表現了詩人的博大胸懷和豐富想象力,同時也給我們讀者豐富的想象力,讀之令人心胸開闊,信心倍增,成為千古名句。沒有偉大政治家的胸懷和氣魄,沒有深厚的藝術功力,是寫不出這樣前無古人的詩句的。而且動靜形成強烈對比,突出寫景雄奇壯麗,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業、一統天下的理想抱負。真可謂:水天一色登高,景現心亦遠;風月無邊觀海,神明氣不凡。
曹操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觀滄?!房此茖懢埃瑢崉t述志。志在容納,以海自比。從點題直起,至“水何澹?!绷?,鋪寫滄海正面,轉就日月星漢,想象其包含度量。寫滄海,正是寫自己,他的雄才大略和大海一樣,包羅萬象,這是一種寬闊豪邁的胸襟,這是一種遠大宏偉的政治抱負!這樣一位在政治上叱咤風云的英雄,以一“觀”字,展吞吐宇宙之豪情。
(教學環節)
一、導課,“觀”題目
請同學們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歸納你心中“?!钡挠∠?。海是神秘的,時而波濤洶涌,時而恬靜溫順,但總是壯闊的。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觀滄海》,去感受詩人所“觀”之景,感受詩人心靈的震顫——詩人情感與自然的融合。
二、初讀,“觀”內容
1. 齊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碣石 jié 澹澹 dàn 竦峙sǒng zhì 蕭瑟xiāo sè 哉zāi2. 朗讀三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3. 自由朗讀,讀出節奏以及感情。展開想象,在眼前展現詩所描繪的圖景。
緊扣原詩,從詩歌內容進行嘗試。分組交流,然后各組推舉一至兩篇較好的作品(圖畫或者文字)。一起來欣賞和評點同學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繪出了詩所描繪的圖景。
4. 學生齊讀,要讀出激昂豪邁的氣勢。
三、品讀,“觀”意境
1. 描述詩人觀滄海的時間、地點、事件。
從“秋風蕭瑟”讀出“觀”的時間——秋季。
從“東臨碣石”讀出“觀”的地點——碣石山。
從“東臨碣石,以觀滄?!弊x出“觀”的事件——觀滄海。
2. 描述詩人所觀之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的是俯瞻滄海的全景,是實景。
其中,“海水”“秋風”“洪波”幾句是動景,遠景;“山島”“樹木”“百草”兩句是靜景,近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寫的是詩人看到海水洶涌浩蕩所想象出的景象,是虛寫。
3. 運用聯想說出詩中哪些詞再現大海的神韻?
“澹?!?,水波蕩漾的樣子,聯想到大海動蕩不息的力量;“竦峙”,聳立,聯想到山島挺立不搖的力量;
“叢生”,聯想到樹木競爭向上永不低頭的力量;
“豐茂”,聯想到百草旺盛不息的力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聯想到宇宙一切都躍動迸發于滄海之中,躍動迸發于作者廣闊的胸懷之中。寫景雄奇壯麗,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業、一統天下的理想抱負。
4. 以上是從內容上獲得的體驗,那么從情感上進行思考交流:詩中哪個詞是大海留給詩人的最初體驗?
“何”字,把作者宏觀縱覽,視野寬闊的意境蘊涵其中,真可謂:水天一色登高,景現心亦遠;風月無邊觀海,神明氣不凡。
5. 思考這些描寫與詩人宏大胸懷之間的聯系。(學生回答,總結)①在這幾句詩中,有哪些詞語的含義相關?(臨,登上。竦峙,聳立。均能感受到觀海的地點之高。)
總結:此刻,站立于高山之上的曹操統一了經歷了多年戰亂的北方,正處于自己人生的巔峰之中。
補充材料:平定北方的戰爭經歷了整整七年時間,雖然官渡一戰獲勝,但戰勝袁紹及其家族還是極其艱險的。特別是在北方進軍的過程,曹操甚至開挖了兩條運河來運送物資。為此,他曾經寫下了著名的《苦寒行》來記載這次艱苦的行軍過程: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登上高聳的太行山,陡峭道路艱險難行!羊腸小路彎曲盤旋,車輪顛跛屢次摧折。幽幽深林冷落凄寒,北風哀號催人心碎!)
②起伏不定的大海與曹操的內心有什么關聯?
總結:表現出曹操起伏不定的內心。
③從“蕭瑟”一詞中,你可以發現,眼前郁郁蔥蔥的一切很快會發生什么變化?
(凋零)“洪波涌起”,說明此刻風很大,才能卷起巨浪,剛才還只是起伏不定的大海會在轉瞬間涌起巨浪嗎?(這是曹操內心的反應)那么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激起了如此大的浪濤呢?
補充材料:此刻曹操雖然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特別是在他獲勝之后,他最重要的謀士郭嘉因病去世,年僅37 歲。在官渡之戰前,由于勢力相差懸殊,曹操也曾經猶豫過,是郭嘉幫他分析了他與袁紹之間的優劣之勢,堅定了他必勝的信心。在進軍北方的時刻,面對艱難的道路他也曾遲疑過,又是郭嘉敦促他不能給袁氏兄弟以喘息之機,最終使他贏得了最后的勝利。郭嘉的去世對曹操打擊極大,在第二年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這是他軍事生涯中最慘重的失敗,此前他雖然也失敗過但都能東山再起贏得勝利,可此戰失利后,他也曾幾次進兵南下但都無功而返,統一天下的機會就此失去。赤壁之戰敗后,曹操就痛哭郭嘉,認為如果郭嘉還在自己不會有如此之慘敗。
總結:眼前的景物讓曹操看到了生命的無常與脆弱,在飛逝的時光中,曾經茂盛繁華的一切轉瞬間都會凋零、消失。
五、悟讀,感豪情
現在,請大家扣住詩中的景物拓展,想象自己就是一代梟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風吹動你的戰袍,衣袂飄飛,放眼觀望蒼茫無際的大海,不覺豪情滿懷,一起放聲吟誦《 觀滄海》。
六、作業設計
學習了這首詩之后,你眼中的曹操是什么樣的呢?
七、板書設計
觀滄海
動靜結合 虛實相生
視野寬闊 胸襟博大
(教后反思)
本文教學體現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采用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掌握方法,感知內容,體味情感,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從而更好地把握了詩歌。要引導學生讀詩,既感受體驗,又理解辨析。在詩歌賞析環節,采用了個人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又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名師點評)
中國詩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詩歌學習中,借助語言文字,體會并繼承中華文化尤為重要。本著這樣的教學要求,我們的教學目標就必須進行適當的調整,不能僅僅停留在逐字解釋、串講、總結主旨的層面上,而應該通過誦讀、理解、解讀、體驗等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詩歌。
一、讀中體驗 真正的朗讀是帶領學生深入詩中意象,大膽想象,去理解內容,體驗情感。本課教學設計第一環節從齊讀開始,掃清文字障礙,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緊扣原詩意象,分組嘗試交流想象到的圖畫或者文字,最后到齊讀,一氣呵成,不僅讀出了情感,更是讀出了激昂豪邁的氣勢。這種循序漸進的朗讀訓練過程,顯現出一步一個方法的訓練,一步一個技巧的突破。不僅有效,更有意義。
二、讀中點撥 詩中描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萬千的壯麗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本課設計反映了引導學生感受這種文化內涵的過程。先描述詩人所觀之景,再運用聯想說出詩中再現大海神韻的詞,把作者宏觀縱覽,視野寬闊的意境蘊涵在朗讀中,交流中,點撥中。既有學生主體的展現,又有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適當的將詩歌背景材料作以補充,水到渠成完成感悟、鑒賞。
三、讀出關鍵 教學設計的每一環節緊扣住詩歌題目的“觀”:“觀”內容、“觀”意境、“觀”豪情等。問題設計從“觀”字出發,通過想象與聯想讓不同學生展示個性的結果,進行多層次的語言實踐讓學生對關鍵字詞、關鍵語句挖掘其內在信息,這種信息會給人帶來一種驚奇,增強大家參與的積極性。王榮生教授說道:
語文教材教學價值是未定的,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言語智慧,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的言語智慧,它對教學內容的選定都是有益的。無疑,在張小寧老師對《觀滄?!芬徽n的教學設計中,我們不僅“觀”到了景,更是讀到了情。
(崔益林點評)
(作者簡介)
張小寧,陜西省定邊縣第二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曹公奇名師工作室成員,王艷芬名師工作室成員,省教學能手、首批學科帶頭人,榆林市“名師大篷車”授課教師。曾榮獲“陜西省課改先進個人”“中語會第六屆‘語通杯’教改新星”等榮譽稱號,分別獲陜西省中學語文課堂大賽、全國中語會語文課堂大賽一等獎。主持完成省級課題《語文閱讀教學“字詞導讀法”研究》,參與曹公奇名師工作室課題《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選定的原則和策略研究》。2015 年參加部編教材審讀工作,2013、2017年參加陜西省中考語文命題工作。
觀滄海壯闊 顯英雄本色——《觀滄海》教學設計
陳 靜
(學情文本定位)
《觀滄?!肥瞧吣昙壣蟽缘谝粏卧谒恼n《古代詩歌》四首的第一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題是“四季美景”。能力訓練點一為感受和賞析寫景作品的能力;二為朗讀優美詩文的能力;三為揣摩品味文學語言的能力。
單元前三課均為現代散文名篇,本課為古詩。賞析古代詩歌較現代散文難度要更大一些。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形象思維能力較強,也有一定的朗讀基礎,前面三篇現代散文的學習為本文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本課教學,應該在熟練運用前面所學習的朗讀技巧和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循序漸進、提高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背誦,克服語言障礙,進入詩歌意境,真切體會詩歌情感。本詩作為四首詩中的第一篇,也是學生進入初中學習的第一首詩,“責任重大”。要通過本詩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經典詩歌的魅力,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同時也初步了解、積累初中古詩學習的要求、方法,為今后的學習做鋪墊。古詩的學習要“實”還得注重誦讀,在誦讀的基礎上進行感悟、理解和賞析。要適當提高學生誦讀的要求,變“誦讀”為“美讀”,通過對重音和停連的指導,讓學生充分表達詩歌蘊含的情感,還要注意朗讀時的儀態要落落大方。學生小學階段沒有正式學習過曹操的作品,但對曹操并不陌生,通過小說《三國演義》都粗略了解曹操作為政治家的一面,會有一定的學習興趣。學習本詩可借助背景,讓學生在領略美景、賞析美言后進一步了解、欣賞曹操政治家、文學家集于一身的魅力人物形象。
(設計理念)
1. 注重古詩文教學的“實”,重視誦讀在古詩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經典的古詩文一定要帶學生去領略到它的美,語文核心素養第三條是“審美的鑒賞和創造”?!队^滄?!愤@首詩音律之美、景物描寫之美、表達情感之美、人物形象之美都值得好好去揣摩和品味。但是審“美”不是灌輸和強加的,必須是學生自己去領悟、體會?!懊馈?span style="font-size: 1em;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要讀進去,還要讀出來。以讀貫穿課堂,注意朗讀設計要有一定的匠心,注意朗讀的梯度和方式的靈活多變,這樣就能帶著學生一步步讀進文本,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閱讀體驗。也避免了朗讀方式的單一乏味,產生審美疲勞。
2. 尊重學生的心理特點、閱讀能力,關注學生的閱讀興趣。古詩文的理解有一定難度,鑒賞更是要求較高。為了避免學生閱讀興趣不高,在環節的設計上,盡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導入從學生熟悉的《三國演義》入手,結束回歸到對曹操形象的定位,都是為了激發學生從探究曹操的詩歌到探究這個人物形象的興趣。同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設計時多調動學生想象景物、情景,融入詩歌,讓學生借助形象思維深入理解詩歌。
(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情況、單元目標和本課特點,結合新課程理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 大聲誦讀詩歌,把握韻律、節奏。
2. 變換誦讀,梳理詩歌結構,品析語言,理解景物美、情感美。
3. 結合背景,美讀詩歌,展開想象,理解曹操的雄心壯志,欣賞曹操的人格魅力。
(文本特色解讀)
《觀滄海》這首詩歌寫于東漢建安十二年,這一年曹操率軍北征烏桓,大破烏桓族和袁紹的殘余勢力,基本統一了北方,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山,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共四章)。本詩是首章。
這是首四言古詩,詩人描寫了滄海宏偉壯觀的景象,抒發了一統河山的雄心壯志。詩歌結構清晰,層次分明,伴隨著景物描寫,詩人的情感層層遞進,直至達到高潮。全詩分為三層:第一層( 開頭兩句) 交代了觀海的地點。第二層(中間六句)描寫了海水和山島。實寫景物,表現大海的波瀾壯闊與威嚴。第三層(最后四句,附文除外)想象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羅宇宙萬物的宏偉氣魄。這一層是虛寫,想象之景。
這首詩歌的魅力,實際上就是曹操個人的人格魅力。曹操其人才高志大,夢想統一全國,是一個有抱負有野心的杰出政治家。北征烏桓為他統一全國打了重要的基礎。得勝凱旋,經過了秦皇漢武曾經登臨的碣石山,曹操心胸激蕩,勝利的豪情,對前途的樂觀,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都融在對祖國壯美河山的贊美中。詩歌既表現了一個詩人奇特的想象,含蓄深沉的情感又表現了一個政治家的霸氣與豪邁。
對滄海景色的描寫突出一個關鍵詞“宏偉壯闊”,首先描寫的景物都是宏觀之景,“滄?!薄昂椴ā薄叭赵隆薄靶菨h”。景物的特點也極具特色,海水動蕩,山島聳立在海心的險峻,讓人對大海一下子產生了敬畏之情。雖然“自古逢秋悲寂寥”,但詩人筆下秋天的樹木和百草卻欣欣向榮,生機勃發。當秋風吹動,洪波涌起的時候更見大海的壯觀,這一描寫也是為下面的想象造勢。詩人的想象將我們帶入了一個更加宏偉的世界。大海的遼闊到了無邊無際,連日月星辰都在它的懷抱里運行,大海就仿佛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奇特的想象讓人嘆為觀止,也使得這四句詩迸發出動人的光彩,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寫景的順序,情感的表達也有它內在的邏輯關系。首先總寫大海全景,渲染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贊美之情溢于言表。接著視角轉化,寫出了島上秋天生機勃勃的景象,這與詩人此時內心的激昂與自信是分不開的。視角再次回到海面,景色又起變化,海上風云突變,涌起滔天波瀾。大海越洶涌越能突出曹操的英雄氣概和他此時的壯志豪情,大海的節奏與他的內心的波濤是吻合的。江山如此多嬌,引時代英雄競折腰。而接著大海吞吐日月的遼闊正如曹操本人博大的胸襟,他仿佛與大海已融為一體。情感從贊美開始,伴隨著景物的變化,層層推進,直到達到高潮。作者不僅表現了大海的形象,更展現了大海的性格,孕大含深,動蕩不安。詩歌情感奔放,但思想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達到了情理結合,值得帶著學生細細品味。
(教學環節)
一、導入設計
同學們,你們讀過《三國演義》嗎?了解曹操這個人嗎?請大家齊讀《古代詩歌四首》課下注解一。我們可以看到曹操的第一個身份是政治家,也是《三國演義》
這部小說給我們呈現的形象。下面想請一位同學用一句話說說《三國演義》里所塑造的曹操的形象。(預設學生可能會回答“奸雄”這一評價)這是小說家眼中的曹操,帶有一定的虛構色彩。有個詞語說“文如其人”,今天我們學習曹操自己的詩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了解一下曹操,也許會有新的發現。讓我們一起走入詩歌《觀滄?!?。
二、資料助讀(幻燈片)
1.寫作背景:《觀滄海》這首詩歌寫于東漢建安十二年,這一年曹操率軍北征烏桓,大破烏桓族和袁紹的殘余勢力,基本統一了北方,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山,詩人登上秦皇、漢武曾經登臨的碣石山,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共四章)。本詩是首章。(提示學生關注標注了下劃線的詞語)2.文體知識:這是首四言樂府古詩,語言質樸剛健、音調鏗鏘。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三、初讀詩歌 大聲準確
1.請同學們先大聲自由誦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然后請同學起來展示誦讀。(提示:四言詩的短句一般是2 / 2 斷)
2.請同學起來展示,其他同學聽讀正音,糾正斷句。
3. 全班大聲齊讀,讀準讀順。
四、變換誦讀 理解悟情
1. 自讀詩歌,思考,本詩描寫出滄海怎樣的特點,表達了什么情感?用1——2個關鍵詞概括。請從文中圈劃出關鍵詞并批注。
(預設:學生可能比較容易找出大海遼闊、波濤洶涌等特點,引導學生進一步提高概括能力,用一個詞表達——宏偉,并將詞語板書在黑板上。詩人情感是贊美大海,這一點大部分學生應該能夠答出。少數思考力強的同學也許能聯系到背景,談到詩人勝利的喜悅,這里不作強求,尊重學生初讀的體驗。將贊美一詞也板書在黑板上。)2.教師提問:本詩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請聽讀詩歌,動筆將詩歌正文劃分為三個部分。一生范讀,其他同學聽讀劃分。
(預設:此題難度不大,但可能少數粗心的同學會將附文也進行劃分,需要教師引導和強調。討論明確后,四個小組分別誦讀三層以及附文,感受詩歌層次分明的特點)
3.要求學生關注黑板上的板書,教師質疑:詩人如何表現景物宏偉的特點,請同學劃出文中描寫的所有景物,齊讀詩歌,重讀描寫景物的名詞,并思考詩人筆下所選擇景物的特點。
(此題略有難度,學生可能不明白老師要求觀察詩人選擇了哪些景物來寫,可能會回到到景物有什么特點,在討論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和要求,將詞語從課文中摘出來單獨讀,讓學生體會思考進而總結出宏大的景物來表現出“壯觀”這一特點。)
4.繼續圈劃出詩人對景物特點進行描寫的詞語,全班再換角度誦讀,重讀表現景物特點的句子。讀完展開想象在大腦中再現景物,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這些景物的特點,并批注在詩句旁,準備全班交流。
(預設,學生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能夠概括,但有的地方未必概括得準確。這就需要教師在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的時候,發揮集體的智慧,互相取長補短,最后總結出大家都認同的詞語。此外,在這一環節中,必須再次讓學生明確,日月之行一句之后的內容屬于想象之景,極言大海之大,此處不用分析。再次對學生強化實寫之景和想象虛寫的差別。)
五、美讀想象 感受壯志
1. 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標出體現情感的重音,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情感美,然后自由誦讀、體會,同座位相互評價。
(預設:學生根據自己的語感,對詩歌的理解以及聽老師的誦讀,應該能標出部分重音,但可能不全面或者少數詞語有爭議。這里教師帶領學生邊讀邊品,確定應該重讀的詞語如:滄海 何 澹澹 竦峙 叢生 洪波 日月 燦爛)2. 通過感受詩人對滄海的贊美,我們了解了曹操作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和欣賞,知道了曹操是一個愛美和會表達美的文學家。那么,老師想再問問大家,你能從這首詩歌中讀出曹操作為政治家的特質嗎?請全班同學讀詩歌,想象詩人站在碣石山上觀賞滄海吟詠詩歌的情景,結合背景揣摩詩歌第二層和第三層詩人贊美滄海和想象滄海背后的心理活動。他為何熱情洋溢地贊美滄海,又為何把滄海想象得比宇宙還要大。最后得出結論,從政治家的角度,你會用一個什么詞語評價曹操。
先讀,接著批注,然后小組討論,最后全班交流。
(預設:這個問題,信息量較大,但是學生如果聽清了問題,逐一解決,就能明白老師的意圖,教師重在引導學生條理清晰地解決問題和表述答案。第一個小問題,聯系背景應該很快能解決。學生能夠聯想到曹操剛打了一場重要的勝仗,所以春風得意、躊躇滿志。這么壯闊的滄海與他內心的雄心壯志是吻合的。在這里,教師順勢強調北征烏桓的勝仗對曹操意義重大,為他統一全國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出,用想象極言滄海之大,實際上大的是曹操的胸襟和曹操的志向。他渴望像秦皇、漢武一樣成就一番偉業。曹操英雄的形象也就是呼之欲出了。教師在黑板上板書下:英雄壯志。)
六、角色誦讀 激發志向
1. 全班閉上眼睛齊背《觀滄?!罚X海中想象曹操彼時躊躇滿志的形象。
2. 角色誦讀,請有興趣的同學,登臨講臺,展示背誦《觀滄?!?。同學點評其氣質。
(教后反思)
這節課的設計,我希望能突出古詩文的朗讀教學特色。通過誦讀,讓學生走進文本,理解詩人情感和宏大的志向,進而感受到曹操的英雄魅力。但是在讀上,我又希望能有所創新。從初讀到后面的背誦,設計環環緊扣,層層遞進,伴隨著讀讓學生從整體感知,到逐步理解,到透過文字,結合背景想象人物心理,深入理解人物情感和志向。其中我認為難度最大的環節是文字理解,由表及里理解詩歌文字。
這里,我采用變換關鍵詞誦讀,就是為了讓學生明白,理解的要點在關鍵詞的理解。這樣降低了難度,學生也能積累學習的方法,明白閱讀中抓關鍵詞理解賞析的重要。但是,為了追求教學上的理想效果,有些問題的設計還是預設性較強,牽著學生的思想跟自己走。課堂容量也比較大。
(名師點評)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強調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p>
陳老師在《觀滄海》的教學設計中,“結合背景,美讀詩歌,展開想象,理解曹操的雄心壯志,欣賞曹操的人格魅力”,特別是要求學生想象詩人站在碣石上觀賞滄海,吟詠詩歌的情景,想象曹操此時躊躇滿志的形象,更是激發了學生們想象的情緒。
學生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將沒有生命力的黑字變成了多彩的畫面,讓學生有如臨其境之感,進入到文本所描繪的闊大境界,得到了美的體驗,真切地感受到曹操剛打勝仗后,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英雄形象。體會到壯闊的滄海和詩人此時的雄心壯志是相吻合的。正由于如此的想象,讓學生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了“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的境界。很難想象,本堂課如果沒有想象的環節,僅僅憑老師的言語灌輸,學生如何將景情融合。陳老師的想象設計,開闊了學生的思路,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砸碎了禁錮學生頭腦的枷鎖,讓學生的情感和詩人的情感達成一致。
世界缺少了想象,未來的人類也將無法想象。
(崔益林點評)
(作者簡介)
陳靜,西安市航天中學教師。曾獲市級優質課競賽一等獎,全國中小學優秀語文教師古詩文說課大賽特等獎。被市教育局、市共青團授予過“優秀共青團員”稱號。西安市雁塔區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個人?!皣嘤媱潯标兾魇∴l村教師送教下鄉研修項目講師團講師。撰寫的論文多次獲獎并發表。
“觀”滄海“品”豪情——《觀滄海》教學設計
張 敏
(學情文本定位)
《觀滄?!肥遣烤幇娼滩摹墩Z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的第一首。教材定位為教讀課文。這是學生在初中語文課堂上首次學習中國古代詩歌,要注意教學的基礎性:一是與小學相銜接,了解學生讀過哪些古代詩歌,了解學生現有水平;二是教學時盡量做到通俗易懂,不要隨意提高學生的接受水平。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年級特點引導學生了解詩歌的特點,理解作者奇偉的想象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培養學生朗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學生對作者曹操的詩歌風格是比較陌生的,在執教這首詩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講清曹操的生平,以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借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設計理念)
積極創設情境,提供一個體驗式的學習平臺,要激發學生有所感悟,珍視學生的初讀體驗。學生的初讀體驗是非常珍貴的,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體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表達。把握“讀”——“品”——“悟”層層遞進的學習方法,讀講結合,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感悟來體會詩歌主題。要注重朗讀,以朗讀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在熟讀感悟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當堂背誦;在讀懂大意的基礎上有所感悟。注重激發聯想和想象,把課本上的語言文字變成學生腦海中的鮮明形象或畫面。注重引導學生初步賞析古代詩歌,談談個人的感受或看法。注重“知人論世”教學法,給學生講作品相關的背景知識,《觀滄?!分械摹叭赵轮小彼木?,教師必須結合作者生平講解,才能讓學生理解并體會曹操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教師一定要掌握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這個原則。
(目標定位)
1. 朗讀詩作,反復誦讀。結合朗讀展開想象,感受詩歌。
2. 結合寫作背景,感悟詩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
3. 在誦讀、賞析中感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雄渾壯闊。
(文本特色解讀)
東漢建安十二年(207 年)五月,曹操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山,寫了這首有名的《觀滄?!贰T娮鹘铚婧V?,抒發曹操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詩歌的題目《觀滄海》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詠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詩的正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兩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下,視野遼闊,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绊偈?,據《漢書? 地理志》載,在麗城( 現在河北樂亭) 西南,六朝時沉入海里?!坝^”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第二層(“水何澹?!敝痢昂椴ㄓ科稹?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實景,動靜結合?!八五e#綅u竦峙。”是寫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板e!保切稳莺K畵u搖晃晃的樣子;“何”,這里當“多么”講?!八五e!?,形容大海波瀾壯闊,海水蕩漾,是動態;“竦峙”,是高聳屹立的樣子,山島聳立,是靜態,動靜相互映襯。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我們都知道,同樣是觀海,站在岸邊,坐在船頭,或者是登上山頂,我們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這時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從大處落筆,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渾然的氣勢,給人一種堅定倔強的感覺。山島巍然,一下子就奪去了詩人的注意力,所以緊接著就寫島上的景色:“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充滿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仿佛其中有無限的生趣等待我們去發現?!扒镲L蕭瑟,洪波涌起。”隨著一陣蕭瑟的風聲,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瀾,使人覺得蔚為壯觀!草木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躍然紙上。從這句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作者雖寫觀海,但并不單純寫海,在描寫大海時,又插以山島草木來點染,有了山島草木的點染烘托,就把大海寫得生機勃發,欣欣向榮,使人感覺到,大海不僅浩瀚壯闊,而且美麗多姿。吟誦詩的第二層,我們就能體會到其中的韻味: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圖畫啊!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
面對這迷人的海上風光,作者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象?!叭赵轮校舫銎渲?;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這是何等的氣魄啊! 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的色彩。雖然是高度的夸張,但作者還是緊緊抓住了大海氣勢磅礴這個特征來寫,夸張是合情合理的。
詩人豐富的想象,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更加宏偉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寥寥十六個字,就寫出了滄海之大,寫出了一種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氣派。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實在壯觀?!靶菨h”就是天上的銀河。這四句詩的意思是:太陽和月亮每天從東方升起來,繞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樣。星光燦爛的銀河,斜貫在天空,它那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發源于滄海一樣。太陽、月亮和銀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輝煌、最偉大的形象了,可是詩人覺得它們的運行仍然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種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詩里是并不多見的。
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心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如此壯麗的詩篇的。
《觀滄?!返淖掷镄虚g都洋溢著飽滿的激情。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這首詩的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宋人敖陶孫曾這樣評說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队^滄?!愤@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音頻“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想一想:“浪花淘盡英雄”——東漢時期的英雄人物曹操,你了解多少?
(學生可根據課前預習簡單談一談,不必深入。)
二、初讀
1. 讀準字音
(1)個別學生試讀,其他學生糾正字音。注意“澹?!弊xdàn dàn,“竦峙”讀sǒng zhì 等。
(2)學生齊讀,教師指導學生讀準音調。
2. 讀出韻律(詩歌的韻律也就是詩歌的節奏,即把握住停頓節點。)(1)學生自由讀。要求出聲讀,注意感覺詩歌節奏。
(2)教師強調四言古詩的讀法,一般可按二/ 二的節奏來劃分朗讀。學生練習劃分節奏,自由朗讀。
(3)教師示范朗讀。學生體會四言古詩質樸剛健、音調鏗鏘的特點。
3. 讀出情感
(1)教師提示:建安十二年(公元207 年)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基本統一了北方;九月,他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因為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至關重要的戰爭,而《觀滄?!氛遣懿俦闭鳛趸竿局薪涍^碣石山時寫的,因此,要讀出壯美、豪邁的特點。
(2)學生個性朗讀。學生毛遂自薦或教師指定朗誦基礎好的學生個性朗讀,注意讀出氣勢。
三、品讀
品滄海之景
1. 通過反復誦讀詩文,學生已經可以在腦海中想象詩人登山臨海的情景,小組討論:作者都觀了哪些景色?
明確:滄海、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辰。
2. 小組討論:詩中所描寫的景物有哪些特點?詩人又是如何來描寫景物的?
明確: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竦峙,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樹木百草,是靜態;秋風洪波,是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對日月星辰的描寫,則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兩個“若”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動靜結合,虛實相生。
四、悟讀
通過著重幫助學生學習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感悟體驗曹操宏偉的抱負和闊大的胸襟。
1. 憶一憶:作者在什么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
詩人曹操在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身為主帥,登上當年秦始皇、漢武帝也曾登過的碣石山,秋風蕭瑟,海水涌動。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蕩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正是因為曹操有著這樣的宏偉抱負,有著這樣的闊大胸襟,所以他才能寫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打動人的詩句。
2. 談一談:你是如何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四句詩的?
明確:這四句詩,寫出了滄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氣派。海天相連,浩浩蕩蕩無邊無際,蔚為壯觀。作者借景抒情,既表現了大海的輝煌飽滿,也表現了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
詩人通過夸張的想象,讓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都來自大海的懷抱,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
3. 想一想:你能不能理解詩文中的宏觀景象和豪情壯志?
預設:東漢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一直都有一統天下的雄心抱負。詩文中,作者通過夸張的想象,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
作者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我們來觀滄海壯闊之景,品作者想要一統天下之豪情。
五、小結
詩人通過觀滄海所見之景,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羅萬象的壯麗景象,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寬闊的胸襟、博大的胸懷以及建功立業統一中國的偉大政治抱負。通過學習,我們也領略了曹操“幽燕老將,氣韻沉雄”的藝術特色。
六、作業設計
1.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 反復誦讀《觀滄海》,想象詩人登山臨海的情景,說說你產生了什么樣的感覺。
七、板書設計
(教后反思)
七年級,學生剛剛從小學階段的學習中脫離出來。《觀滄海》又是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學生鑒賞古代詩歌的度。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有所感悟。學習《觀滄?!罚欢ㄒY合寫作背景,結合曹操統一北方之后,想進一步統一全國的雄心壯志來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深刻感情。
(名師點評)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痹娫~貴吟讀,非讀不解其義,非讀不悟其情,非讀不品其味。
一、在讀中悟。本課教學設計由學生試讀,教師糾正字音;到學生齊讀,教師指導讀準音調;再到教師指導誦讀詩歌的要求和方法,從而讀出詩歌的韻律節奏,學生自由朗讀,教師示范朗讀不是簡單的重復,朗讀是要講究策略的,教師要教給學生一點朗讀技巧,讓學生能在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節奏中初步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從字音到音調再到韻律,教師在逐步提高朗讀的要求,也在不斷豐富朗讀的形式,用朗朗讀書聲點燃了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之火,這也是開啟品讀、悟讀詩歌之旅的前提。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師生和諧共生共長,尤其是教師指定讓朗誦基礎較好的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讀,既讓這部分學生有了一個展示機會的獲得感,同時在通過個性化的朗讀中進行比較,學生體會了不同的語速語調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從而能初步體會大海的氣勢磅礴,詩人的豪情壯志。朗讀是支撐語文課堂的骨架,特別是對于詩歌來說,朗讀更要入味。通過反復誦讀詩文,學生已經可以在腦海中想象詩人登山臨海的情景。
二、在議中練。詩中所描寫的景物有哪些特點?詩人又是如何來描寫景物的?
這里安排了小組討論活動,出發點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問題也是試卷練習上的常規題型,這是老師著意圍繞考點而設置的實踐性題目,既強化了詩歌的賞析,又不忘詩歌的常見考點,正所謂“胸中有丘壑”。
因為有了這樣的討論,而且是切實可行的討論,所以又使得這樣的教學設計有了針對性。
(崔益林點評)
(作者簡介)
張敏,寶雞市金臺區教育體育局教研室初中語文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