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習的高山:孩子不需要家里再多個老師
“孩子,你為什么不會啊”
有一次帶兒子上課,進教室時課程還沒開始。最后一排坐著一對母女,母親在指導女兒學習,她用大力金剛指以高頻率猛戳桌上的書,發出“咚咚”的巨響,女兒則眉頭緊鎖做冥思苦想狀,不時輔以嘬牙花子之聲表達其難以理解之意??梢钥闯觯p方都投入了極大的情緒,令人動容。
我剛把書包放好,那位母親突然爆出一聲怒吼:“這有什么難的?你為什么不會??!”聲如洪鐘、感情強烈、氣息充沛,頗有老藝術家的臺詞功力。可以聽出母親欲以此問達到令女兒振聾發聵的效果,但效果顯然不佳,女兒一副便秘的表情,不知如何回答——然而旁人卻遭了殃,在“啊——”帶著金屬音的回聲中,我腳下一崴差點摔倒,我兒子則被嚇掉了手里的水壺。
此時,我兒子可能只是單純地被嚇了一跳,而我則被勾起了傷心的往事。
我小時候是屬于比較笨的孩子,用稍微正面的話來說就是缺乏靈氣。這一缺點最大的表現就是學東西比較慢。比如,在托兒所里,阿姨教《詠鵝》,教了三五遍后,大家基本可以念個七七八八,而我依然記不太清楚,扯著脖子喊完“鵝鵝鵝”后就只好依靠精湛的演技對著口形,濫竽充數地混下去。在練踩镲和三角鐵的同奏表演時,也出現了混亂的情況,我經常在需要踩镲的緊要關頭秀氣地敲起三角鐵,或者在大家側耳傾聽,等待一聲輕盈的三角鐵的時候,我卻“咔嚓”踩出一聲霹雷。坦率地講,我花了不少時間才把手腳搞協調,給阿姨和小朋友們添了不少麻煩。
我知道自己有這個毛病,就只好滿懷歉意地面對一切新事物的學習,盡量少給別人添麻煩。盡管我認為自己也有優點,比如如何爬到院里那棵樹上,我就比別的孩子都強,甚至無師自通,但這點似乎不太值得別人關注。
就這么慢半拍地混完了托兒所,倒也平平安安。但后來,我上學了。
我本以為上了學好歹能混上一段日子,沒想到很快就暴露了——在學習如何寫數字“8”時,我翻了車。
“8”的正確寫法是先下筆完成一個“S”,再自下而上地掐腰勾回去。在這里一本正經地給大家講解“8”的寫法,讓我很羞恥,但我不得不這么做,我對諸位的智商絕無藐視之意,因為我需要說清楚我是如何寫的。
我在寫完“S”的上半部分后,應該往下走筆以完成整個“S”時遇到了麻煩——我無法控制自己的右手執筆下行,必須勾上去完成一個“O”,屢試不爽。這個圈兒畫起來極順手,而且相當圓,無比美觀,若是從美術的角度測評,頗具水準,但可惜這是數學。我心里大抵明白我應該怎么寫,但一到那個位置,手就像被某種巨大的力量控制,一定要去畫完一個圈。
“8”就像一個夢魘一樣。
我無法解釋我的手為何如此不配合大腦的意識,又懷疑“O”在我生命里是否有特殊的意義,以至于在我心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烙印——倘若我當年知道達·芬奇畫了三年雞蛋的謠傳,也許心里還能好受點,但彼時帶給我的只有困惑。
同樣困惑的還有我的爸爸媽媽。他們輪番在我身邊看我堅持不懈地畫圈兒,看到動情處,就問我:“就這么一個8,你為什么不會呢?”
關于這個問題,我邊畫圈兒邊認真想了很久,但我依然無法回答。我如果回答我笨,就無異于火上澆油,我可不想挨揍——我腦子反應雖然慢,但不至于傻到找揍;但如果我言之鑿鑿地分析一番,又似乎顯得我是故意不想寫。這種“天問”除了讓我煎熬著加速畫圈兒,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我媽忍不住手把手教起來,她握著我的手腕下筆,而我很自覺地柔若無骨,盡量不加任何力道完全服從,但畫到那個被詛咒的位置時,我的手就逆骨突現,開始反抗。我媽瞅著我,一臉訝異,而我只能無奈地看著她,手卻堅持要往上去。她咬牙切齒地加力拉回來,在她的強迫下,我終于寫了個癟了氣兒的“8”。
就這么拉了幾回,兩人都有點累,但不能不說情勢稍緩,我在媽媽的手把手教學中竟然寫出了幾個像樣的“8”。她滿意地點點頭,決定放手讓我自己來一次,于是我收拾心情,滿懷信心……又畫了一個圈兒。我“嗷”的一聲哭出來,不敢抬頭看她,低頭另起一行。主要為了表達“能力有限,但態度是好的”的意思。
心里越急手底下畫圈兒就越順利,接下來的大約一個小時,我像在執行一種詭異的儀式一般,畫了半個本的圈兒。
在觀看了我兢兢業業地畫了一晚上圈兒后,我媽終于崩潰了。深夜的大雜院里,響起她的哀號:“你為什么就不會呢?”
是啊,我為什么不會呢?
后來的結局是,他們允許我暫時用上下兩個圈拼成一個豐滿沒腰的“8”以解決當前的問題,這么寫到第三天,我突然就會寫標準的“8”了。我一遍遍地越過那遭到詛咒的轉彎重回正軌,喜極而泣。
這件事我不愿回憶,直到現在我也無法解釋我為什么死活寫不出那個“8”,然而,當年的那種無力現在回想起來仍心有余悸。
在成長過程中,我又被不同身份的人質問過“為什么不會”,不問還好,一問就更不會,深受刺激,以至于在一段時間內,只要聽到以“為什么”開頭的問話就會渾身一凜,恐懼充滿內心。
在我成人后,尤其是有了孩子后,因心里有這“天問”留下的老傷,經常會不經意地分析,“為什么不會”這句話會出現在何時和何種家長的口中。大多數家長說這句話,都是在他們自認為“很簡單”“很容易”的時候。
我們暫且放下是否真的“很簡單”這個問題,只說一個中年人以自己當前的知識水平和理解力去衡量一個幾歲兒童的智能,并以此判斷他“合理的”接受速度,本就是一件相當可笑且不講道理的事情,很有點欺負人的意思,爹媽版的“何不食肉糜”不外如是。家長大概率是在同理心和耐心雙雙缺失的狀態下才會問出這句話。
而接下來我就要繼續說一句傷人的話了——我很不想這樣得罪人,因為說這話連我自己也要遭到貶損,但我還是不能說假話:特別愛問“為什么不會”的家長,自身水平都不會太高,恐怕大多數人問到六年級就沒了底氣——孩子上奧數的可能還要更早些——而等孩子上了中學,家長幾乎就不敢再問了,因為自己也不會,自然不好意思再問“為什么”——真回答出來也未必聽得懂。
我經常想,此時孩子倘若能反過來問:“你都40歲了,你怎么還不會呢?”那必然是精彩的一記反殺——但這種情況很鮮見,坦率地講,在留臉面這一點上,孩子往往表現得更仁義,比大人不知道強了多少倍。
神游一圈回到教室,我小聲問兒子:“如果我問‘你為什么不會’,你怎么回答?”
我兒子想了想說:“我要是能回答出我為什么不會,我怎么還能不會呢?”
我想了想,確實是這個道理,無法反駁的邏輯。如果孩子有什么知識不會,但能頭頭是道地分析出自己為什么不會,并清晰闡述,那倒真是人才。
我又想了想,似乎我也這么問過幾回,不禁汗顏。我曾經作為一介笨童,本深受此苦,按說不該再把這臭毛病傳承下去,但從我自己身上便可以看出,人類在成年后有很多道理往往還不如年幼時想得明白,越活越糊涂的大有人在。我本蠢笨,更不敢保證我能完全放下成年人面對未成年人時愚蠢的剛愎自用和盛氣凌人,于是只好跟兒子說:“下次我要這么問你,你就跟我比畫‘8’?!?/p>
他問了好久這是為什么,我沒告訴他。
謹慎喝雞湯,我來刮刮油
教育孩子看似是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但實際上這件事更考驗家長本人。
我們經常在社交網絡上看到被孩子寫作業逼到懷疑人生的家長,儼然充滿了悲劇內核的喜劇。但就效果來看,家長著急及在著急之下做出的一系列包括但不限于責罵、逼問、吼叫等行為,對孩子的學習并無幫助,諸如孩子崩潰哭泣到無法繼續之類的反作用倒層出不窮。
當然,我不想奉勸大家都“不要生氣”,那樣難免有脫離群眾之嫌,我想說的是,即便是成年人之間的互相教育,也要相互理解,給點面子才行,何況是孩子。
你可以不跟別人喊,也可以不跟自己的孩子喊。如果你不希望老了之后你的孩子拿著遙控器沖你喊“這個有什么不會弄的”,那么現在算是為人為己,要收斂點情緒才好。
所謂修行,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