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人生每一段心性成長的大致總結,就是說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心性要有某一層次的突破,這樣才能不斷成長。然而現實中,有些人雖然結了婚,也生了孩子,但還是以自己為中心,沒有修身齊家的概念,因而從本質上講還是一個單身;有些人雖然腰纏萬貫,但是仍然患得患失、錙銖必較,因而從骨子里依然是個窮人;有些人雖然位高權重,有各種資源,但是尸位素餐、利欲熏心,受困于貪嗔癡慢而不自知,因而心性層次還不如普通人;有些人活了一把年紀,但不明事理、隨波逐流,因而虛度人生,仿佛從未活過。之所以不能像孔子一樣,通過階段性突破心性局限而獲得成長,其主要原因是不能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段解決相應的內在沖突,也就是心結打不開。
打開心結是文化積累到某一階段,心性發展并自然呈現的結果。一時的習氣改變稍有風吹草動就會被打回原形,因此,沒有文化作支撐是無法真正打開心結的。文化是在追求生命意義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生命質量的體現。在今天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中,文化來不及沉淀,被迫適應日新月異的變化。然而欲速則不達,一味追求發展速度,追求發展規模,而忽略發展質量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也使得文化呈現出浮躁的狀態。物質財富越來越多,但是幸福感越來越少,安全感越來越低,使命感越來越虛無,現在是時候反思和沉淀了。失去方向的時候,人會覺得心里沒有寄托,沒有力量,因此會急于尋找新的心靈載體以獲得慰藉。然而,急迫的心理狀態下,認知受限,大概率會急中出錯,甚至以身犯險。其實此刻正是需要沉淀自己的時候,那個空的感覺,并不是力量消失了,力量一直在那里,只是我們感覺不到而已。就像中醫看待感冒一樣。所謂感冒就是受寒,寒氣進入人體后,智慧的人體會調動能量驅趕寒氣。當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的癥狀時,是身體正在把寒氣排出體外的現象。如果患者的氣血水平很高,每次寒氣入侵時,很容易就被驅趕出去。如果患者的氣血水平很低,則根本就沒有能力驅趕寒氣,這時候最重要的不是用藥物將寒氣壓回體內讓癥狀消失,而是應該多休息,讓人體積蓄能量進行排異,才能將寒氣順利的移出體外。因此,對于病發時打噴嚏、流鼻水等不舒服的癥狀,應該耐心的忍受一段時間。
當生活遇到了困難,似乎自己無能為力,我們往往會誤以為自己的力量喪失了,于是急忙去抓取一些東西,以驗證自身力量的存在。然而心慌意亂之下,神志散亂,根本無法接收和處理有效信息。就如同身體受寒一樣,此時最應該做的是休養生息、積蓄能量,抓住機會突破這一層次的心結。如果慌不擇路、饑不擇食,就會使得本已不足的能量被更快地消耗,使突破心結變得遙遙無期。《大學》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只有讓身心都沉寂下來,讓體內混亂的能量流動變得自然有序,內心才能如鏡映物、隨機而動。當具備了足夠的感知力和反應能力,眼前困難大概率會迎刃而解,而這一階段的心結也就自然打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