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為什么開始寫?
大約在2015年,我開始在豆瓣上寫日記;2016年開始轉為在自媒體上寫文章。最開始的時候,寫作對我來說只能算是一種記錄,不為傳播,雖然有了一些固定的讀者,總歸還是停留在自娛自樂的程度。
但幾個月后,我寫了一篇《回家別告訴你媽》,這是一篇關于“被爹坑”的故事,寫的是我小時候跟我父親的一些互動情景,“擊中”了不少人的回憶。大家紛紛圍觀,希望我多寫一些諸如此類充滿生活樂趣的故事。后來我開始寫起我和兩個孩子以及家人們的互動場景,大多數的故事氣氛輕松,搞怪、搞笑,漸漸地,看的人也就多了起來。
我收獲了很多“哈哈哈”,也樂得做一個生活樂趣的收集者。直到后來有人告訴我:“看完你寫的文章會笑,笑完之后又想通了一些事,謝謝你。”還有人告訴我:“看您寫的文章,仿佛看到了小時候的我,這也提醒了我,不要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這樣走心的回復越來越多,甚至有一些朋友袒露心聲,把我這里當成了樹洞。
我突然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有了一些意義。
于是,就一直堅持了下來。
你的孩子獨一無二
很多人問我,親子關系里重要的是什么。這個問題可以被放得很大,有很多教育專家通過研究,總結出了不少科學理論和方法;也有一些家長竭盡心力去踐行各種教育方法——我認為這是家長們對親子關系的投入,值得尊重。然而我認為,萬千種理論總歸需要一個基礎:你首先要舍得花心思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
倘若離開這個基礎,不區分孩子個體差異而單純地套用理論,那么你所有投入精力去執行的方法不但有可能失去效果,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孩子不是冷冰冰的機器,你用缺乏個性的程序是運行不起來的。
要知道,你的孩子,是一個有思想的獨一無二的個體。
所以我一直抱持一個觀點:親子教育中,你固然得學一些“教育”理論,但更要在親子關系中摸索經驗,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方式。
孩子首先是一個“人”
很多家庭在教育中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對孩子缺乏足夠的尊重。
家長在孩子面前,會帶著一種理所當然的居高臨下,說話的語氣和用語都不太考慮孩子的感受,不經思考脫口而出。這種自信在成年人的社會生活里基本不存在,這種態度放在任何社會關系中都是奇怪的,然而在親子關系中卻被任性釋放,甚至有些肆無忌憚。
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我們很多人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維護社會關系上,心甘情愿耗費心力去揣測、去琢磨、去取悅,讓身邊各種關系融洽,并認為這是生活必須要投入的心思。唯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那種天然的霸道立刻上了身。
我見過因為很小的事情把孩子批評得抬不起頭的家長,也見過不就事論事把孩子說得一文不值的家長。
沒有人不喜歡自信陽光的孩子,但很多家長卻親手把孩子往黑暗里推。這絕對不是家庭教育的目的。
孩子首先是一個人,你不能因為他是個孩子,就忽略了尊重的意義。
做一個有趣的家長
有一些家長總喜歡端著家長的“架子”,平日與孩子交流時總是過于嚴肅,他們認為一旦沒了這個嚴肅的形象,教育孩子時難免缺乏威嚴。這大可不必。你不是孩子的領導,也不是孩子的老師。相信我,孩子也絕對不會希望家里再多一位老師,你只需做他生命中最親密的伙伴就行了。
即便跳出親子關系,任何一種想要主動吸引對方關注,讓別人喜歡你、信任你、接受你的意愿,也絕不能靠制造權威形象來達成。
很多家長在社會生活中深諳討喜之道,且明白這是獲得好人緣的好辦法,卻因為親子關系天生存在、不可分割,便忽略了去做一個讓孩子喜歡的人。
任何一段關系,即便是親子之間,也需要花心思去維護,好的親子關系不會因為你生出了這個孩子就存在。選擇當一個有趣的爸爸或者媽媽,準不會有錯。
親子關系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自然和輕松的關系,彼此應該以讓對方快樂為相處原則。作為父母,如果不能讓孩子喜歡,那拿什么底氣來讓他認同你呢?
你是家長,也是孩子
我們曾經都是孩子,但可惜的是,很多家長在成年后就忘記了自己孩提時的模樣,甚至變成了孩提時自己最討厭的人。
好家長的難得之處,在于有共情能力。孩子的那些“幼稚”“不懂事”“不聽話”是否事出有因?那些叛逆、頂撞、崩潰,是否情有可原?孩子的表情、語言、動作是否似曾相識?
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記得自己孩提時的所感、所想和所受的傷,回憶自己當年對父母的那些期待。在這種心境下,你會發現很多“壞孩子”其實都可以被理解,而這種理解,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成為自己想要的那種父母,完成自己曾經對父母的期待,是我作為一個父親要求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我希望你們也能這樣。
寫在最后
我是一個不太常規的父親,所以這是一本不太符合常規的“家教”書。你從里面很難找到什么理論的名稱,而只會讀到一些故事,看到一些生活片段,但我保證它們絕不枯燥,你甚至在看后會哈哈大笑。
我希望你們真心大笑,然后,用心思考。
這就是我寫出它們的愿望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