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俗通義: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 孫雪霞 陳桐生譯注
- 3292字
- 2021-06-11 16:49:42
三皇
《春秋運斗樞》說①:“伏羲、女媧、神農②,是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③;三皇垂拱無為④,設言而民不違⑤,道德玄泊⑥,有似皇天,故稱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含弘履中⑦,開陰陽⑧,布剛上⑨,含皇極⑩,其施光明,指天畫地?,神化潛通?,煌煌盛美?,不可勝量。
【注釋】
①《春秋運斗樞》:漢代解說《春秋》的一部緯書,已佚,清人馬國翰等有輯本。
②伏羲:傳說中的中華人文始祖,他不僅發明了文字,而且也是八卦、漁獵、琴瑟等事物的發明者。《白虎通義·號篇》:“謂之伏羲者何?……伏羲仰觀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也。”“伏羲”二字,古代文獻中又寫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犧皇”“皇羲”等。女媧:在上古神話中,女媧是創世女神,她的主要業績是煉石補天,摶土造人。神農:傳說他發明了醫藥和農具,有人說他就是炎帝。《白虎通義·號篇》:“謂之神農何?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春秋》緯書以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為三皇,也有人以伏羲氏、神農氏、燧人氏為三皇,或者以伏羲氏、神農氏、祝融氏為三皇,此所謂“立談者人異,綴文者家舛”者也。
③“天不言”幾句:語本《論語·陽貨》:“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④垂拱:垂衣拱手,言不親自處理事務,無為而治。
⑤設言:設立言論,即與人民口頭相約。違:違反。
⑥玄泊:玄冥寂泊,深遠幽寂,恬靜淡泊。
⑦含弘:包含弘大。履中:履行不偏不倚的中和之道。
⑧開陰陽:開啟陰陽兩種力量。《周易·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⑨布剛上:語意不明,劉師培認為“剛”下脫一“柔”字,可備一說。《周易·說卦》:“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⑩含皇極:包含君主最高準則。
?指天畫地:經天緯地。指、畫,本指動作手勢,意謂指點、考察。
?神化潛通:不著痕跡地感化通變。
?煌煌:光輝的樣子。
【譯文】
《春秋運斗樞》說:“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此三人稱為三皇。”皇,意同上天,上天雖然不開口說話,但春夏秋冬四時運行,百物自然萌生成長;三皇垂衣拱手,無為而治,與人民進行言語約定,而人民從不違規,他們的道德深幽恬淡,如同皇天,因此后人稱他們為皇。皇,是中的意思,又是光的意思,也是弘大的意思;意味著包含弘大、履行中和之道,開啟宇宙陰陽兩種力量,發布紀綱于上,包含君主最高準則,將光明普施天地,發揮經天緯地功能,讓天地萬物不著痕跡地感化通變,皇的光輝美好是無法估量的。
《禮號謚記》說①:“伏羲、祝融、神農②。”《含文嘉》記③:“虙戲,燧人,神農④。”伏者,別也,變也;戲者,獻也,法也。伏羲始別八卦⑤,以變化天下⑥,天下法則⑦,咸伏貢獻⑧,故曰伏羲也。燧人始鉆木取火,炮生為熟⑨,令人無復腹疾⑩,有異于禽獸,遂天之意?,故曰遂人也。神農,神者,信也;農者,濃也。始作耒耜?,教民耕種,美其衣食,德濃厚若神,故為神農也。
【注釋】
①《禮號謚記》:古代關于禮官制定謚號的文獻古籍,已佚。古代君主、大臣以及名人在去世之后,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業績,給出一個高度概括的稱號,這就是謚號。
②祝融:上古三皇之一。一說,祝融為三皇五帝時期夏官火正,后被尊為南方火神。
③《含文嘉》:漢代解說《禮經》的緯書,已佚。記:王利器認為此當為“說”字。
④燧人:上古三皇之一。教民鉆木取火,結束人類茹毛飲血的時代。《白虎通義·號篇》:“謂之燧人何?鉆木燧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燧人也。”
⑤伏羲始別八卦:伏羲首先用乾、坤、巽、震、坎、離、艮、兌八種卦象代表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別,區分,區別。
⑥以變化天下:用變的道理來教化天下民眾。《周易》是一部講變化的書,“以變化天下”始于畫八卦的伏羲。
⑦法則:效法,指取法伏羲所畫八卦。
⑧伏:順從,信服。
⑨炮:燒烤。生:指禽獸生肉。
⑩腹疾:腸胃疾病。
?遂天之意:讓上天滿意。遂,遂意。
?耒耜(lěi sì):古代翻土的農具。
【譯文】
《禮號謚記》說:“伏羲氏、祝融氏、神農氏為三皇。”《含文嘉》說:“虙戲氏、燧人氏、神農氏為三皇。”伏,是別的意思,也是變的意思;戲,是獻的意思,也是法的意思。伏羲氏開始區分八卦卦象,用變化的道理來教化天下民眾,天下民眾都取法八卦,人們都信服他的貢獻,因此人們才以伏羲作為他的謚號。燧人氏開始鉆木取火,將禽獸生肉燒熟,讓民眾不再患腸胃疾病,使人類區別于禽獸,讓上天稱心如意,因此人們才以燧人作為他的謚號。神農,神,是信的意思;農,是濃的意思。神農開始制作耒耜農具,教民眾耕地種莊稼,讓民眾豐衣足食,恩德濃厚如同神靈,因此人們才以神農作為他的謚號。
《尚書大傳》說①:“遂人為遂皇②,伏羲為戲皇③,神農為農皇也④。遂人以火紀⑤,火,太陽也⑥,陽尊,故托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紀,故托戲皇于人。蓋天非人不因⑦,人非天不成也。神農以地紀,悉地力⑧,種谷疏⑨,故托農皇于地。天地人之道備,而三五之運興矣⑩。”
【注釋】
①《尚書大傳》:漢代解釋《尚書》的傳記,相傳為濟南伏生所作,已佚,有皮錫瑞等輯本。
②遂皇:后人對燧人氏的尊稱。皇,在上古是一種與“天”一樣無以復加的美好稱號。下文“戲皇”“農皇”也都是尊稱。
③伏羲為戲皇:戲,通“羲”。
④神農為農皇:神農教民稼穡,故稱農皇。
⑤遂人以火紀:燧人氏有火瑞,故以火紀事,百官都以火為名號。紀,紀事。
⑥火,太陽也:王利器據《太平御覽》等文獻引文,認為“太”字為衍文。
⑦天非人不因:天的意志不憑借人就不能體現出來。因,憑借。
⑧悉:盡。
⑨疏:通“蔬”。
⑩三五之運:戰國秦漢之際人們認為,天人宇宙按照三統循環、五德終始的模式運行,“三”“五”這兩個數字被高度神秘化,故有“為國者必重三五”的說法。
【譯文】
《尚書大傳》說:“燧人氏為遂皇,伏羲氏為戲皇,神農氏為農皇。遂人氏以火紀事,火,屬性為陽,陽的地位尊貴,因此將遂皇配天。伏羲氏以人事紀事,因此將戲皇配人。天如果沒有人就沒有憑借,人沒有天就不能成功。神農以地紀事,充分發掘地力,種植五谷蔬菜,因此將農皇配地。天地人之道完備,三五大運就興盛了。”
謹按:《易》稱①:“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②,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③,結繩為網罟④,以田以漁⑤。伏羲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⑥,揉木為耒⑦,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日中為市⑧,致天下之民⑨。通其變,使民不倦⑩,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唯獨敘二皇?,不及遂人。遂人功重于祝融、女媧?,文明大見?,《大傳》之義?,斯近之矣。
【注釋】
①《易》稱:以下引文本《周易·系辭下》,作者在征引過程中對原文有刪節。
②伏羲氏:今本《周易·系辭下》寫作“包犧氏”。
③以類萬物之情:摹寫萬物情狀。類,類象。
④網罟(gǔ):用來捕魚或捕獲鳥獸的網。
⑤田:打獵。
⑥斫(zhuó):砍。
⑦揉木為耒:用火熏烤木頭使之變軟,再把木頭制成耒。
⑧為市:形成集市。
⑨致:招致。
⑩倦:厭倦,倦怠。
?神而化之:神妙地發生變化。
?使民宜之:使民眾各得其宜。
?二皇:伏羲氏、神農氏。
?遂人功重于祝融、女媧:燧人氏發明取火,因此功勞比祝融、女媧要大。
?文明大見(xiàn):用火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見,同“現”。顯現。
?《大傳》:此處指《尚書大傳》。
【譯文】
謹按:《周易》說:“古時候,伏羲氏統治天下,他仰頭觀察天象,低頭觀看地理,開始畫作八卦,用八卦溝通神明功能,摹仿萬物情狀。他編結繩索制成網罟,用來打獵和捕魚。伏羲氏去世以后,神農氏興起,他砍伐樹木制成翻土的耜,又把木頭揉制成翻土的耒,用耒耜耕作帶來的利益來教會天下民眾耕種,在日中時候形成集市,招致天下民眾從事貨物交易。一件事做到盡頭就致力于通變,使民眾不至于厭倦,讓事物神妙地發生變化,使民眾各得其宜。”《周易》只是敘述了伏羲氏、神農氏二皇的事跡,沒有記敘燧人氏。燧人氏取火之功要大于祝融、女媧,人類文明進步由此大現天下。《尚書大傳》所說的三皇,應該接近于三皇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