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你的母親如何影響了你

第一章 代際創傷:母女關系的愛與恨

母親是生命的孕育者,也是心靈的母體

一直以來,我對我的母親有著非常復雜的情感。我的成長經歷和許多女性一樣,既受到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又深受我母親人格的影響。我的腦海里有許多對她的回憶,如今她已經滿頭白發,每每看著她,我內心依舊涌動著悲傷和愧疚的情緒。外出求學之后,我很少再和母親長時間生活在一起。如今,我依然忍受不了她喋喋不休的抱怨,以及永遠覺得我很好,而我的爸爸和弟弟都不好的想法。她的肯定雖然讓我自己感覺良好,但也迫使我努力成為一個乖女兒,這讓我不堪重負。

因為受訓于精神分析,我知道我的母親心理發展水平不高。在我的記憶里,我的外公很慈愛,但在母親小的時候,他常常暴打她,作為長女的她也從來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我對母親有著非常復雜的情感,我無法和她好好交流,我們就像兩個世界的人。但是,我知道我的內在和母親緊緊聯結著。我愛她,又離她很遠,這有時候會讓我感到愧疚。

我想,與母親之間這種復雜和矛盾的愛恨情感,是許多女性都體會過的,而這些復雜的情感也會在女性和自己的孩子、丈夫甚至婆婆的關系中得到體現。

我的母親是一位淳樸的農村婦女。我在很多方面都和她不同,比如,她認同并遵從傳統文化觀念,哪怕是男尊女卑這樣的落后觀念;而我雖然戴著乖乖女的面具,但骨子里很叛逆,且追求獨立。年輕的時候,我不怎么喜歡我的母親,甚至有些瞧不上她,也許,這正是我不認同她的原因,這一點可以用心理學中的反向形成解釋。即使到了如今,我仍在反抗對待女性不公平的行為,這甚至成為我未來努力的方向。

雖然母親的心理發展水平不高,但她的情感很飽滿,她把所有好的情感都投射給了我,而把不好的情感都投射給了我的弟弟。這在重男輕女的環境里是很反常的事情,所以村里的人說我母親重女輕男。我的母親總認為我的弟弟不好,這種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的弟弟,使他發展得很不理想,常常表現得暴躁和焦慮。我想,是我母親對我做出的好的、積極的回應,才讓我擁有了豐富的情感體驗能力。

這種情感體驗能力指的是理解、感受自己和他人情緒、情感的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于我而言,這決定了我能否理解我自己、我的孩子和我的來訪者。這樣飽滿的情感是我母親給予的,我對此心懷感恩。

近代依戀理論、客體關系和神經心理學研究都認為“母親對孩子的人格具有決定性影響”。

母親不僅用身體孕育了我們的生命,還通過情感紐帶孕育了我們的內在心靈。

如果把我們的內在人格比喻成一棟房子,那么,母親給予我們的愛就是房子的地基。高品質的養育能讓孩子擁有健康而成熟的人格,就像房子有堅實的地基,可以抵御臺風、抗地震;而低品質的養育會讓孩子充滿不安全感,可能導致孩子一生都覺得自己很糟糕。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就像一棟地基不牢固的房子,未來的很多情況,比如學業受挫、事業失敗、與戀人分手等,都可能令房子倒塌,也就是說,這個人面對挫折時更容易崩潰。

因此,高品質的養育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母親人格發展的成熟程度。

簡單來說就是,對有些家庭而言,母親的人格特質決定了養育孩子的質量,而養育質量為孩子人格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人格不成熟或有問題的母親,有的會和孩子共生而難以分離;有的會把孩子視作自我的一部分加以控制,把自己內在那些無法承受的東西投射給孩子;有的會在情緒崩潰時歇斯底里,甚至發泄情緒、毆打孩子;有的會嚴重忽視孩子,等等。這些養育方式都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可怕的災難,使孩子成年以后也難以有基本的安全感、信任感,或者無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使他們常常做出軀體化的表達、發泄,造成身體上的各種疾病,等等。

而一個人格成熟的母親,會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來愛,會理解、回應和支持孩子內在的需要、欲望和各種情緒情感。

母親要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待孩子長大之后,無論身處怎樣的困境,在轉身回頭的時候,都會發現身后有父母。電影《無問西東》中陳鵬對王佳敏說:“你別怕,我就是那個給你托底的人,我會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我都會在下面給你托著。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時候把我推開,不要我給你托著?!笨措娪暗臅r候,這句“我就是那個給你托底的人”讓我淚流滿面。我知道回頭身后沒有人的感覺,也知道沒有人托的感覺。我想,生命中最早托住我們的是母親,之后還有父親,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人托,也許我們一生都在尋找能托住自己的人。

通過養育,母親成為創傷的代際傳遞者

母親是女性的一個重要身份,有時甚至成為女性的主要身份,這個身份似乎承載著女性所有的人生價值和意義。不少人認為,如果外在的權力和金錢是男性追求和想要征服的,那么在家庭里,擁有一個兒子就成為很多女性的追求。特別是在過去,母親被認為是女性最有價值的身份,當然,前提是母親能生兒子。這樣的觀念在一代又一代女性身上傳遞,即便現在的女性越來越獨立,這樣的觀念依然隱蔽地存在著。

有些女性曾經被不公平對待,被忽視、嫌棄甚至虐待。當這些傷痕累累的女性成為母親時,很容易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代際創傷??杀氖?,這些苦難的經歷不僅沒有讓有些女性覺醒,去愛惜自己的女性身份,反而使其憎恨自己這一身份。在那些被母親忽視、嫌棄、利用和虐待的女孩身上,這一點暴露無遺。

一個有過創傷的母親,她的孩子也會經歷創傷,也就是我們說的代際創傷。當然,我也見過很多堅韌的女性,縱使自己過去經歷了許多苦難,仍非常努力地愛著自己的孩子,因為她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經歷自己經歷過的傷痛。

我首先要在這里澄清的是:當我強調母親在養育中的重要性的時候,并不是說父親不重要。我秉持的觀點是,我們內在的人格是由綜合因素決定的,其中包括父母遺傳給我們的基因、父母的人格特質、父母的關系質量以及所處的社會背景,等等。比如,父母離婚或爭吵打鬧、父親在家庭里缺位,都會給下一代帶來很大的影響。只是在本書里,我想圍繞母親這個核心,透過和母親的關系來幫助你理解自己,療愈自我。如果你的主要養育者不是母親,那么,那些養育你的親人,比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他們作為母親的替代者,也可以是你的主要依戀對象,這些人在養育中對你的影響同樣非常深遠。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她在家中排行老大,有六個妹妹(其中兩個被送人了),還有一個弟弟,排行最小。

當我這位朋友生第一個孩子時,我去醫院看望她,向她道喜,可她看上去非常陰郁和悲傷。我本來是來道喜的,見到她之后卻笑不出來。她媽媽正在向大女婿道歉——因為女兒生的是女孩。后來,這位朋友為了生男孩,竟連續生了三個孩子。

我對此感到非常震驚。我無法理解為什么她和自己的媽媽一樣,如此執著于生男孩。

我之所以特別關注“母親”這個議題,是因為無論在我自己身上,還是在我看到的、聽到的事例中,有太多的創傷通過養育在一代一代地傳遞。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在心理學上也是有道理的。

近代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孩子的大腦主要是7歲以前在和媽媽及家庭成員的互動過程中不斷被刺激從而發展的。人的大腦功能在這個階段奠基。一個人7歲前大腦受到的刺激將影響他的一生。而這些刺激主要來自3歲之前的母嬰關系,以及之后孩子和父母的關系。依戀理論創始人約翰·鮑爾比和同事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研究發現,人在3歲以前就形成了穩定的內在關系模式,并且這個模式很可能持續一生,而且會經由養育傳遞給下一代。

假如一個女孩在嬰幼兒時期缺乏照顧,總是一個人被關在屋子里,那么她就會體驗深刻而絕望的孤獨。她長大之后,很可能會害怕孤獨和被拋棄,總是需要抓住一個人,或投入繁忙的工作中,以此來逃避恐懼和孤獨。

如果一個女孩1歲的時候由外婆撫養,媽媽只是定期去看她,直到上幼兒園或小學的時候她才回到媽媽身邊,這樣會構成一個孩子不斷和媽媽分離的情境,會帶來一種不安全的依戀,孩子會產生分離創傷,長大后她可能會非常恐懼分離,往往會在各種關系中感到不安全,特別是在和伴侶的關系里,她需要緊緊抓住伴侶。當她成為媽媽后,就會無意識地讓孩子也經歷分離創傷。這樣的關系會不斷重復,構成一個“強迫性重復”。

如果一個女孩因為身份被嫌棄、忽視,遭受很多不公平對待,那么這個女孩成為母親之后,就很有可能把對女孩身份的不接納投射到自己的女兒身上,從而無法去愛自己的女兒,使女兒也不認同自己的女性身份。

創傷會經由母親或主要養育者的養育方式被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所記憶,進而傳遞給下一代。

所幸,在成年后,人的大腦神經系統還是可以改變的。這意味著,無論早年經歷過什么樣的創傷,我們都可以運用相應的方法重塑大腦回路。

母親作為女性,其實也是受害者

當我們說到母親沒有給予我們好的養育時,大多數情況是我們的母親也從未得到過好的養育。

我曾聽一個患有嚴重抑郁癥的女孩說,她小時候經常被母親暴打。后來我了解到,她的母親小時候因性別經常被奶奶虐待、暴打。我想,這個奶奶要經歷怎樣的創傷,要多么憎恨自己的女性身份,才會這樣虐待自己的孫女?這是四代人的創傷。

我見過很多因為抑郁來咨詢的青春期女孩,我經常因為她們無法被理解、支持和回應而感到絕望,同時,我發現這些女孩的母親早年都經歷過嚴重的創傷。也有很多母親在生育孩子的時候,特別是她們生了女孩的時候,被嫌棄、忽視;有些母親得不到丈夫的幫助,幾乎獨自養育孩子。

這些創傷你的母親經歷過,現在你也許正在經歷著。

要想讓“強迫性重復”停止,終止上一代內在的痛苦和關系模式,我們就需要直面代際創傷。

剖析和母親的關系,是看見自己、療愈自己的重要方式。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自己的母親所愛。如果得不到這份愛,孩子也許會終身追尋。就如歌曲《默》中所唱的:“我被愛判處終身孤寂,不還手,不放手,筆下畫不完的圓,心間填不滿的緣,是你,是你。”試問,有多少孩子沒有得到母愛,長大之后,終身都在從伴侶或者孩子身上找尋,想要滿足那個渴望,而這往往成為親子關系里出現悲劇的原因。

但母親和孩子之間并非只有愛。事實上,無論是孩子對母親的情感還是母親對孩子的情感,都有愛有恨,只有這樣的情感才是流動的、成熟的、完整的。

受一些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們在與母親的關系中常常心存愧疚,也恐懼被社會和家庭批判。即使對母親有所不滿,也往往恥于表達。于是很多人選擇隱藏自己的痛苦,內心飽受煎熬。但這樣的痛苦會通過與他人的親密關系和親子關系表現出來。如果不能好好處理對母親的憤怒和恨,我們和伴侶、上司或孩子的關系就很可能出現問題,進一步地,我們的身體也很可能將承載精神上的痛苦,從而引發各種各樣的病痛。

如果要自我救贖,我們就不得不面對早年和母親的關系,在愛與恨中找到自我。這是一條艱難的自我成長之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确山县| 乌恰县| 壤塘县| 元江| 上饶县| 色达县| 克什克腾旗| 重庆市| 通河县| 剑川县| 石嘴山市| 柏乡县| 江阴市| 大兴区| 乃东县| 观塘区| 饶阳县| 商南县| 米林县| 福海县| 庄浪县| 临洮县| 开阳县| 武功县| 大冶市| 额尔古纳市| 鹿泉市| 司法| 错那县| 肇东市| 江陵县| 高清| 绍兴市| 洮南市| 亚东县| 黄龙县| 阳西县| 睢宁县| 谢通门县| 萨迦县| 梅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