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進入信息社會,無論在何時、何地,大量的文字、聲音、圖像被推送到每個人的面前,也不管你愿不愿意、喜不喜歡。人們更是隨時都可以通過搜索,獲得各種各樣、各個領域的知識和資料。然而,我們的知識積累越來越多,但似乎只是一些知識的堆砌,卻越來越難以身心合一、知行合一。正像古人說的那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明代大儒王陽明曾經就這一現象告誡過他的學生“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純乎天理。卻專去知識才能上求圣人。以為圣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須是將圣人許多知識才能,逐一理會始得。故不務去天理上看工夫。徒弊精竭力。從冊子上鉆研,名物上考索,形逃上此擬。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見人有萬鎰精金,不務煅煉成色,求無愧于彼之精純。而乃妄希分兩,務同彼之萬鎰。錫鉛銅鐵,雜然而投。分兩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無復有金矣」。”就是說,如果在學習過程中抓不住知識的本質,不能在一以貫之的主線上用功。學得越多,困惑越多、欲望越多,就像煉金子一樣,不去追求純度,只關注數量,結果量越大雜質越多,以至于無以為用,不知所終。我們總以為,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知識鋪天蓋地而來,如果別人知道的東西自己不知道,就會被社會所淘汰。而實際上,你若不能著力踐行“知行合一”,利用信息去解決問題,就只能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里,終不能有所成就。
強勢文化主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倡導以客觀規律為指導進行自發自主的創造性活動,這在今天的信息社會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面對各種信息如何識別真偽,是我們需要仔細甄別判斷的。否則很容易就會遭遇網絡陷阱、電信詐騙。在這種情況下,能做到知行合一最為關鍵:知是行的出發點,是指導行的;行是知的歸宿,是實現知的。知與行的合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因此,知行合一就是試金石,就是點金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