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俗通義: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 孫雪霞 陳桐生譯注
- 5652字
- 2021-06-11 16:49:42
五伯
《春秋》說①,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是五伯也②。
【注釋】
①《春秋》: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據魯國史修訂而成。所記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止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凡二百四十二年。敘事極簡,用字寓褒貶,所謂“微言大義”。
②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是五伯:這是漢代《春秋》經師的說法。此外還有其他說法:如《荀子·王霸》以齊桓、晉文、楚莊、闔廬、勾踐為春秋五霸,《白虎通義·號篇》以齊桓、晉文、秦穆、楚莊、闔廬為春秋五霸???,一作“穆”。伯,通“霸”。
【譯文】
《春秋》說,齊桓公、晉文公、秦繆公、宋襄公、楚莊王是春秋五霸。
謹按:《春秋左氏傳》①:夏后太康②,娛于耽樂③,不循民事④,諸侯僭差⑤;于是昆吾氏乃為盟主⑥,誅不從命,以尊王室。及殷之衰也,大彭氏、豕韋氏復續其緒⑦,所謂王道廢而霸業興者也。齊桓九合一匡⑧,率成王室⑨,責強楚之罪,復青茅之貢⑩;晉文為踐土之會?,修朝聘之禮?,納襄克帶?,翼戴天子???鬃臃Q“民到于今受其賜”?。又曰:“齊桓正而不譎,晉文譎而不正??!敝劣谌龂?sup>?,既無嘆譽一言?。而繆公受鄭甘言,置戍而去?,違黃發之計,而遇殽之敗?;殺賢臣百里奚(21);以子車氏為殉,《詩·黃鳥》之所為作(22);故謚曰“繆”(23)。襄公不度德量力(24),慕名而不綜實(25),六五石(26),先著其異(27),覆軍殘身(28),終為僇笑(29)。莊王僭號(30),自下摩上(31),觀兵京師,問鼎輕重(32),恃強肆忿,幾亡宋國,易子析骸,厥禍亦巨(33)。皆無興微繼絕、尊事王家之功(34)。世之紀事者,不詳察其本末,至書于竹帛,同之伯功(35),或誤后生(36),豈不暗乎(37)!
【注釋】
①《春秋左氏傳》:又稱《左氏春秋》,簡稱《左傳》。它的作者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人左丘明。在性質上,《左傳》是解釋《春秋》的著作,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蹲髠鳌酚浭率加隰旊[公元年(前722),下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書末附魯悼公四年(前463)晉知伯之亡事。記事詳明,文筆生動,對后世史學與文學影響深遠。
②夏后太康:夏朝第三位君主。《史記·夏本紀》載:“夏后帝啟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后,君。
③耽樂:沉溺于歡樂。
④循:修。
⑤僭差:僭越等級。
⑥昆吾氏乃為盟主:《國語·鄭語》載史伯曰:“昆吾為夏伯矣?!表f昭注:“昆吾,祝融之孫,陸終第一子,名樊,為己姓,封于昆吾,昆吾衛是也。其后夏衰,昆吾為夏伯,遷于舊許?!秱鳌吩唬骸首娌咐ノ幔f許是宅?!崩ノ崾?,夏朝諸侯。夏衰,昆吾為夏伯,后為商湯所滅。
⑦大彭氏、豕韋氏復續其緒:大彭氏、豕韋氏再次接續夏伯昆吾氏的事業?!秶Z·鄭語》載史伯曰:“大彭、豕韋為商伯矣?!表f昭注:“大彭,陸終第三子,曰篯,為彭姓,封于大彭,謂之彭祖,彭城是也。豕韋,彭姓之別封于豕韋者也。殷衰,二國相繼為商伯。”
⑧齊桓: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春秋前中期齊國君主,前685—前643年在位。九合:《論語·憲問》載孔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饼R桓公在位期間,多次召集諸侯會盟,成為當時實際政治領袖。一匡:指齊桓公確立周襄王的天子地位?!墩撜Z·憲問》載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笨?,正。
⑨率:遵。成:輔成。王室:指當時走向衰微的東周王室。
⑩責強楚之罪,復青茅之貢:事在前656年。是年齊桓公率諸侯之師伐蔡,然后趁勢伐楚。楚派人問其興兵緣由,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楚人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鼻嗝?,即包茅,楚國特產植物,葉有三脊,其氣芬香。用于祭祀時濾酒?!蹲髠鳌べ夜哪辍穼Υ耸掠性敿氂涊d。
?晉文:晉文公,姬姓,名重耳,春秋前中期晉國君主,前636—前628年在位。為踐土之會:事在前632年。在踐土之會上,周襄王策命重耳為侯伯,確認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蹲髠鳌べ夜四辍份d:“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宮于踐土?!∥?,獻楚俘于王,駟介百乘,徒兵千。鄭伯傅王,用平禮也。己酉,王享醴,命晉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賜之大輅之服,戎輅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賁三百人。曰:‘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晉侯三辭,從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懿咭猿?,出入三覲。”踐土,在今河南滎澤西。
?朝聘:古代禮儀,諸侯按期朝見天子?!蹲髠鳌ふ压辍份d子太叔曰:“文、襄之霸也,其務不煩諸侯。令諸侯三歲而聘,五歲而朝。”
?納襄克帶:前636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帶引狄人攻周,周襄王出奔鄭國,向諸侯求救。前635年,晉文公派兵護送周襄王回到洛邑復位,殺死王子帶。
?翼戴:擁戴。
?孔子稱“民到于今受其賜”:《論語·憲問》載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笨鬃诱J為管仲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捍衛了先進的華夏文化,所以說華夏民眾至今受到管仲、桓公的惠賜。
?齊桓正而不譎,晉文譎而不正:語出《論語·憲問》。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都具有光明正大的理由。晉文公從歸國即位到稱霸諸侯,用盡了詭詐的權術。正,正大光明。譎,詭詐。
?三國:指五霸中的宋國、秦國、楚國。
?既無嘆譽一言:孔子對宋、秦、楚沒有說過一句贊嘆稱譽的話。
?繆公受鄭甘言,置戍而去:事在前630年。據《左傳·僖公三十年》載,秦晉兩國伐鄭,鄭大夫燭之武夜見秦繆公,以“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以及愿為秦之“東道主”打動秦繆公,秦國不僅立即撤兵,而且決定派兵保衛鄭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姽乜姽?,又作“秦穆公”。嬴姓,名任好,前659—前621年在位,主要功業是稱霸西戎。
?違黃發之計,而遇殽之?。呵?28年,秦繆公準備派兵偷襲鄭國,秦國老臣蹇叔對此堅決反對,遭到秦繆公否決,后果在崤山遇到晉人伏擊,全軍覆沒?!蹲髠鳌べ夜辍份d:“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秉S發,老人。蓋人老之后,頭發由白變黃。《尚書·秦誓》:“雖則云然,尚猶詢茲黃發,則罔所愆。”此指老臣蹇叔,據說他當時已有八十余歲。
(21)殺賢臣百里奚:秦繆公殺百里奚之事,未見文獻記載。百里奚,又作百里傒,秦繆公時期名臣。《史記·秦本紀》載:“五年,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馬賂于虞故也。既虜百里傒,以為秦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執之??姽劙倮飩葙t,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怂煸S與之。當是時,百里傒年已七十余??姽屍淝?,與語國事。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問,語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p>
(22)以子車氏為殉,《詩·黃鳥》之所為作:《史記·秦本紀》載:“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秦繆公死于前621年?!对姟S鳥》,指《詩經·秦風·黃鳥》。
(23)繆:謚號,名實相反為繆。
(24)襄公:宋襄公,子姓,宋氏,名茲甫,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前650—前637年在位。不度德量力:語出《左傳·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p>
(25)慕名而不綜實:慕霸主虛名,而不考慮宋國綜合實力。前639年,宋襄公在鹿地會盟諸侯,被楚成王俘獲。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戰爆發,宋襄公戰敗受傷,不久因傷重去世。這些都是宋襄公不度德量力、慕虛名而就實禍的例子。
(26)六(yì)五石:語出《春秋公羊傳·僖公十六年》:“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飛過宋都?!?img alt="" class="inlin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5B92F/2030232760175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0048-3.jpg?sign=1756771510-2cC8KGBmbwApE0YuW2puoLaFnuA4LapF-0-47bd246b3282a0587b4cde86a067ae5d">,一作“鹢”,一種水鳥。
(27)先著其異:《漢書·董仲舒傳》載董仲舒對策曰:“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睗h代經師認為,自然災異是對君主失政的警示。
(28)覆軍殘身:在宋楚泓之戰中,宋師大敗,宋襄公本人也被楚人射傷大腿。
(29)僇(lù)笑:羞辱嘲笑。
(30)莊王:楚莊王,羋姓,熊氏,名旅,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前613—前591年在位。僭號:楚國為子爵,楚莊王卻稱王,這是僭越名號。
(31)自下摩上:意謂以下犯上。摩,迫近。
(32)觀兵京師,問鼎輕重:《左傳·宣公三年》載:“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洛,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倍κ菄艺嗟南笳?,楚莊王問鼎之輕重,暴露了他取代周室的政治野心。觀兵,顯耀武力。
(33)“恃強肆忿”幾句:前595年,楚莊王派申舟出使齊國,路經宋國時沒有向宋國借道,被宋人殺死。楚莊王大怒,派兵圍宋達九個月之久,差一點將宋國滅亡。恃強肆忿,倚仗國力強大,肆意地發泄忿恨。易子析骸,《左傳·宣公十五年》載:“宋人懼,使華元夜入楚師,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臃磻郑c之盟,而告王。”易子,民眾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互相換孩子吃。析骸,拆下死人枯骨當柴燒。厥禍亦巨,其禍甚大。
(34)興微繼絕:《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币庵^恢復被滅亡的國家,接續已斷絕的賢人后代。
(35)同之伯功:將宋襄公、秦繆公、楚莊王與齊桓公、晉文公相提并論。
(36)或:通“惑”。
(37)暗:昏暗不明。
【譯文】
謹按:據《春秋左氏傳》記載,夏朝君主太康,沉溺于游樂之中,不問民事,導致他手下的諸侯僭越名分;于是昆吾氏被推為諸侯盟主,誅討那些不聽從王命的諸侯,以此尊崇夏王室。到殷商王朝衰落的時候,大彭氏、豕韋氏重新延續昆吾氏的盟主遺業,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王道衰廢而霸業興盛。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遵循舊制輔成東周王室,問責強楚不向王室進貢青茅之罪,迫使楚國恢復青茅之貢;晉文公舉行踐土會盟,修復諸侯向東周王室朝聘的禮儀,派兵護送周襄王恢復王位,殺死僭位的王子帶,擁戴東周天子??鬃诱f“民眾一直到今天仍然蒙受齊桓公和管仲的恩賜”??鬃佑终f:“齊桓公正派而不詭詐,晉文公詭詐而不正派?!敝劣谒?、秦、楚三國,孔子對他們沒有發表過一句贊嘆稱譽的話。秦繆公接受鄭國燭之武的建言,轉而替鄭國設衛防守,然后撤兵;不聽黃發老臣蹇叔之計,以致遭遇崤山之敗;殺死賢臣百里奚;死后以子車氏三良殉葬,《詩經·秦風·黃鳥》就是為此而作;因此被人贈以“繆”的謚號。宋襄公不考慮自己的道德名望和宋國國力,仰慕霸主虛名而不顧宋國綜合實力,六只水鳥退飛,天上墜下五塊隕石,上天事先已經以災異警示,結果宋軍覆滅,宋襄公大腿被射傷,最終被人羞辱嘲笑。楚莊王僭越名號私自稱王,以下犯上,在東周京師洛邑顯耀武力,探問周鼎輕重;倚仗國力強大,肆意地發泄忿恨,差一點滅亡宋國,造成宋人互相換孩子吃,拆下死人枯骨當柴燒,造成的禍害夠大了。宋、秦、楚都沒有興滅國、繼絕世、尊事王家的功績。世上紀事的史官,不去詳細地考察事件的本末,把宋襄公、秦繆公、楚莊王書寫在竹帛之上,認為他們的功勞與霸主相同,這會迷惑、誤導后生,難道不是昏暗的行為嗎?
伯者,長也,白也①,言其咸建五長②,功實明白也③?;蛟唬喊哉?,把也,駁也④,言把持天子政令,糾率同盟也⑤。桓公問管仲⑥:“吾何君也?”對曰:“狄困于衛,復兵不救,須滅乃往存之⑦,仁不純,為霸君也⑧。”蓋三統者⑨,天地人之始,道之大綱也;五行者⑩,品物之宗也?。道以三興,德以五成。故三皇、五帝、三王、五伯。至道不遠?,三五復反,譬若循連镮?,順鼎耳?,窮則反本,終則復始也?。
【注釋】
①“伯者”幾句:《禮記·曲禮下》:“五官之長曰伯?!?/p>
②咸建五長:諸侯五國立賢者一人為方伯,謂之五長。
③功實明白:功效明白無誤。
④“霸者”幾句:《荀子·王霸》:“粹而王,駁而霸?!薄栋谆⑼x·號篇》:“霸猶迫也,把也,迫脅諸侯,把持其政?!?/p>
⑤糾率同盟:召集并率領參與會盟的諸侯。
⑥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前中期齊桓公國相,輔佐齊桓公稱霸,開辟春秋霸主政治新局面。
⑦“狄困于衛”幾句:前660年,狄人攻衛,殺衛懿公,當時齊桓公并未出兵相救,狄人滅衛。直到前658年,齊桓公才率諸侯伐狄救衛,為衛國修筑楚丘城,立衛文公燬。復兵,《尚書中候》寫作“案兵”。須滅,等待衛國被狄人滅亡。
⑧仁不純,為霸君也:以仁德服人曰王,以武力服人曰霸。齊桓公等到衛國覆滅之后才去拯救,這說明他的仁德之心不夠純粹,只能稱之為霸君。
⑨三統:有各種解釋:或以天、地、人為三統,或以二王之后與本朝為三統。按,漢人所說的三統有特定的內涵,應該是《春秋》公羊學派所闡發的白、赤、黑三統,即每個朝代都有一“統”,受之于天,朝代更替,系白、赤、黑三統循環,得到哪一“統”,社會的禮樂、正朔、服色等都得按本“統”的規定辦理。
⑩五行:金、木、水、火、土。
?品物之宗:各種事物構成的根本元素。
?至道:最高的道理。
?镮:環。泛指圓圈形物體。
?順鼎耳:鼎有兩耳,順沿鼎耳撫摸,最終都會回到起點。
?窮則反本,終則復始:《史記·高祖本紀》:“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p>
【譯文】
伯的意思,是首長,是明白,是說每五個諸侯都要立一個首長,稱為五長,伯的功效是明白無誤的。有人說,霸的意思,是把持,是駁雜不純,是說把持天子政令,召集統率參與會盟的諸侯。齊桓公問管仲說:“我是什么樣的君主?”管仲回答說:“狄人圍困衛國,您按兵不救,等到衛國滅亡之后才去救亡,您的仁心不夠純粹,只能稱為霸君?!背?、白、黑三統,是天地人的開始,也是道的大綱;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各類事物構成的根本元素。道因三而興,德因五而成。因此才有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之稱。最高的道理并不遙遠,它就在三五循環往復之中,譬如循跡連環,順沿鼎耳,走到盡頭又返回到始點,終點又意味著重新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