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認知、信念和情緒的關系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情緒與荷爾蒙有關系,跟我們的生物結構有關系,那么具體到某一個問題、某一個事件上,情緒又是怎樣產生的?它又和什么有關呢?

比如:可能是有人對你說了一些話,刺傷了你,或者是對周圍的環境不滿意。有人會認為社會上的風氣不好,周圍人的舉止行為不符合他的價值觀而不開心;又或者是同事朋友做的某些事讓他不開心。這些都是緣于你對你周邊的人、事、物的看法而產生的情緒,你認為他們不應該是這個樣子。

另一種情緒是對未來的不可控、焦慮,對自己婚姻的未來、孩子的未來、事業的未來、健康的未來而焦慮擔心;或者對過去行為的后悔、內疚、糾結,覺得當初為什么會這樣。“如果不嫁給他” “如果不選擇這個工作” “如果不認識這個人” “如果不說那句話”就好了。

情緒真的是由這些事情決定的嗎?

情緒是怎樣被觸發的?

曾有人向我咨詢,兒子要參加GMAT的考試,他有點兒著急該怎么辦?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首先,考試是孩子參加,并不是他去參加,他急躁也沒有用,只會把這種情緒傳遞給孩子。他可以告訴自己:“兒子要參加考試,有可能考得好,有可能考不好。如果考得很好的話,我覺得非常開心;如果考不好的話,我也愿意接受。”

這句話說說容易,很多人永遠不愿意接受某種結果。當你不愿意接受的時候,你就逼迫自己的情緒進入一個極端,你的潛意識也害怕那種不想要的事情發生,讓自己進入一種很負面的狀態。有的時候隨順,有的時候放下,有的時候愿意接受所有的結果,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勇氣。你做好所有的準備,但是不強求所有的結果。

況且GMAT是一個可以重復反復考的考試,這次不行還有下一次。哪怕考不好,出不了國,在國內也不一定做得不好。許多想法都是家長的一廂情愿所帶來的那種強迫認知,這種認知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擔心,又傳染給孩子。表面看來,是外界的人事物觸發了我們的情緒。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如果不是因為你成績不好,不是因為老師來找我麻煩,不是因為你背叛我,不是因為你給我臉色看,我怎么會有情緒?我怎么會生氣?我怎么會不高興?如果不是因為現在的收入太少,不是因為競爭太激烈,不是因為你讓我操心的事太多,我怎么會每天焦慮不安呢?


聽上去很有道理,外界的人、事、物是那么的不可控,我們身邊發生了那么多事情,讓我們不得不有情緒。但是當我們這樣去理解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外界的變化,是你無法控制的,如果我們的情緒被這些自己不能掌控的事物、不能掌控的人所控制,我們就會成為一個被動的人,成為一個被動的接受體,我們的快樂、痛苦的按鈕被周遭世界的各個環節所操控著,任何時候都有可能被按下。

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始終沒有辦法擺脫自己的情緒,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其他人的問題,并且很容易成為不斷抱怨的人。但事實是我們的情緒并不是直接由這些外在的人事物所引起的。


比如你的先生加班回來非常晚,作為妻子你可能就會非常生氣,覺得先生就顧自己忙自己的事情,在外面花天酒地,太不照顧家里。但是換一種想法去思考,丈夫太不容易了,為了維持這個家,為了讓家人過得更好,他犧牲了多少自己的時間,犧牲了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他真是太辛苦了。

同事對你說了一些很難聽的話,你非常生氣,覺得這個人對我好像有攻擊性,他好像不喜歡我,你也會對他很有敵意。但是如果你發現他跟所有人都是這樣,對領導也是氣勢洶洶的,你會突然放松,因為你發現原來不是我有問題,而是這個人自己的問題。

在有的公司,一些員工會抱怨公司對他們不夠好,不夠人性化,不夠重視他們,沒有提拔他們,或者偏心了。在這些員工的眼里,公司有義務和責任照顧他們的想法,因此當一些事情沒有發生,他們會很生氣或者委屈。但是奇怪的是,無論他們如何抱怨公司,他們就是不愿意離職。他們需要想一想,到底是他們需要工作,還是公司一定需要他們。


同樣的事件可以帶來不同的情緒,但是當我們聽見、看見、想到、感覺到一些事情的時候,直接產生的并不是情緒,而是內部的感知。

我們的內部感知有內視覺、內聽覺、內感覺,也就是把外部的這些信息采集下來,轉換成內部的信息,而轉換本身就是一種選擇性。

比如有人和你講了一句話,但是在你的腦海中反復回現的可能是他憎惡的表情、他的眼神。但是周邊的環境,當時的情景,你可能記得并不是很清楚。也就是說,外界所發生的事情,變成你內在的視覺、聽覺、感覺上的記憶,這本身就不是百分之百完全還原的,這些信息經過了刪減,經過了扭曲,再由我們的大腦去分析它。

人類是一種智能生物,他們有一套固有沉淀的算法。當一個人對你說一句話,或者給了你一個眼神,我們會用一種歷史的經驗,基于一些已經形成的方法,簡單地判斷出他的這句話、這個行動、這個表情代表的是什么。

我們看見、聽見的這些事情給了我們內在理解的意義,內在理解的意義其實就關系到我們的認知和信念。我們會認為你這樣做對我是一種侮辱,一種不忠,一種挑釁,等等。事件本身并不一定有讓你憤怒的意義,甚至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我們的頭腦把它解讀成一種意義,這個意義就會產生情緒。

所以,并不是外界發生的事情讓你產生了焦慮、恐懼、悲傷、憤怒的情緒,而是你自己的頭腦,頭腦的認知、頭腦的想法,和這個事件的對比,產生了情緒。

同時頭腦對未來的想法,我們稱之為“預期”。你認為事情本來應該是這樣的,這個人應該是這樣對待我的,這個預期沒有實現,就會產生落差、產生情緒。


比如,你出門上班,走到馬路上踩到了一堆狗屎,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自己運氣太差,今天真是倒霉透頂了,甚至在這一天都會充滿這種煩躁。你原本期待的這一天是比較順利的,但是發生的事實使你的預期并沒有達成,所以你的那些不滿的負面的情緒就產生了。

第二個場景,你還是一大早出門就踩到了一堆狗屎,有沒有可能你在這個時候反而很高興呢?也是有可能的。也許走在你前面的人摔了一跤,一下子摔在這堆狗屎上,而你只是踩了一下,你就會覺得自己運氣真好,還好沒有摔上去。

為什么這個時候你會覺得放松呢?因為你的預期不一樣了,你看見前面的人摔了上去,所以你的預期是自己也會變成這樣。這個時候,你的期待不再是順利地出門,而是不要有同樣的遭遇。你的預期降低了,面對同樣的一個事件,會讓你覺得自己挺幸運的。


所以說事件本身并不會必然地帶來某種情緒,而改變你的預期、改變你的信念、改變你的想法、改變你面對這些事件的態度和念頭,你完全可以去掌握和改變自己的情緒。

什么是心理預期?

預期是你對未來、對行為結果的一種期待,它是滿足和滿意的一種標準,和你的承受力有關系。

很多情緒問題都跟預期相關。你在騎自行車的時候可能會羨慕那些騎電動車的人,因為電動車比自行車速度快。但是當你騎電動車的時候,又會想著擁有一輛汽車,但是你知道自己的經濟條件,認為你自己買不起,所以你對汽車沒有強烈的期待和預期。如果你一個月只有800塊錢的收入,哪怕你擁有了一輛法拉利,你也會覺得焦頭爛額,因為你根本養不起。所以,預期就是讓你自己的期待比擁有的更多一點。這種機制讓人類永遠沒有辦法滿足。這也是人類能夠成為地球霸主的原因,因為無法滿足,人們不停地擴張,不停地創造,不停地擁有、獲取。

你去看小貓小狗,它們在太陽底下非常舒服,有的躺在馬路中間,有人走過去,有車子開過去,它們甚至眼睛都不會眨一下。它沒有預期和期待,它覺得填飽肚子曬曬太陽就很舒服,生活已經足夠好了。除了在發情期,要去爭奪配偶的意愿外,它們吃飽以后就沒想要擁有更多,也不會相互比較。不會操心對面的金毛是不是身材比我好,隔壁的博美的狗舍比較豪華。

沒有預期的情況下產生的是平和、放松、喜悅的情緒,所以它就安住在情緒里面。但是當它感到饑餓,感到不安的時候,負面的情緒就會升起,它們就想要攻擊,搶奪食物。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些情緒是為了讓你不滿足于現狀,讓你生存下去而產生。為什么很多有錢人都不快樂?因為物質的預期太容易實現了,他們太習慣被滿足,又沒有新的需求。當你的人生已經沒有什么更多的東西可以追求,或者所有的一切來得太輕松的時候,你的那些多巴胺、內啡肽也就不再分泌了。

人類的機制就是不斷產生新的需求,不斷被滿足,這一點和其他動物不同。對普通人來說,住一個大點的房子,吃一頓好吃的飯菜,這周有一天不上班,能夠請幾天假去外面玩一玩,就可以分泌足夠多讓他們快樂的荷爾蒙。所以,情緒的背后全是生化反應,而荷爾蒙的產生跟我們的預期、信念和認知有關系。怎么樣能夠讓你自己處在一種持續的快樂當中,甚至在產生快樂的同時,也不會讓自己的下一個快樂減少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持續地感恩。

我們在不同的狀況下,在不同的事件影響下都能夠覺得放松的方法就是感恩。因為感恩是一個“我已經擁有了足夠多”的狀態,它本身就是一種快樂的狀態。在感恩的狀態中,我們先達到了想要實現的最終的狀態,在這種狀態里面沒有匱乏,我們處在最自然、最放松的接受狀態。

但是我們平時產生快樂的方式是一種匱乏的狀態,是一種我必須要達到那個狀態我才會快樂的想法,例如,我必須要有錢我才會快樂;必須買到了這個我才會快樂;我必須要我的孩子、我的先生/太太達到怎樣的狀態,我才會快樂;我必須有個更高的職位,我才能放松和滿意……

但是感恩不一樣。我們可以去感恩生活當中已經有的人,已經有的事情,發生的這些事情,感謝和感恩我們所經歷的困難、經歷的挫折,感恩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給我們帶來的經驗教訓,去感謝感恩我們自己的運氣,感謝別人所給予我們的,感恩生命,感恩宇宙,感恩我們自己,感恩我們自己所付出的一切,感恩我們自己所承擔的一切,包括感恩我們自己所受的所有的辛苦。所以感恩是一種慶祝,慶祝本身就會產生這樣的快樂的情緒。

感恩是一種轉念。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早上開車出門上班,路上非常堵。一般的人可能會去抱怨路上太堵,會抱怨前面的司機不會開車,甚至在最堵的時候,后面的一輛車還撞了你的車。一般人碰到這種事早就怨天怨地了,但是我們可以感恩嗎?當然可以感恩。

如果你真的存有一顆感恩的心的話,你可以對自己說:今天真是太幸運了,我下車一看,原來車子沒有多大的損傷,真是太值得感謝了。沒有讓更差的事情發生在我的身上,這一定是某種力量在保護我。


所以感恩背后的機制是一種轉念,也就是去轉化我們的信念。所以,如何看待以及解讀這個世界是很關鍵的,這就是我們的信念,信念就是我們的頭腦里給整個世界繪制的地圖,是我們解讀世界的捷徑。因為一個人剛出生的時候,他是沒有自己的信念系統的,它是在人的成長過程當中通過生活的體驗產生的信念系統。

我們前面講過,核心情緒中,負面情緒的比重很高。那么為什么我們的負面情緒的比例會那么高呢?很好理解,前文說過,我們的大腦機制的版本是在20萬年前的叢林中產生的。那么如果有兩種生物,第一種,充滿了快樂、平和、感恩、喜悅、滿足;第二種,整天感受到的是焦慮、欲望、更多的欲望、永不滿足、緊張、擴張。哪種生物最終能夠成為地球的霸主?當然是第二種。

如果把情緒比作一個方向盤,那么這個車輛習慣性的是往負面的方向跑的,因此我們需要習慣性地把我們的思想進行調節,讓它趨于更加正向。

最容易引起情緒困擾的受害者身份的信念是什么?

比如說我們經常會有“我是對的”這種信念,或者“認為自己占據了道理”的信念,這種人很喜歡告訴別人“我做的這一切是為了你好”。

還有就是認為別人應該按照他的價值觀來行事,仿佛這個世界大部分人認同的行為規則都應該是一樣的,這些人習慣性會指指點點,也容易覺得世事不公。

還有一種常見的信念是托付心態,這種人認為“別人應該照顧我”。因為別人不喜歡自己就心生怨恨:因為老板不欣賞我,因為同事不照顧我、不讓著我,我就難過。這是一種托付心態,其實仔細想想,別人為什么一定要這樣對你呢?

轉念中還有幾種很深刻、常見的信念是我們需要去扭轉的,包括沒有可能做到,沒有能力做到,沒有資格。一些人會認為自己“沒有可能做到”:我怎么可能有這樣的成就,怎么可能做那么大的生意,怎么可能有這樣的婚姻。這不可能,這些事情不會發生。“沒有能力做到”:這些是有可能發生的,別人可以做到,因為我的能力太差了,所以我做不到。“我不配” “我不夠好” “我不值得擁有這樣的結果”,等等。

但是通過感恩我們可以轉換我們頭腦中的這個念頭。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只是因為有了人、有了你的感知、有了你的判斷才可能形成意義,才可能形成你對它的解讀,產生相應的情緒。

所以我們只需要去留意我們自己的念頭,同時去轉換它,那就可以轉換我們對世界的看法、觀點,轉換這個意義,情緒自然就轉變了。

情緒問題中常見的衍生癥狀

第一類衍生癥狀是情緒的無法自控。

有的人發起脾氣來,根本控制不住。一方面情緒的來源他控制不住,他們可以讓情緒從一個很小的點上升到一個爆發的高度。另一方面,他們想停卻停不下來,這是因為他的身體已經太習慣于這種情緒所釋放的荷爾蒙了。同時當事人對情緒的覺知非常差,他沒有覺察到自己在怎樣的狀態里,而是被這種情緒的慣性拖走。

在這種狀態下,當情緒突然來臨,會有很多軀體化的反應,例如:暴怒,呼吸急促,血壓上升,肌肉收緊。最典型的就是智商下降。

這種情緒問題通常很有可能是跟家族成員有關的。一個過于強烈的情緒,很有可能并不一定是屬于他,而是從他的家族成員來的,所以他需要去做一些交還情緒的練習。我們需要去增加覺知的練習,覺知和覺察就是讓我們和我們的習性拉開差距。覺察的意思就是你需要去看見自己在怎樣的狀態當中,去看見這樣的情緒是如何在控制你,然后你才有自由從情緒當中解脫出來。

第二類衍生癥狀是自我強迫。

自我強迫有很多的表現類型,包括強迫性焦慮,反復回憶。有的人是強迫思考,比如說在生氣以后消化了三天都消化不了,情緒越積累越多,越想越氣,越想越委屈。在積累的過程當中,不斷在腦海中去放大這些痛苦的情緒。

自我強迫和第一種對情緒的后知后覺、無法自控也稍有區別。前面一種可能還是由事件引起的;自我強迫的很多情緒是沒有事件引起的,只需要在頭腦里去想,只要這些念頭還存在,他就無法止息這些念頭,無法止息這些情緒。

在第一種問題里面,我們需要跟情緒這種能量拉開距離。在自我強迫的這種問題里面,我們需要和自己的頭腦、自己的念頭去拉開距離,我們要看見我們的念頭怎樣不斷地在那升起,同時不認同于它。

自我強迫的人,總是產生很多念頭,然后就跟隨這個念頭而去。

這個人為什么不喜歡我?他怎么可以這樣對我?他這樣對我一點也不好。越想越氣。本身沒有什么事情是讓你煩惱的,但是這個念頭把你帶偏了。一個念頭衍生了其他的念頭,一種情緒衍生了其他的情緒。很常見的,擔心“我會不會生病” “我的孩子以后會怎樣” ……越想越焦慮。

這些都是因為你和你的念頭貼得太緊了,你以為你的念頭就是你,以為是你自己的思考,其實根本不是這個樣子。你的念頭并不是你。你的念頭只是一種程序,一種機制而已。念頭是可以轉化的,我們需要去轉念。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去感恩,轉化自己的念頭,都是為了讓我們自己不再被這個念頭領著跑。

第三類衍生癥狀是自我切斷和封閉。

前面兩類傾向于去把情緒發泄出來、表達出來。第三類則傾向于不去感受情緒。因為感受情緒太痛苦了。尤其是在很多父母關系不好的家庭中,孩子培養出了一種生存策略,那就是讓自己進入一種麻木、冷漠、不去聽、不去感受的狀態,借由這種狀態來保護自己。對這些人來說,他們要做的功課就是對他的情緒說“是”,允許自己去表達這些情緒,他們可以表達恐懼,表達悲傷,表達憤怒,等等。因為這些情緒只是沒有得到充分的表達,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不允許被感知、被表達而已。

第四類衍生癥狀是恐懼。

恐懼是一種很寬泛的情緒。有人怕黑,有人怕鬼,有人怕死,也有人怕生病。未知本身就是一種恐懼。恐懼情緒之所以會變得那么大,那么嚴重,就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接受最壞的可能性。

第五類衍生癥狀是擔憂未來。

雖然有不確定性,但是又想要控制結果,想要安全。在這種狀態下,他產生的主要的情緒是焦慮。其實焦慮就是恐懼縮小的版本,所以它們的應對處理方法也是類似的。

第六類衍生癥狀是無力感。

這些人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都是外界的原因。所以他把很多的問題都歸因于外。比如說我的父母對我不好,所以我現在的性格是這樣子;我們的公司太官僚了,所以我沒有晉升的空間;我的伴侶不夠愛我,所以我的婚姻是這個樣子……

對于歸因于外的這些人來講,他會產生很多的抱怨,去推卸掉責任。一方面這種做法可以讓他感覺到輕松,另一方面讓他產生這種無力的感覺。所以針對這類情緒問題,他用了一種策略來讓自己感覺到舒服,但同時這個策略給他帶來了很大的代價,讓他失去了掌控。

第七類衍生癥狀是不接受現實,想要改變過去。

他們掛在口頭最常見的詞語就是“為什么” “憑什么” “為什么這件事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發生?”“為什么他不喜歡我?” “為什么你還要做這些?”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家庭?”“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命運?”……

在這一類情緒問題的背后,當事人總想要去改變這些環境當中的人、事、物,改變現狀。

問出“為什么”背后的意思是我不接受這個事實;我拒絕接受這件事發生,這些是不合理的,是應該被改變的。但其實有什么發生過的事情會被改變嗎?根本不會。所以這些不接受現實想要改變過去的人是一種受害者的心態,是一種孩子對父母般的那種受害的心態。

還有一類人,因為無法接受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包括令他內疚的事情,很想去改變,不愿意接受“這個真的就是我做的,我愿意為此付出所有的代價”,而他并不愿意這樣子。因此在這一類情緒問題的背后,他們需要對生命說“是”,對家庭說“是”,對命運說“是”。

當我們可以坦然地去面對過去所發生的一切,說:“是的,過去就是這個樣子的,我接受、我同意。”你才能從過去的經歷當中獲取力量。

第八類衍生癥狀是關系中的沖突。

這類人經常在人和人的關系當中產生沖突。他看不順眼的人特別多,只有和他的想法、價值觀一致的人,他才會覺得不錯,其他人他都覺得有問題。

這些人常常會冷眼看他人,對人有很多的評判和評價,有很多的反感和抱怨。價值觀單一的另外一部分人,他們更傾向于認為是做“衛道士”。他對自我有很高的、完美的要求,同時不允許別人有任何的不完美。在這種情況下,那種清高的、不可一世的、完美的、潔身自好的感覺,給了他很強的自我欣賞和優越感。在他們眼里人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只有這樣才是正義的,只有這樣才是好的,只有這樣才是道德的。

第六種情緒問題里講過,他們把自己的無力感歸因于外,認為我自己沒有能力都是外力所致。但是在第八種情緒問題中,這些人認為所有人都應該跟自己一樣,但是他們沒有做到,他們應該以自己為標桿,仿佛自己就是那個道德評價的中心。

因此這種人最常體會到的就是沖突,其次就是對他人的抱怨和鄙視。事實上他們需要明白,所有的人都是不一樣的,你不能期待別人有你有過的經歷,也不能期待別人有和你一樣的價值觀。所以你要允許在你的世界里有不一樣的人存在。為什么會有很多人無法放下怨恨的那顆心呢?那就是在他的世界里、在他的價值觀的取向里,不允許出現其他的類型。

第九類衍生癥狀是自我認同低,沒有資格感。

這類人的自我認同低,沒有資格感,自身的力量不夠,擔心自己的能力不夠,擔心自己沒有辦法應對,會產生很多的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內在的自我懷疑,容易退縮,公開表達的障礙,與人溝通的恐懼。這些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很難發怒,很難拒絕別人,很難表達自己的界限。

對這類人而言,需要去做的功課就是去接納自己、愛自己,需要讓自身的力量回歸;這些力量能夠讓他們表達自己的界限,表達自己的拒絕。

沒有資格感的人跟別人起沖突的時候會緊張、會心跳加速、邏輯混亂,根本不知道該怎樣處理,因為他內在的力量不夠。只有當他能夠真正地去接納自己、愛自己、給予自己肯定、給予自己力量以后,才會明白說這個就是我,我可以和你是不一樣的,我可以表達我的界限,表達我的拒絕,表達我的否定;至于你喜不喜歡,你同不同意,你高不高興,那是你的事情,跟我沒有關系。這就是力量。

第十類衍生癥狀是想要獲得認同。

想要獲得認同的人,總是很在意別人的評價,別人的看法,別人的觀點。所以他們的情緒就很復雜化,因為他們的情緒是跟隨別人的觀點走的。


有一名學員是做銷售工作的,他有一個習慣,一個人做銷售時成績是不錯的,但只要旁邊有同事在聽或者觀察,就會很緊張、不舒服、很糾結。他的潛意識里有一種機制,想要獲得認同的人,把自己的力量、自己對自己評價的主動權都交給了對方,同時在不斷地揣摩觀察別人的眼色和意圖,自己的情緒就像大河中的小船一樣,一有風吹草動就開始顛簸搖晃。


這類問題的核心解決方法就是重新積累自己的力量,表達界限,讓自己能夠放下對別人的期待、別人的評價的那種渴望。為什么我們會那么期待別人來評價我們,贊美我們,認同我們?因為我們是通過別人的贊美、別人的認同來認同我們自己的。只是把別人的認同作為一種證據來證明,原來我是足夠好的。它的本質還是對自我的不接納。


以上就是十種情緒中常見的衍生癥狀。綜合起來看其實是以下幾大類的問題:

第一類是我們跟信念的關系。我們怎么樣去看待自己的想法,怎樣去轉化念頭?

第二是我們和自己的關系。我們是不是接納自己?是不是自我認同?是不是內在足夠有力量?是不是愿意承擔命運的風險和責任?

第三是我們和他人的關系。我們想要去獲得別人的認同,還是說我們之間有足夠的界限?我是否尊重別人、尊重所有人的選擇,而不是強加自己的價值觀于所有人的頭上。

第四是我們和世界、命運的關系。我們是不是從一個更大的角度去接受自己的命運,接受自己的成敗生死,接受所有的結果?

所有情緒問題的背后,其實都是我們和自己、和世界、和他人之間的關系所帶來的。如果我們想真正平衡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緒,就一定要明白情緒和我到底是什么關系。

我們曾經認為情緒是我的一部分,是我在生氣,我在發脾氣。其實它只是一個習得的過程,只是通過過往的一些習慣,外界的強化,內在的一些感知的強化,學習到的一種程序而已,它并不是你。

就如同你的電腦,電腦后臺運行著很多程序,有的程序甚至你這個使用者都不知道。但是你可以選擇把電腦的一些后臺程序清理掉,你是有選擇權的。

我們的這些情緒模式其實都是一種幼稚的固化程序,第一,它形成的時候年齡比較小;第二,它的改寫比較困難;第三,它是一種非理性的思考,它并不一定符合你的最佳的利益。如果你是一個有足夠智慧的人,你會明白很多場合底下,你所表現的這些情緒其實對你是沒有用的。

所以我們能得出以下結論:一方面,我并不是我的情緒。當你的情緒來的時候,你不能認定這個情緒就是我,這個情緒代表了我。

情緒不應該是對你發號施令者,它不應該帶走你的智商、你的智力、你的思考。當你把情緒當成你自己,當成你自己的一個主體的時候,你會讓自己沉浸在情緒的痛苦當中,沒有辦法解脫。

另一方面,我們的頭腦也不是我們的主人,頭腦在沒有覺知的時候,它執行的是舊的神經回路,只是一個重復的機器。我們需要明白快樂只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事情的結果。

頭腦是一個極其可怕的工具,如果把頭腦比喻成汽車,那么這輛汽車裝了三個油門,但是沒有剎車和離合器。因此頭腦基本上是全自動的,24小時都在運轉,你平時根本沒有辦法控制它。頭腦隨時會冒出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并且推送到你意識的窗口。哪怕在睡覺的時候,頭腦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制造大量離奇的夢境。因此,與之相對的,我們需要培養覺知,也就是去意識到我們這個全自動的頭腦的瘋狂,并且不再跟隨頭腦噴涌而出的念頭(這些念頭被舊有的記憶和信念所限制)。所謂覺知,就是關照頭腦,放下念頭,這樣才可以有新的選擇。遺憾的是,現代人太高估頭腦的價值和地位了,以至于我們誤以為自己頭腦當中產生的想法就是自己這個主人真正的意思。薩古魯曾經說過,頭腦的念頭其實是一種潛意識的嘔吐。我覺得,這個比喻能讓你明白,頭腦是你的工具,古老的工具,你用它,但是你不是它,不要百分百地相信它,如同你不太會百分百地相信你蘋果手機上的機器助手Siri給你的所有建議。

同時,情緒并不是實相,我們可以感覺到我們在憤怒當中,但我們并不是憤怒。憤怒只是一種生化反應而已,它并不是我,我也不是憤怒,同時我也不是我的念頭。情緒、信念、念頭都只是我們內在的一種曾經自動、自發形成的機制,這種機制都是可以瞬間轉化的,它是可以轉換的,它不是主人。

你自己才是心靈的主人。這個自己是有覺知的自己。情緒只是一種指示器和驅動器,是提醒我們哪里有問題,而不是我們人生的決定者。你是主人,它是仆人。一個人所有錯誤的決定,基本都是在情緒很差的時候做出的。跟隨著你的情緒,有可能會做出讓你最后悔的事情。

情緒和我們的覺知、覺性是對立的。當我們的覺知越敏銳、越深刻,我們越能夠看見情緒的這些習性,越能夠去轉化它。覺知和覺察,就是你能夠真正地意識到我們平時的哪些行為是下意識的,是一些自動的反應。下意識就是沒有意識到,是一種習性,一種習慣,一種自動反應而已。

當你的心靈成長的境界越高,你的覺察越敏銳,覺察到的程度也就越深。所以覺知是可以逐漸遞進的。


比如你經常對自己的孩子發脾氣,當你去覺察的時候,你會發現什么呢?會發現因為他的不聽話引起了你的情緒,發現你對你的孩子有很多期待。他不聽話、做錯事的時候,這些期待仿佛沒有辦法滿足了,你覺察到你對他的期待引起了你的情緒。

更深一層你可能會覺察到,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你不光生氣,你內在也有很多的委屈。你覺得你做了很多事,孩子卻不理解。所以你對他的情緒中有一部分是這種委屈所造成的,這層的覺察就比剛才那一層更加深刻了。

當你的覺察功力提升了,你會更深地覺察到,你的父母有可能也是一樣,從來不理解你,只是對你生氣。你發現你對孩子的模式跟你父母對你的模式會很像。你可能會發現這個情緒是你的家庭系統帶給你的。

甚至你對孩子的未來有很深的恐懼和焦慮。你害怕沒有辦法控制孩子的未來,害怕孩子的未來有風險。所以這個憤怒、生氣是來源于對未來、未知的恐懼,你覺得自己的能力沒有辦法去平衡,沒有辦法去戰勝這種恐懼。


你的覺察對于一種情緒而言,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可以越來越深刻的。有覺知才可能有新的選擇和決定。同樣的一個問題,你可以在不同深度的層面做清理。但是前提是你覺察到了才能做到。如果你自己都看不見,你根本沒有辦法去做處理。

【練習:覺知】

在生活當中我們怎樣去練習覺知呢?我們需要帶著覺知去生活,帶著覺知地行、住、坐、臥,始終保持著對自己身體的動作、思想念頭、感覺情緒的覺知。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一邊走路一邊想事情,走著走著自己就被頭腦帶走了,其實已經離開了當下。

帶著覺知走路,就是你知道每一步、每一個動作,你的手的位置、腿的位置,你知道自己在邁步,感知到腳和大地的接觸,你所有動作的細節都是能被感知到的。

有人可能會覺得,我這么走路好累,有什么用呢?當你習慣了帶著覺知練習的時候,你腦袋里面有一個念頭升起來,你的覺知會丟掉,你就會忘掉手的動作。這下你馬上就意識到我的念頭把我帶跑了,然后你就會回來。

帶著覺知地走路,目的是讓你能夠對你頭腦里所有的念頭,所有的頭腦里面的動靜、變化都非常敏銳和敏感。

帶著覺知地吃飯就是你每夾一道菜,你手部的動作你是很清楚的,你哪只手端著碗,感知到接觸,感知到你夾到菜,感知到你的手慢慢地抬起來,感覺到你的嘴張開,感覺到你在咀嚼在吞咽。每一個細節你都是帶著覺知去看見的。

現在你可以從頭到腳做一下掃描,去看看、去感覺一下你身體的各個部位、肌肉、器官,哪里是緊張的,哪里是放松的?你頭部的姿勢是怎樣的?你手部的動作又是怎樣的?當你安靜下來的時候,你是不是會注意到,在你的頭腦里有怎樣的念頭,怎樣的情緒升起?

當你發現自己有情緒的時候,你可以讓自己凍結在這個情緒狀態當中幾秒,甚至可以去強化這種情緒給你帶來的軀體的反應,也許是緊張,也許是呼吸的急促,你可以去體會這種狀態。

然后問問自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我有這樣的情緒,是我內在有怎樣更深的需求和原因,我在恐懼什么,我在擔心什么?我是在主導情緒,還是被動的一些習慣性的反應而已?然后你可以告訴你自己:我不是我的情緒,我不是我的念頭。然后做個深呼吸,再將覺知帶回到自己的身體。

現在的你帶著覺知了,你看見自己的情緒,然后你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想要什么?我為什么要去追這個東西呢?

我們面對自己情緒問題的時候會很急躁,總想用很快速的方法把它解決。但是這個練習要求我們讓自己的心靜下來,能夠去覺察到每一個細微的動作,覺察到自己在每一個狀態底下的面部表情。你自己的脊柱是直的還是彎的?你自己的身體是緊張的還是放松的?你的呼吸是深長的還是膚淺的?你的身體哪里習慣于緊張?哪里有疼痛?你可以去問問這個部分,問問你身體疼痛和緊張的部分,這個部分又想表達怎樣的一些訴求和情緒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慈溪市| 广水市| 苗栗县| 许昌县| 龙川县| 武功县| 双辽市| 泰兴市| 句容市| 昔阳县| 镇原县| 潼南县| 仁化县| 全南县| 淳安县| 察隅县| 博乐市| 驻马店市| 马山县| 六安市| 新营市| 周口市| 金秀| 阳春市| 兴安盟| 巨野县| 吴川市| 舟曲县| 阿拉善盟| 德江县| 榆树市| 辉县市| 雷州市| 敦煌市| 建昌县| 郯城县| 尉氏县| 邹平县| 大悟县| 汕头市| 海丰县|