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儒王陽明說:“良知是自家的準則。意念著處,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此便是格物的真訣,致知的實功。”良知承載人類發展信息,符合天理,沒有固定標準,不是道德綁架,不同的境界,表現亦不同。良知從無嘩眾取寵之心,都是樸實無華的正常人性反應,是實事求是的日常功夫。良知是四體五官之神,是信息聚集之所在,尤以心神為核心。良知之知是覺知,不知不覺使生命能量逐漸惡變,以至頹廢恐懼。不能跟從良知,要么是身心分離難以自主,要么是境界不夠而勉強自己。不同個體,知不同,行必然不同,且無可比性。
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心性層次的產物,因此不要去貪慕別人的功成名就,也不要去嗔恨他人的巧取豪奪,只是全力改良自身的文化。如果不是真的明白所做之事的意義,當別人不盡其力或偷奸耍滑時,你就會升起嗔恨。如果想表現給人看,發心就錯了,出手必是散亂不堪。該來的一定會來,該走的一定會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沒看到不等于沒發生。小氣,不僅僅是心理現象,也是真實的生理現象、物理現象。心量小,打不開,氣就不足,付出的就少,沒有付出自然就沒有收獲。看不到主流社會所帶來的社會安定,和免于饑餓恐懼等隱性福利,看不到家庭所提供的安穩踏實,幸福溫馨的歸屬感,只是看到有人不勞而獲,就氣憤難平;只是暫時利用不到對方,就妄自尊大;只是將來需要他人幫忙,就卑微討好。這種短淺軟弱的思維定勢,帶給我們的就是認識的盲區、誤區,舒適區。這讓我們斤斤計較、不愿付出、恐于承擔、充滿嗔怨,最終成為那些有機會扒上井沿,看了一眼卻又掉下去的人。
知道習性難改就不必勉強,只要是發乎良知大體上都錯不了。人以類聚,強行融入的結果只能是自取其辱、不招待見,不如就索性做個“涼薄”的人,不卑不亢、獨自承擔。這不是疏遠人群,也不是孤僻冷漠,而是一種做人的體諒,是看見人性使然之后的成長。熱情有選擇,善良有原則,付出有底線。再好的關系,再親的人,都應適當保持距離,尊重彼此的空間。真誠而不假裝,真實而不虛偽,不給別人添麻煩,不影響別人的生活,這是替別人著想,更是對自己負責。盡量不靠人,但也樂于助人,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熱愛的事情,留給身邊最重要的人。凡事心中自有衡量,能花錢解決的麻煩,就別用人情去麻煩,人情看似免費,其實很貴。不虛情假意的糊弄,也不毫無原則的討好,既不虧待別人,也不委屈自己。尊重自己的人不會讓別人一直付出,他知道即便是機關算盡占到的也只能是小便宜。因為每個人到最后需要面對的其實只有自己,而需要打開的,只有自己人生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