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俗際會:宋代話本與文言小說共生關系研究
- 李建軍
- 1128字
- 2021-06-11 16:48:45
(四)從說話文本到通俗文體
明清時期,在小說話本、講史話本等話本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白話通俗小說迅猛發展。人們開始用“小說”來指稱這一類作品,如天都外臣在《水滸傳敘》中專以“小說”指稱《水滸傳》等白話通俗小說:“小說之興,始于宋仁宗。于時天下小康,邊釁未動。人主垂衣之暇,命教坊樂部,纂取野記,按以歌詞,與秘戲優工,相雜而奏。是后盛行,遍于朝野,蓋雖不經,亦太平樂事,含哺擊壤之遺也。其書無慮數百十家,而《水滸》稱為行中第一。”[105]此時,“小說”已有文體的意義。后來,“小說”的指稱又從白話通俗小說泛化至包括白話、文言在內的所有通俗小說。清羅浮居士《蜃樓志序》對“小說”的界定可謂典型:“小說者何,別乎大言言之也。一言乎小,則凡天經地義,治國化民,與夫漢儒之羽翼經傳,宋儒之正心誠意,概勿講焉。一言乎說,則凡遷、固之瑰瑋博麗,子云、相如之異曲同工,與夫艷富、辨裁、清婉之殊科,宗經、原道、辨騷之異制,概勿道焉。其事為家人父子日用飲食往來酬酢之細故,是以謂之小,其辭為一方一隅男女瑣碎之閑談,是以謂之說。然則,最淺易,最明白者,乃小說正宗也。”[106]
當然,明清時期,隨著人們用“小說”之名來指稱通俗小說,“小說”最終也確立了“虛構的有關人物故事的特殊文體”這一內涵。[107]近代以來,“小說”的外延進一步泛化,從通俗小說延展為包括彈詞寶卷、雜劇傳奇等在內的多種通俗敘事文學文體,于是“小說”變成了通俗敘事文體的統稱。[108]
綜上所述,“小說”本義為“小道之說”,《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小說家”列為諸子之末,良有以也。蕭梁之時殷蕓借用“小說”一詞指稱正史之外的野史傳說,后世史家和學者承襲之,于是“小說”又衍生出“野史傳說”的新義項。《新唐書·藝文志》將前志歸屬于雜史雜傳的野史傳說改隸小說類,“至此,‘小說’指‘正史之外的野史、傳說’成為中國傳統文言小說觀的主體和主流”,“小說”的主體涵義從“諸子之末”變成了“史書之余”。另外,自曹魏始,“小說”還曾作為民間“說話”伎藝名稱而出現于史籍之中,到宋代又成為“說話”伎藝的一個重要門類的專稱,后來又用來指稱該伎藝形成的文本。明清時期“小說”又變成了通俗敘事文體的統稱,并確立了“虛構的有關人物故事的特殊文體”的內涵。
“小說”由諸子之末(“小道之說”)到史書之余(“野史傳說”)再到通俗敘事文體(“虛構的有關人物故事的特殊文體”),有歷時性的演進軌跡。但同時,上述義項又共存于“小說”名下。“小說”有如此多的義項,那么這些義項的共通性在哪里呢?譚帆先生指出:“中國小說糅合‘子’、‘史’,又衍為‘通俗’一系,其中維系之邏輯不在于‘虛構’,也非全然在‘敘事’,而在于中國小說貫穿始終的‘非正統性’和‘非主流性’。”[109]可謂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