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

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在新時代、新形勢下,隨著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加速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實現高質量發展,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各項工作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美環境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

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已經成為經濟建設的重要戰場。推動城鎮化提速提質發展,可釋放出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建筑業作為支柱產業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建筑業的增加帶動了GDP增長,經統計,2018年建筑業占GDP的比重為6.9%(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房地產和市政服務業在促進經濟發展和改善群眾住房條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房地產投資在民間投資中占很大比例,統計2019年1—6月的數據,其占比達到34.17%(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是當前和今后城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已經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載體。近年來,我國大力實施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等,有力助推了經濟轉型升級。同時,推動了BIM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在工程建設項目設計、施工、運維、裝配式建筑、綠色施工等方面的應用。

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已經成為改善民生的主渠道。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其中,實現“住有所居”是最大的民生問題。

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已經成為依法治國的主抓手。深化法治政府的建設,扎實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特別是在住房和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管理、市場監督管理、交通管理,以及水務管理方面依法設定的、與城市管理密切相關的行政處罰權,由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機構集中統一行使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承擔的任務更重、責任更大。

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已經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從處理垃圾污水、改善人居環境、發展綠色建筑、治理施工揚塵,到綜合治理城市、建設美麗鄉村、防治大氣水土壤污染、推行垃圾分類和廁所革命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職能已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

黨的十九大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做出了頂層設計,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不能只停留在各企業信息化項目建設的自發層面,需要從全局的角度出發,對城鄉建設事業在新型城鎮高質量發展、生態建設、民生保障與改善等各方面統籌規劃,從國家層面出臺綱領性文件,形成統一的目標和路徑。

1.2.1 主要發展目標和任務

改革開放40年來,城鎮化進程波瀾壯闊,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住房制度、建筑業體制、城鄉規劃建設管理體制等改革深入推進,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在改革大潮中不斷發展前進,群眾居住條件顯著改善,城鄉建設成就斐然,建筑業快速發展,規模明顯擴大。

建筑業信息化是建筑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筑業轉變發展方式、提質增效、節能減排的必然要求,對建筑業綠色發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16年發布的《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中提出了要全面提升建筑業信息化水平,加強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智能化、移動通信等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能力,建筑業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初步完成一體化行業監管和服務平臺建設,數據資源利用水平和信息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較強信息技術創新能力和信息化應用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建筑企業,以及具備關鍵自主知識產權的建筑業信息技術企業。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16年7月發布了《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明確了“十三五”時期全面推進住房城鄉建設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從13個方面提出了五年規劃的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內涵豐富,精心謀劃,行穩致遠,為“十三五”時期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做出全面安排部署[2]

《規劃綱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收官規劃,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的首個五年規劃。與“十二五”專項規劃相比,《規劃綱要》是依據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根據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對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提出的新的目標和要求編制的五年規劃,包含了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的各項工作,綜合性更強、含金量更高,是指導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改革與發展的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規劃。

綜上所述,城鄉建設應結合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目標規劃,依托物聯網相關技術,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城市承載力和系統化水平,用統籌的方式、系統的方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1.2.2 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物聯網應用

1.小網連家庭

在過去,個人計算機和手機是人們和數字世界連接的最主要方式。但現在以至未來,人們不再只依靠它們來連接,而是可以依靠冰箱、電視、手表等和數據世界發生聯系。下班到家,門開的時候,房間燈已經打開,空調或取暖設備將自動調整房間溫度,而音箱里已經開始播放溫馨的音樂。房間很干凈,因為掃地機器人已經將房間打掃了一遍。隨著物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家庭的智能,也不僅是完成指定任務,而是更充分地與人互動。冰箱可以告知牛奶已喝完,智能洗衣機可以告知該補充洗衣液。智能家居系統,通過家庭電器的相連實現了房間的智能化。

物聯網正在以多樣化的形式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當中。2017年全球共有840萬個物聯網(IoT)在全球范圍內使用,比2016年增長了31%,2020年達到204億個。這是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大量智能設備,它對人們的家庭生活產生了影響,人們的生活和世界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下面通過一些現實案例說明物聯網技術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

1)智能家居

清晨,在舒緩的音樂中慢慢蘇醒。智慧家電動窗簾緩緩開啟,溫暖的陽光灑滿臥室。智能系統為我們提示今日的天氣情況,并分享晨間新聞資訊。穿戴整齊后,準備出門,便用手機一鍵開啟離家模式。燈光漸漸關閉,電視、空調等家電設備開始休息,安防系統(水浸傳感器、燃氣傳感器等)進入戒備狀態,時刻監測家中的狀況,一有情況便會匯報到我們的手機上。天氣總是陰晴不定,上午還是晴天,這會兒卻暴雨驟降,衣服和鞋子還晾在陽臺,人卻還在公司開會。不用擔心,風雨傳感器感知到風雨后,會聯動開窗器把窗戶關閉,毫不費力地解決此類突發狀況。回家途中用手機將智能系統開啟回家模式,空調自動運行調節室內溫度,熱水器自動加熱,窗簾徐徐拉開。到家后智能門鎖開啟,可實現一秒入戶,門廳感應燈自動打開。在看電視時,客廳智能照明設備輕輕松松營造出電影院的觀影氛圍,燈光亮度自適應慢慢降低,窗簾自動緩緩拉下。夜深了,躺在床上倦意襲來,如果不想起身,只要說句“我睡覺了”,智能系統就能立馬開啟睡眠模式,將臥室里的所有燈光關閉,同時將電視關閉。人們在安心睡覺的同時,安防系統默默地守護著家庭的安全。就這樣,輕松度過了舒適的一天。

智能家居可為人們提供一個舒適、安全、方便和高效的生活環境,這是在互聯網環境里物物相連的體現,即通過物聯網技術將家中的各種設備(如音視頻設備、照明系統、空調控制系統、安防系統、窗簾控制系統、影音服務器、影柜系統、數字影院系統、網絡家電等)連接到一起,提供家電控制、環境監測、防盜報警,以及可編程定時控制等多種功能。智能家居與普通家居相比,除傳統家具的居住功能外,還具備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甚至可以節約各種能源費用[1]

2)家庭安全

“高大上”的企業級應用通過物聯網技術逐漸走進普通家庭,安全監控系統的引入則進一步保障了家庭安全。現在,不論房子有多大,通過安裝幾個家庭監控攝像頭,就可以完成家庭監控系統的搭建。這些攝像頭通常配置廣角鏡頭,并內置移動傳感器和夜視儀等先進功能,可拍攝720P或1080P畫面的視頻,還可以通過手機應用隨時隨地查看室內的狀態。

物聯網門鎖是家庭安防的第一道防線,具備強大的功能,如多種開鎖方式、防盜警報、親情提醒、家居聯動等功能,適用于家庭的每一個成員。

除了家庭監控系統用到的攝像頭,家庭安全設備還包括智能門鈴(內置攝像頭)、窗戶傳感器、煙霧探測器等。這些設備與監控攝像頭配合使用,可以增強家庭的安全防護,減輕安全隱患。

3)家庭醫生

物聯網技術不單應用在運動和健身監測方面,也已經涉及個人健康與護理領域。

清晨,一支牙刷也可以通過藍牙與智能手機連接,智能系統可以根據用戶刷牙的數據生成分析圖表,估算口腔健康情況。夜里,隨著困意來襲,燈光自適應由亮變暗,空調調至合適的溫度;睡眠監測器開始記錄睡眠狀態并生成健康報告發送至手機App,讓人們能夠隨時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對于有老人的家庭來說,可以在臥室裝一個緊急按鈕。當老人半夜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可以按下緊急按鈕求助,子女便可以及時趕到老人身邊進行處理。另外,血糖分析儀等家用自檢設備也可以實現基礎的自我護理及保健應用功能。

科技改變生活,物聯網技術已悄然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通過對物聯網家居設備的使用,各種看似煩瑣的事情都變得輕松與舒適。我們相信,未來的家庭生活會因物聯網不斷地應用開發而變得更加美好。

2.中網連社區

目前,我們正處于一個技術日新月異、消費不斷升級的時代。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5G、人工智能等概念不斷涌現,讓“好社區”不斷被重新定義。“互聯網+”背景下的“智慧社區”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是由于其能夠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愉悅和便利,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人們的生活幸福感。

然而,人們對“智慧社區”的認識還存在一些分歧。一些“智慧社區”項目缺乏大數據管理平臺的支撐和售后服務,只是簡單地在智能產品上安裝應用;還有一些“智慧社區”項目僅針對單一場景應用,因此可控性較差,缺少產業鏈上下游融合與延伸服務。究竟什么樣的社區才能叫作“智慧社區”?真正意義上的“智慧社區”不是簡單地安裝智能單品,而是為滿足人們的智能化需求提供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

首先,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優先解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痛點和難點,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如居民用水、電、氣的安全。其次,要網絡互通,“智慧社區”不是簡單地通過寬帶網絡建設控制家居設備,而是要構建“以人為本”的系統工程,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預判生活中潛在的安全風險,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監控燃氣、水、電的安全風險,讓住戶能夠通過自動監控及時采取防范措施,或在風險剛發生時就讓住戶知曉,這比自動窗簾、自動關燈、自動開關空調等功能更重要。只有充分考慮社區居民的實際生活需求,才能使相關系統更好地實現互聯互通、惠民利民。

圍繞“便民、惠民、利民”的原則,打造“智慧社區”的基礎設施與網絡、高效便民的智能服務體系、安全可靠的社區管理服務體系,實現社區居民“吃、住、行、健、購、娛”生活六大要素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互動化和協同化。一方面,能夠顯著提升社區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夯實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提高社區居民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給居民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1)構建智慧社區布控的三道防線

通過在社區出入口、公共區域,以及單元門布設監控終端和人臉自助核驗門禁智能終端,構建“前端安防設備+人工智能+大數據”的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形成“智慧社區”的三道防線,做到“人過留像、車過留牌”,不僅對社區安全進行了全方位監控保障,而且為公安部門開展緝查布控等相關業務提供數據支撐。智慧社區布控圖如圖1-4所示。

出入口:智慧社區的第一道防線是出入口的安全防控,由出入口車輛卡口、人臉自助核驗閘機組成,可以實現陌生人提醒、尾隨告警及重點目標布控告警。

公共區域:在社區內固定安裝一些監控攝像機,全覆蓋社區公共區域,進行24小時監控值守,可隨時掌握人員車輛的活動情況,并對危險區域發出警告。

單元門:為每棟社區樓宇單元門安裝人臉自助核驗門禁、半球攝像機與煙感探測器,提升安全防護,杜絕消防隱患。

圖1-4 智慧社區布控圖

2)打造智慧社區管理的三類應用

(1)對于社區工作人員。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設云平臺、視頻監控平臺、視圖庫平臺,搭建基于電子地圖的“智慧社區”房屋、人口、車輛、動態人像及事件的可視化數據庫,實現“智慧社區”在人口管理、車輛管理及治安防范等方面的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實有人口管理:采用多種登記方式,督促社區居民主動登記個人信息。如物業上門登記、手機App自助登記、手機App開門功能自助開通、“刷臉開門”登記等。通過多種信息化手段完成人員數據的動態管理,形成社區工作人員人口登記工作閉環。利用平臺對前端門禁設備、監控設備等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實現社區人物軌跡跟蹤、人員性質分析,并將分析結果推送到轄區工作人員的手機App中,完成居民信息核查。

通過社區人員登記信息、社區出入情況,以及房屋信息的關聯關系,分析得出房屋性質是屬于自住還是出租,租戶形式是群租還是合租等,協助工作人員進行房屋信息采集與核查,提升人口數據、房屋數據的準確性,優化人員管理模式,整治群租亂象。

機動車管理:通過出入口車輛卡口設置,實現不停車通行、社區車輛信息采集與管控、空余車位統計等功能。針對外來車輛,可使用空余車位感知設備,對外來車輛進行停車引導,緩解社區、老舊小區“停車難”的問題。

非機動車管理:通過搭建智能電動車棚,可實現出入口“刷臉開門”、非機動車充電保護及消防聯動等功能。同時,針對非機動車失竊問題,一方面,閘機“刷臉開門”的功能限定了社區出入人員的范圍,實現無人值守的同時也降低了電動車偷盜事件的發生概率;另一方面,“GPS/北斗+LBS”的定位模式可以對車輛進行軌跡跟蹤,上鎖雙保險。

(2)對于社區居民。

全新的社區管理模式不僅為社區豎立起一道牢固的安全防護體系,而且“智能車棚”“刷臉開門”也為社區居民的出行、居住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社區品質也得到了提升。

(3)對于住區/街道、物業。

利用各種智能技術和方式,整合社區現有的各類服務資源,能夠更精準地了解社區居民信息,及時開展孤寡老人關懷、健康講座、兒童放學通知等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人性化、定制化服務。

智慧社區是“智慧城市”的一個“細胞”,智慧社區的建造將“智慧城市”的概念引入了社區,以社區大眾的幸福感為起點,通過打造智慧社區為大眾提供便利,加速和諧社區的建造,推動區域社會進步。智慧社區將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智能服務體系,能夠讓居民充分享受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成果,引領社會發展進步。

3.大網連城鄉

當前,全球正在興起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快速向裝備制造、建筑家居、物流交通、環保節能、農業食品、電子消費、文化教育、生活服務等領域廣泛滲透。中國正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時期,一些地區“城市病”日益嚴重。為更好地解決城市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實現城市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建設智慧城市已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的理念,是在數字城市基礎上結合物聯網技術的產物,被認為是信息時代城市發展的方向,是新的城市發展建設模式,其實質是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空間地理信息、5G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集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和運營服務于一體的智慧化體系,推動城市運行系統的網絡化、高效化、智能化,為城市居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使城市發展更加和諧、充滿活力[3]

2008年為智慧城市的起步階段,其建設的重心是通過政府內部系統改造來實現政府管理效率的提升。第二階段,智慧城市建設的重心則是面向自然人、法人和城市管理者的不同需求搭建多樣化的融合服務平臺。今天,城市變得越來越復雜,面對這樣一個復雜的體系,智慧城市發展到第三階段。第三階段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圍繞城鄉建設的重點、痛點與難點,助力智慧城市建設,讓城市成為智慧的有機體。

以深圳為例,這個迅速崛起的城市面臨最嚴重的“城市病”是交通堵塞。為此,政府“對癥下藥”,引入中國平安的“智慧交通”平臺,并將其應用在城市道路擁堵預測、道路違法識別、現場事故遠程定責及信息共享等多個場景,有效引導市民錯峰出行,緩解了一定的交通壓力。據監測數據顯示,在“五一”深圳大鵬半島試點期間,車速整體提升51.5%。

以北京為例,奧運會對北京經濟的帶動作用明顯,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發展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為應對首都“大城市病”的治理需要,強化城市精細化管理,北京積極探索物聯感知、數據驅動、眾創共治的城市治理新路子,創新了智慧城市建設和社會管理方法,提出了建設基于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察“五位一體”的城管物聯網平臺,開啟了基于創新2.0的公共服務模式、感知數據驅動的高峰勤務模式和“巡查即監察、巡查即錄入”的工作模式,加強服務能力建設,增強與公眾的互動和與社會的協同,提高快速響應群眾訴求的能力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智能化、社會化水平,實現從數字城管向智慧城管的跨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安县| 通海县| 南陵县| 富源县| 于都县| 青神县| 彭山县| 苏尼特右旗| 休宁县| 青龙| 富民县| 秭归县| 闽侯县| 晋州市| 揭西县| 磐石市| 昂仁县| 杭锦后旗| 安康市| 周口市| 水富县| 台安县| 双柏县| 金溪县| 嵩明县| 松潘县| 牙克石市| 丰县| 丹巴县| 嘉祥县| 南丹县| 安多县| 巴马| 翼城县| 江津市| 甘孜县| 安岳县| 化州市| 南召县| 云梦县| 南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