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透過母親,看見自己

我是兩個孩子的母親。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我,在原生家庭、夫家家庭和社會文化中經歷了女性身份帶來的種種困頓,這些經歷帶給我許多痛苦,但同時也為我理解、思考和反思女性的生存環境提供了動力。

十幾年的心理學學習和與之相隨的自我成長,讓我有勇氣面對過往經歷中的種種不公:曾經遭受的不公平對待,對女性性別的限定、歧視甚至鄙視……也許對很多女性而言,在原生家庭中自己是“外人”,在婆家依然是“外人”,甚至很多女孩自出生起就不被家人期待,她們被拋棄、嫌棄或從未被媽媽好好愛過。

很多女孩結婚之后處境也并沒有好轉,她們得不到丈夫和婆家的尊重,作為女性的價值似乎更多地體現在成為母親,或者說是生一個兒子。生兒育女常常被認為是女性的責任,她們在生育、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常常得不到理解。比如,有很多女性患上了產后抑郁癥,而這有時竟然被認為是矯情的表現。

全職媽媽的困苦常常是在婚后多年才顯露的。她們中的一些人將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給了婚姻和家庭,但在某一天夫妻感情不和而被迫離婚時,全職媽媽往往沒有能力承受離婚的代價,因為她們既沒有收入,又沒有其他經濟保障,因此得不到孩子的撫養權。妥協也許是她們心酸但又不得已的選擇。

身處職場的媽媽也非常不容易,她們不僅要從事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還要照顧家庭和孩子。這樣的艱辛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而很少有丈夫能意識到這些并因此給予妻子更多情感上的支持和幫助。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對媽媽的愛就容易成為媽媽的精神支柱,這也是媽媽和孩子在心理上難以分離的原因之一。

我自己也經歷著女性身份帶來的問題,也常常因此陷入困境,但我一次次從深淵里爬出來。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一直是我內心的信念。無論過去經歷了什么、被怎樣對待,我都想走一條自己的路。人生不應由過去的悲苦所限定,而應由我自己書寫。

我的親身經歷以及臨床中來訪者的共同經歷促使我思考女性的議題,理解當前社會文化背景下女性的生存環境,不斷思考“母親”這個角色的真正意義。我希望每一個女性,無論作為女兒還是作為母親,都能夠活出自己,過好這一生。

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寫道:“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

本書我想寫母親,這是因為,基于對傳統文化和心理學的研究,我發現,我們的幸福與不幸在很大程度上都與母親對我們的養育方式有關。母親是生命的孕育者,也是家庭的靈魂。

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和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等近代英國心理學家都提出:母親對孩子的人格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母親養育的質量直接影響了嬰兒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程度。由于母嬰關系天然的潛意識通道,母親的人格特點和創傷會通過養育方式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因此,對女性而言,和母親的內在聯結既可以是力量的源泉,也可能是混亂的根源。

在很大程度上,孩子與母親的第一段關系決定了他們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觀。同時,這段關系也將為其人格的發展奠定基礎。一個人的安全感、信任感、創造力等都受此影響。

在特定的一段歷史里,從女孩到妻子到母親,女性總是處于他者和附屬的位置,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對待。但是,也有很多女性認同這樣的做法,并且通過教養孩子的方式傳播這一思想。在我的日常生活和咨詢工作里,我聽到了許多讓人憤怒又哀傷的故事。很多女孩被貶低、被不公平對待,有時,實施這些行為的竟然是她們的親生母親。

我們真的需要重新審視并好好思考這些問題!

心理學研究認為,這些現象涉及“代際創傷的傳遞”和“文化認同”。如果母親因為自己的性別而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遭受過一些苦難,她們很可能在長大成人、為人母之后,讓自己的女兒遭受同樣的經歷。這是一種強迫性重復。

這樣的重蹈覆轍實在讓人感覺心酸、可悲,同時又令人震撼。

孩子不需要再經歷一遍母親曾經遭受的痛苦。作為母親,我們可以找到一條自我救贖之路。不管是從母親那里遭受的創傷,還是我們可能傳遞給孩子的創傷,這些創傷的傳遞是可以被阻止的。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與母親的關系,找到生命源頭的創傷,看見它、修復它。通過修復創傷、阻止創傷的代際傳遞,我們可以重獲母性的力量,塑造獨立、自由的女性身份,成為更有力量的自己。

一位詩人曾說:“在自己身上找到幸福并不容易,但在別的地方找到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我們想要一個更加歡喜的人生,的確需要給自己更多支持和成長的可能性。我希望本書能夠幫助你探尋和母親的關系,進而發現內在的核心關系模式;幫助你自我發現和成長,走出養育孩子的困境,擁有母性的力量,讓創傷和痛苦終止在自己這一代;幫助你帶著好奇的、開放的心態,洞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情感,并理解背后的原因;讓你能放下自己的過去,擁抱內在小孩,發展自己的女性力量,成為獨立的自己。

雖然你不一定能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是當你閱讀本書時,你已經走在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條路上了。也許,這一路上并不總是輕松、舒適的,也許你會因為痛苦、內疚而想要回避,這都很正常。

本書談到許多與母親有關的傷害,但是,這并不是要將我們的苦難歸咎于母親,而是要透過母親看見自己,更好地理解自己內在的情緒情感以及認知行為模式。只有了解了自己,才有可能改變自己。

我們雖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和性別,但可以學會透過母親看見自己,彼此聯結從而療愈自我,實現更好的自我成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晋县| 青川县| 庆云县| 荔浦县| 尉犁县| 静安区| 灵宝市| 商城县| 嘉荫县| 南岸区| 电白县| 长寿区| 随州市| 台江县| 道孚县| 博乐市| 水城县| 郑州市| 延寿县| 夏津县| 日土县| 会昌县| 玉龙| 洛扎县| 广丰县| 绍兴县| 兴仁县| 客服| 乐山市| 金平| 舒兰市| SHOW| 邹平县| 永善县| 台湾省| 北京市| 营口市| 方正县| 新河县| 札达县| 车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