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生物進化的趨勢,還是從社會發展的必然,都決定了每個人最重要的人生意義是提升本體的心性。就像稻盛和夫先生說的那樣:當有人問“人為什么來到這個世上”時,我毫不猶豫地、毫不夸耀地回答“是為了比出生時有一點點的進步,或者說是為了帶著更美一點、更崇高一點的靈魂死去。”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不僅要生存,還要回答生命價值的問題。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來做什么?沒有對這些問題的深度追問,人生將會變得了無生趣。要想回答這些問題,除了要認識世界,更要明白自己。而只有在強勢文化的引領下,才有可能做到這些。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抱怨是弱勢文化引導下的一種情緒。總在抱怨的人一定是匱乏的,在他看來,別人應該無條件按照他的意愿行事,事情之所以搞砸了,不是他的問題,都是別人的原因。盡管他會找到很多“證據”來證明這些結論,從而緩解失敗帶來的心理壓力,但本質上仍然是不敢承擔責任的懦弱表現。事情一經開始就回不到起點,任何抱怨都是無濟于事的。投機取巧、唯利是圖的價值取向在很多時候確實能“好事”占盡,但是人生在世,不僅要滿足生活的需求,更要回答生命價值的問題。所謂的“好事”不過是些現實的利益,能讓自己生活的更舒適不假,卻不能幫助自己提升心性,那些物質利益早晚會成為覺悟的負擔和障礙。因此,他們費盡心機得到的,只是為他人暫時保管而已,自己離開的時候是一樣也帶不走的。而他們失去的恰恰是作為一個智慧生物最應該獲得的生命體驗,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人生其實并沒有自己所謂的財富,因為無論做什么,客觀上都只是在實現人類整體的進步。借用電視劇《天道》的一句臺詞“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是覺悟。”在眾生眼中,靠一次成功投機而上位就意味著改變命運,然而人世間今天樓起,明天樓塌的事不勝枚舉。當明白這一點就會了解,能力和地位之間,權力和德行之間,財富和智慧之間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不能覺悟就只是在人世間白走一趟。因此,只有遵循強勢文化的引領,誠意正心地看待自己和這個世界,無論成功與否,結果一定會帶來成長,也一定不會辜負此生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