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我是女性:如何深度療愈代際創傷
- 侯玉珍
- 1519字
- 2021-06-15 16:22:44
推薦序二 作為男性的自由聯想
當侯玉珍女士把她的新書書稿寄送給我并邀請我為此作序時,我猛然被這本書的書名“因為我是女性”所驚訝,它如此堅決、充滿自信和有力量。這讓我對這本書產生了很多好奇,在這樣一個帶有女性宣言意味的書名下,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一些什么樣的故事呢?
當我讀完本書,另外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里:作為一個男性,我能為她寫點什么樣的文字呢?我想了很久也沒有找到答案。但是精神分析的訓練,讓我掌握了一個屢試不爽的法寶,即“自由聯想”,它由弗洛伊德在《癔癥研究》中首次提出,并最終成為精神分析領域治療病人的法寶之一。“自由聯想”這個詞比較冠冕堂皇,也可以被理解為胡言亂語、胡說八道。只不過,弗洛伊德認為,真正達到胡說八道的境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言歸正傳,我來對這本書做一點自由聯想。
我在臨床工作中,遇到過很多女性,其中的一些人來自重男輕女的家庭,沒有被母親很好地照顧,在身份認同方面存在困難。記得在一次案例討論中,有一位學員提問:針對這樣的案例,國際上有沒有專門的研究文獻可供閱讀?而我的問題是,你怎么理解重男輕女這個現象?我的答案很簡單,這個現象的背后是分裂、男好女壞、非黑即白。如果跳出重男輕女這個現象本身,分裂可能表現為重白輕黑,還可能表現為重富輕貧。分裂是人類的本能反應,只要有陰陽的地方就有分裂。有意思的是,分裂還會有否極泰來的表現。女性被貶低久了、壓抑久了,就會反抗、報復。
我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的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媽寶男”。很多男性到了中年還像個小孩子一樣生活在媽媽的羽翼下,這難道不是對重男輕女的反制,不是男性被閹割的象征?由此,我是否還可以推斷,今天的重男輕女現象可能也是當初男性被女性壓制太久以后的否極泰來?這樣想下去,要研究和探索的內容恐怕要牽扯一大串,就此打住。
另外,這本書詳細討論了如何深度療愈代際創傷的問題。代際創傷又是一個非常有趣和殘酷的現象。侯玉珍女士在書中詳細分析了創傷的類別、成因和處理方式,簡單易懂且實用,此處不贅述。而且本書主要針對女性,書中的大量案例都提到了母女關系,以及母女關系如何影響下一代子女,特別是女兒。從表面上看,這些關系似乎和男性關系不大,都屬于女性的糾纏不休。我的問題是,這些糾纏背后的主謀會不會是那個不聲不響、老實巴交或者根本不在場的祖父、父親或丈夫?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要分裂就要有好有壞,有陰有陽。用精神分析的術語——俄狄浦斯情結來說,三元關系的三個角缺一不可。某個角缺失了或者占據了獨特的位置,那么另外兩個角就只能形成糾纏不休的二元關系。我在臨床工作中遇到類似情況時總會問一句“爸爸去哪了”。如果男人在家庭關系中置身事外,或者總是做那個理想化的好人,那么這本身就是在告訴我們,這個男人“弱爆了”,他們有什么資格“重男輕女”?男人重在哪里?如果要真正顯示男人的“重”,他們是否需要有所擔當,阻止家庭中的代際創傷?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也想寫點什么,如果是因為受到《因為我是女性》的啟發,我是否要寫一本《因為我是男性》?這或許也是侯玉珍女士邀請我為她作序的無意識原因吧?其實,我們這個社會里的男性又何嘗不是身處分裂的陷阱并不斷遭遇創傷的受害者?我可以羅列的現象有很多,上面提到的媽寶男只是其中之一。還有的男性即便成為獨立成熟的個體,似乎也缺乏陽剛之氣。為什么千里走單騎的關云長、血濺鴛鴦樓的武二郎、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少?男性女性化的現象也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
我相信,侯玉珍女士的這本書只是一個開篇,對當代的男性女性而言,家庭和代際創傷的話題可以探索和深入研究的內容實在太廣泛了,我也期待著她可以在這本書的基礎上再接再厲,有系列著作誕生。
王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